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康,汪小珍,李婉姝,邱相君,孫 未,胡國新
(1.溫州醫(yī)學院藥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2.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浙江溫州 325027;3.河南科技大學醫(yī)學院,河南洛陽 471003)
姜黃素(curcuminoids,Cur)是從姜科、天南星科中的一些植物的根莖中提取的一種化學成分,是植物界很稀少的具有二酮的色素[1]。姜黃素具有降血脂、抗腫瘤、抗炎、利膽、抗氧化、抗肝細胞毒性、抗風濕、抑菌等廣泛的藥理作用[2-4,9]。
姜黃素在水中溶解度低,血漿半衰期很短[5-6],血藥濃度低,口服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低。而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能否在生物體內發(fā)揮效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血漿中藥物濃度和生物利用度。曾有文獻報道過姜黃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但缺乏其具體數(shù)據(jù)及其它給藥途徑的絕對生物利用度資料。本實驗測定不同給藥途徑下大鼠血漿中姜黃素的濃度,從而研究姜黃素的藥代動力學過程,計算口服以及腹腔注射姜黃素的生物利用度,為姜黃素不同劑型的制備以及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儀器 高效液相色譜儀為Agilent1100系列,包括G1322A在線脫氣機,G1311A四元泵,G1313A自動進樣器,G1316A溫控箱,G1315B二極管陣列檢測器和 Agilent化學工作站(Rev B.08.04.[1757])。電子分析天平(AB204-A,梅特勒-托利多上海儀器公司);渦旋混合器(XK96-B,姜堰市新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氮吹儀(D10型,杭州藍焰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劑和藥品 甲醇和乙腈為一級色譜純,三氟乙酸(Sigma,064K3647),乙酸乙酯、氫氧化鈉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為娃哈哈純凈水。姜黃素對照品(上海融禾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含量 98.7%,070912);AF2364對照品(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提供,含量99.6%)。
1.3 動物 21只♂SD大鼠,體質量(230±20)g,由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動物許可證號:SCXK(滬)2007-0005。
2.1 給藥方案
2.1.1 藥液的配制 灌胃給藥溶液:用5%DMSO-玉米油溶解,配制成200 mg·kg-1混懸液,臨用前配制。靜脈給藥溶液:用10%DMSO-生理鹽水溶解,配制成10 mg·kg-1澄清液,臨用前配制。腹腔注射給藥溶液:用10%DMSO-生理鹽水溶解,配制成20 mg·kg-1澄清液,臨用前配制。
2.1.2 給藥與樣品采集 將21只大鼠隨機分成3組,給藥前每組均禁食12 h(不禁水),分別舌下靜脈(10 mg·kg-1)、灌胃(200 mg·kg-1)和腹腔注射(20 mg·kg-1)給藥。靜脈給藥后分別于5、8、10、15、20、25、35、45、60、120、180 min 尾靜脈取血;灌胃組分別于給藥后 10、15、25、35、45、60、120、180、240、300、360 min 尾靜脈取血;腹腔注射組分別于給藥后 10、15、25、35、45、60、120、180、240 min 尾靜脈取血。采血0.6 ml注入肝素化的試管,離心(3 000 r·min-1)取血漿,-40℃冰凍保存?zhèn)錅y。
2.2 對照品溶液的配制
2.2.1 對照品配制 準確稱取姜黃素標準對照品25 mg于25 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定容至25 ml,得濃度為1 g·L-1的姜黃素標準儲備液;用甲醇稀釋成濃度依次為100、10、1 mg·L-1的標準工作液(臨用前稀釋)。
2.2.2 內標溶液的配制 準確稱取AF2364標準對照品25 mg于25 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定容至25 ml,得濃度為1 g·L-1的 AF2364標準儲備液;用甲醇稀釋成濃度為100 mg·L-1的AF2364內標工作溶液。
2.3 血漿樣品處理 準確吸取待測血漿樣品0.3 ml于 10 ml具塞試管中,加入 100 mg·L-1的AF2364 內標工作液 50 μl,混勻后加入 0.01 mol·L-1氫氧化鈉溶液200 μl。再加入乙酸乙酯3.0 ml,漩渦混勻2 min。轉移上層有機相于另一刻度離心管中,氮吹儀中吹干。用200 μl流動相復溶,取復溶液于自動進樣器的樣品瓶中,設定10 μl進樣檢測。
2.4 色譜條件 色譜柱:ZORBAX SB-C18(4.6 mm×150 mm,5 μm,Agilent,USA);保護柱:SB-C18保護柱(4.6 mm × 12.5 mm,5 μm,Agilent,USA);流動相:乙腈 ∶水 ∶0.1%TFA=50∶30∶20(V/V/V);流速:1.0 ml·min-1;柱溫:35℃;檢測波長:302 nm(0~5.5 min),422 nm(5.5~7.5 min)。
2.5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DAS2.0藥動學軟件處理血藥濃度-時間數(shù)據(jù),得到姜黃素的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并計算其腹腔注射和口服的絕對生物利用度。
3.1 方法專屬性 空白血漿、姜黃素血漿標準品以及大鼠血漿樣品,經(jīng)HPLC分析測定得到的色譜圖見Fig 1。由圖可見在本實驗條件下,姜黃素與內標能完全分離,血漿中內源性物質不干擾姜黃素和內標的檢測;姜黃素的保留時間為6.7 min,內標的保留時間為4.4 min。
Fig 1 HPLC chromatograms of curcumin
3.2 線性關系及定量下限 配成濃度相當于0.05、0.10、0.25、0.50、1.00、2.00、4.00、6.00 mg·L-1的姜黃素血漿標準品溶液,再按“2.3”項處理后檢測,測定姜黃素峰面積As、內標峰面積Ai,以As/Ai為縱坐標(Y),以所對應各點濃度C為橫坐標(X)繪制標準曲線。得姜黃素的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Y=0.3186X-0.0012(r=0.9998)。定量下限為0.05 mg·L-1(n=6;RSD=5.21%)。
3.3 回收率試驗
3.3.1 相對回收率試驗 配制低、中、高3種濃度(0.10、1.00、4.00 mg·L-1)的姜黃素血漿標準品溶液,每種濃度6份,再按“2.3”項處理后檢測。依據(jù)標準曲線計算各自的濃度,低、中、高3種濃度的相對回收率分別為(99.29±5.40)%、(104.21±4.72)%、(99.83±1.97)%。
3.3.2 絕對回收率試驗 配制低、中、高3種濃度(0.10、1.00、4.00 mg·L-1)的姜黃素血漿標準品溶液,每種濃度6份,再按“2.3”項處理后檢測,記錄姜黃素的峰面積,為血漿標準的峰面積。另取錐底試管6支,兩個一組;每組加入與配制血漿標準品溶液相同的姜黃素標準品溶液,直接吹干后用流動相200 μl復溶,10 μl進樣檢測;記錄不同濃度姜黃素的峰面積,為該濃度的純標準品的峰面積。計算血漿標準的峰面積與純標的峰面積的比值,即為絕對回收率,絕對回收率分別為(77.18±3.48)%、(77.84±1.22)%、(78.25±0.81)%。
3.4 精密度試驗 配制低、中、高3種濃度(0.10、1.00、4.00 mg·L-1)的姜黃素血漿標準品溶液,每種濃度6份,再按“2.3”項處理后于同一日內測定,依據(jù)當日標準曲線計算檢測量,計算日內精密度;連續(xù)3 d同樣操作,計算日間精密度。結果上述方法測得的日內和日間RSD均小于10%,符合生物分析方法指導原則的要求。
3.5 樣品穩(wěn)定性 配制低、中、高3個濃度(0.10、1.00、4.00 mg·L-1)的姜黃素血漿標準溶液,每種濃度3份;經(jīng)歷3次冰凍-解凍循環(huán)后,按“2.3”項處理檢測,考察其穩(wěn)定性。低、中、高3個濃度的RSD分別為4.92%、4.56%、0.65%,結果顯示凍融條件對血漿樣品的檢測結果沒有明顯的影響。
3.6 藥動學參數(shù)和絕對生物利用度 7只大鼠單劑量iv 10 mg·kg-1姜黃素后,血藥濃度-時間曲線見Fig 2A;7只大鼠單劑量ip 20 mg·kg-1姜黃素后,血藥濃度-時間曲線見Fig 2B;7只大鼠單劑量ig 200 mg·kg-1姜黃素后,血藥濃度-時間曲線見Fig 2C。
Fig 2 Mean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of Cur after a single dose of Cur with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血漿藥物濃度經(jīng)DAS程序處理,姜黃素在大鼠體內iv、ip和ig給藥后的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見Tab 1。并根據(jù)下式計算姜黃素在大鼠體內的絕對生物利用度:F/%=(AUC血管外給藥·D靜脈注射)/(AUC靜脈注射·D血管外給藥)×100%。經(jīng)計算姜黃素在大鼠體內,口服給藥絕對生物利用度為4.13%,腹腔注射給藥的絕對生物利用度為35.07%。
Tab 1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Cur in three groups(±s)
Tab 1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Cur in three groups(±s)
*P <0.05 vs iv(10 mg·kg-1)
Parameter iv/10 mg·kg-1 ip/20 mg·kg-1ig/200 mg·kg -1 T 1.64 ±0.49 10.55 ±0.74 13.16 ±2.17 T 12α/min 1 2 β/min 11.96±2.64 90.79±11.55* 159.28±18.12*V/L·kg-1 0.60±0.28 10.69±1.25 129.27±26.55 CL/L·h-1·kg-1 0.10±0.01 0.28±0.03 2.36±0.37 AUC(0-t)/mg·min·L -1 74.55±9.6 64.10±8.19 73.28±12.48 AUC(0-∞)/mg·min·L -1 104.62±11.89 73.39±8.72 86.36±12.90 Cmax/mg·min·L -1 3.61±0.47 0.95±0.08 0.70±0.050 Tmax/min 5 ±0 14.29 ±1.89 32.14 ±4.88
4.1 液相色譜吸收波長的選擇 關于血漿姜黃素的檢測,一般采用 HPLC-UV的方法[7]。姜黃素在整個紫外區(qū)均有良好的吸收,二極管陣列檢測器(DAD)三維立體圖顯示,姜黃素的最大吸收波長在426 nm處。本研究使用AF2364做內標,最大吸收波長在302 nm處,故采用DAD波長梯度的功能,在0~5.5 min使用302 nm波長檢測 AF2364,5.5~7.5 min使用426 nm波長檢測姜黃素,獲得了良好的色譜峰。
4.2 藥動學特點 通過靜脈注射、腹腔注射和灌胃3種給藥途徑藥動學結果來看,姜黃素靜脈給藥后,大鼠體內代謝迅速。本實驗結果顯示姜黃素靜脈給藥的消除半衰期為(11.96±2.64)min,與灌胃給藥的消除半衰期(90.79±11.55)min、腹腔注射給藥的消除半衰期(159.28±18.12)min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同時從藥時曲線分布相可知,靜注后血藥濃度幾分鐘內就迅速下降了幾倍,這可能是姜黃素經(jīng)靜注后迅速向各臟器分布[8]。大鼠分別經(jīng)灌胃(200 mg·kg-1)、腹腔注射(20 mg·kg-1)、舌下靜脈(10 mg·kg-1)給予姜黃素后,其Cmax分別為(3.58 ±0.58)mg·L-1、(1.01 ±0.12)mg·L-1、(0.67 ±0.06)mg·L-1,可以為姜黃素在不同給藥途徑下的藥效學研究提供給藥劑量的參考。
4.3 絕對生物利用度 本實驗結果顯示,口服姜黃素的生物利用度達4.13%,腹腔注射姜黃素的生物利用度為35.07%,與文獻報道,姜黃素大鼠口服吸收很低[6]一致。腹腔給藥后,部分姜黃素未被吸收,可能與腹腔內的血流量有關,也可能是非水溶液在腹腔內局部滯留、吸收緩慢;腹腔給藥后的AUC明顯大于灌胃給藥AUC,說明姜黃素口服后極少原形吸收入血,可能是首過效應的影響或者是由于姜黃素的結構特點難以經(jīng)過腸道吸收。由于姜黃素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而腹腔注射生物利用度明顯高于口服,所以可以通過改變姜黃素的劑型,改為注射液,以增加其活性成分的吸收率。
[1] Hong J,Bose M,Ju J,et al.Modulation of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 by curcumin and related beta-diketone derivatives:effects on 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yclooxygenases and 5-lipoxygenase[J].Carcinogenesis,2004,25(9):1671 -9
[2] 許東暉,王 勝,金 晶,等.姜黃素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5,36(11):1737 -9 .
[2] Xu D H,Wang S,Jin J,et al.Advances in studies 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curcumin[J].Chin Trad Herb Drugs,2005,36(11):1737-9.
[3] Strimpakos A S,Sharama R A.Curcumin: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properties in laboratory studies and clinical trails[J].Antioxid Redox Signal,2008,10(3)511 -45.
[4] Kurien B T,Singh A,Matsumoto H,et al.Improving the solubility and pharmacological efficacy of curcumin by heat treatment[J].Assay Drug Dev Technol,2007,5(4):567 -76.
[5] 韋曉瑜,陳世忠.姜黃素注射液在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3,35(3):230.
[5] Wei X Y,Chen S Z.Study on pharmacokinetics of the curcumin injecta in rat[J].Beijing Med Univ,2003,35(3):230.
[6] Ireson C R,Jones D J,Orr S,et al.Metabolism of the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gent curcumin in human and rat intestine[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2,11(1):105 -11.
[7] 曾曉會,陳玉興,趙自明,等.姜黃素微囊在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2):107-10.
[7] Ceng X H,Chen Y X,Zhao Z M,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curcumin microcystin in rats[J].Chin J Exp Trad Med Form,2010,16(2):107-10.
[8] 溫彩霞,許建華,黃秀旺.姜黃素在小鼠體內各臟器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4)25-6.
[8] Wen C X,Xu J H,Huang X W.Pharmacokinetics of curcumin in mouse's visceral organs[J].Pharmacol Clin Chin Mat Med,2007,23(4):25-6.
[9] 雷軍榮,秦 軍,張 晶,等.姜黃素對大鼠缺血性腦損傷炎癥反應和血腦屏障通透性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0,26(1):120-3.
[9] Lei R J,Qin J,Zhang J,et al.Effects of curcumin on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in rats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J].Chin Pharmacol Bull,2010,26(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