李君生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文章有如遠方走來的一位女子,自有一種美感蘊含其中。今天,又閱讀了他寫的《飛越沙漠的河》,清新的文字似乎帶我進入了一個新的理想境地,受到了一次濃濃的文學熏陶。
文章標題《飛越沙漠的河》,初看,是寫雪山頂上的兩條河——左河和右河飛越沙漠的故事。其實,一語雙關,含義深刻。標題既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這篇散文的線索。
線索是作者組織材料的思路在文章的反映,是貫穿整個作品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把握一篇散文作品必須首先把握這條線索,這樣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綱,綱舉目張,順著它便于弄清各部分間的關系,更好地理解作者是如何“形散神不散”地組織材料的,從而領會作者精巧的構思。這篇散文以時空連線,寫了河流飛越沙漠的全過程。文章先寫兩條河滿懷愉悅的心情,從雪山頂上雄赳赳、氣昂昂地向海的方向出發(fā)了。它們載歌載舞,歡天喜地,路過高山與河谷,穿越城市與鄉(xiāng)村,很快地來到了沙漠。忽然,河流速慢了,水流也小了,一沖進沙漠,就被它無窮無盡地吸走了。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左河放棄了沙漠的飛越,寧可死在沙漠上,而左河在春風的幫助下,飛過了沙漠,形成了一條新的小河,流進了大海。據(jù)此,可以斷定此文的線索是:河流的行蹤。
鑒賞散文,思想傾向先可以不問,結構技巧先可以不管,關鍵在于必須窺見文章從何“飛來”,又如何“飛去”。如果我們把作者行文的線索牽住了,然后再披文入情,沿波討源,把握文章也就猶如按圖索驥一樣容易得多了。
散文既然是“飛”的藝術,那么它就離不開作者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如卡爾維諾所言:“想象力是一種電子機器,它能考慮到一切可能的組合,并且選擇適用于某一特殊目的組合,或者直截了當?shù)卣f,那些最有意思、最令人愉快或者最引人入勝的組合?!薄讹w越沙漠的河》一文,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想象,創(chuàng)造了一幅幅具體、鮮明、富于美感的動人畫面。例如,相約一起赴大海約會的兩條河,順利歡快地來到沙漠的時候,非常奇怪而恐怖的事發(fā)生了。兩條河在夜里忍不住鳴咽起來,為什么?它們一沖進沙漠,就被無窮無盡地吸走了。這時,作者筆鋒一轉,似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眼前突然出現(xiàn)了新奇的畫面:上游的春風帶著白云和小鳥飄然而至,來探問河流哭得如此凄慘的原因。河流傾吐苦衷后,云給了它們一條飛越沙漠的通道。右河化為水氣,放心的將手交托給云,云一把將河拉到天上,春風帶著云和河,飛向遠方,飛越了沙漠。最后,云和河化成一陣暴雨落在地上,形成一條大河,流進大海。多么完美的結局,多么值得回味的故事啊!假如沒有這充分的想象,只拘泥于人們的經(jīng)驗,河流怎么能越過沙漠?可以這么說,“真實”與“想象”是散文缺一不可的兩翼。
林清玄先生的散文一向以“清而不玄”,富含哲理,而深受大家喜愛。他的散文清新明麗,意味雋永,總是在淡淡的語氣中,告訴我們人生的哲理,表達了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和認識。
這篇散文最后幾段的議論抒情,是作者的感悟、文章的真諦,也是我們理解的一個難點。
“一個人生活在世間,時間是短促的,空間是有限的,但人也可以在短暫有限的時空,發(fā)展心靈的高度”,凝練的話語,使我們看到了作者積極向上,敢于沖破一切世俗和功利的決心和勇氣。更重要的是,作者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超越一個高度,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的道路:人活在世上,要舍下習氣,一直保持一個更高的觀照,更有空間的思維,去體會那些超越世俗和功利的境界,那么世上最可怕的沙漠也可以飛越。所以,我們平時要花點時間,靜心思考,多多讀書,透過詩歌、音樂、舞蹈、美術、宗教、思想、靈性……來提升自己,發(fā)展自己,超越自己,做一個有理想、有高度的人。
1.文章題目《飛越沙漠的河》有什么含義?
2.文中的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請找出文中的一例作簡要賞析。
附:參考答案
1.參考“美點賞析”。
2.例如:“兩條歡天喜地的河,平行的流向大海,它們唱歌跳舞的路過高山與河谷,穿越城市與鄉(xiāng)村,有時化為瀑布俯沖,有時化為湖泊休息,有時則在卵石灘上跳躍,凡是它們抵達的地方,花都開了,草也綠了,人們都跑來汲飲這雪山的春水,并且感受到河的清澈與歡喜。”這句話作者運用了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兩條河一起流向大海,路過高山與河谷,穿越城市與鄉(xiāng)村的歡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