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俊,高淑紅,陳長華,葉蕊芳,武 培,賴 珅,馬朝安
(1.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237;2.河南天方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駐馬店 463003)
螺旋霉素[1](Spiramycin,SPM)是十六元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對于感染性疾病治療具有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在其它領域也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其主要成分為螺旋霉素Ⅰ(SPMⅠ)、螺旋霉素Ⅱ(SPMⅡ)、螺旋霉素Ⅲ(SPMⅢ)。根據(jù)干燥標準品計算,效價應不低于4100 IU·mg-1,其組分要求為:SPMⅠ≤80.0%,SPMⅡ≤5.0%,SPMⅢ≤10.0%;三者的總和應不少于90%。
在螺旋霉素發(fā)酵過程中,主要雜質UNK4與主要組分SPMⅠ僅差一個甲基[2]。陳劍鋒等[3]在研究甲基化因子對西索米星發(fā)酵過程的影響時,發(fā)現(xiàn)加快甲基化反應速率有助于增加西索米星前體物質的積累,改變其部分代謝通路,可大大提高發(fā)酵組分。氯化膽堿在代謝中與蛋氨酸和甜菜堿類似,可以提供生物化學過程所需要的甲基。因此,作者在此研究了在發(fā)酵過程中添加氯化膽堿對發(fā)酵產螺旋霉素及組分的影響,進而優(yōu)化螺旋霉素發(fā)酵的培養(yǎng)條件。
FUS-15L型自動控制發(fā)酵罐,華東生物技術工程公司;JY92-Ⅱ型超聲波細胞粉碎機,寧波新芝科學儀器研究所;717 Plus-Auto sampler型HPLC分析儀,Waters公司。
生二素鏈霉菌(Streptomycesambofaciens),河南天方藥業(yè)。
二級種子培養(yǎng)基:糊精,黃豆餅粉,玉米漿,酵母粉,豆油,(NH4)2SO4,KH2PO4,NaCl,MgSO4,CaCO3,pH值6.4。
搖瓶發(fā)酵培養(yǎng)基:糊精,黃豆餅粉,玉米漿,酵母粉,豆油,(NH4)2SO4,KH2PO4,NaCl,KCl,Zn2SO4,CoCl2,MgSO4,CaCO3,pH值6.4。
1.3.1 搖瓶發(fā)酵
一級種子培養(yǎng):250 mL三角瓶裝量為30 mL,(27±0.5)℃、220 r·min-1培養(yǎng)48 h。
搖瓶發(fā)酵:250 mL三角瓶裝量為25 mL,(27±0.5)℃、220 r·min-1培養(yǎng)6 d。
考察了不同甲基化試劑、氯化膽堿添加條件對螺旋霉素發(fā)酵的影響。
1.3.2 15 L發(fā)酵罐放大實驗
將甘油管中的菌種接入500 mL一級種子瓶(27±0.5)℃培養(yǎng)48 h;按相同接種量接入500 mL二級種子瓶,同溫培養(yǎng)24 h;再接入15 L發(fā)酵罐中培養(yǎng)6 d。一罐為對照罐,即按正常培養(yǎng)基配方進行發(fā)酵;一罐為條件罐,即在120 h時添加0.66 g·L-1氯化膽堿。每隔8 h取樣,分別測定發(fā)酵液的pH值、總糖含量、NH2-N含量、效價,并根據(jù)所測參數(shù)調節(jié)混合料的補加速率?;旌狭贤A蠒r間一般在120 h左右,選擇在停料之后添加氯化膽堿,不同批次根據(jù)菌體的生長狀況調整停料時間,相應的添加氯化膽堿的時間也可以提前。
1.3.3 分析測試
總糖和氨氮含量的測定:采用斐林試劑法和甲醛法[4]。
生物效價和化學效價的測定:參照2010版中國藥典,分別采用杯碟法和分光光度法[5]測定。文中所述效價均為生物效價,化學效價測定僅為驗證生物效價測定結果。
HPLC法測定發(fā)酵液的樣品預處理:取一定量螺旋霉素發(fā)酵液于3000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液于-20℃冷凍保存?zhèn)溆?。分析時取1 mL上清液于10 000 r·min-1離心10 min,上清液用0.22 μm合成纖維素聚酯膜真空過濾后即可直接進樣。
HPLC法測定發(fā)酵組分的色譜條件:流動相A為0.035 mol·L-1的乙酸銨溶液,流動相B為乙腈-甲醇(5∶1)溶液,流動相A和B配制完成后用超聲波脫氣備用;流動相速度0.8 mL·min-1;柱溫70℃;檢測器波長232 nm;進樣量10 μL;色譜柱:XTerra RP18,5 μm,250 mm×4.6 mm。
HPLC法測定發(fā)酵液中有機酸的色譜條件:流動相為10 mmol·L-1磷酸溶液,用K2HPO4溶液調節(jié)pH值至2.3±0.1,配制完成后用超聲波脫氣備用;流動相速度1 mL·min-1;進樣量20 μL;檢測器波長210 nm;柱溫30℃;色譜柱:XTerra RP18,5 μm,250 mm×4.6 mm。
采用以下3種方法對發(fā)酵液中的有機酸組分定性:(1)在相同的色譜條件下,將樣品色譜圖與有機酸標準色譜圖進行對照,根據(jù)保留時間確定樣品中的有機酸;(2)在樣品中加入有機酸的標準液,根據(jù)峰高的突增來進一步驗證色譜峰的歸屬;(3)比較各有機酸在標準液和發(fā)酵液色譜圖中的紫外吸收光譜圖。
有機酸組分的定量分析:采用HP化學工作站中HP增強型積分算法進行積分,有效控制峰面積測量的精確度。由HPLC圖譜積分得出對應各個有機酸峰的峰面積,利用標準曲線換算得到有機酸濃度。
96 h為發(fā)酵產螺旋霉素的高峰期。因此,在96 h時,向發(fā)酵液中分別添加0.8 g·L-1的甲基化試劑葉酸、甲硫氨酸、VB12、氯化膽堿以及甜菜堿,其對螺旋霉素發(fā)酵的影響見表1。
表1 甲基化試劑對螺旋霉素發(fā)酵的影響
由表1可知,氯化膽堿對螺旋霉素的生物合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葉酸、甲硫氨酸、VB12對螺旋霉素的生產不利,而甜菜堿對螺旋霉素促進效果不明顯,其價格也較氯化膽堿昂貴,不利于工業(yè)化大生產。因此,選擇氯化膽堿作為甲基化試劑進行后續(xù)實驗。
2.2.1 氯化膽堿的添加時間
分別在72 h、96 h、120 h時各添加0.4 g·L-1、0.6 g·L-1、0.8 g·L-1、1.0 g·L-1、1.2 g·L-1的氯化膽堿,以不加氯化膽堿作為對照,結果見圖1。
氯化膽堿濃度(g·L-1),1~5:0.4,0.6,0.8,1.0,1.2;6.對照
由圖1可知,在發(fā)酵72 h時添加氯化膽堿,無論添加量多少均會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后,這種抑制現(xiàn)象逐漸減弱,到發(fā)酵中后期(96 h)時,發(fā)酵效價隨著添加量的增大呈現(xiàn)先增大后降低的趨勢;到發(fā)酵末期(120 h)時,促進作用很明顯,而且只有在高添加濃度下抑制效應才明顯。
2.2.2 氯化膽堿的添加濃度
單因子設計(One-factor design,OFD)[6]是一種單因素五水平的實驗設計方法。它將實驗因素與實驗結果的相互關系用多項式近似,并將其函數(shù)化,依此研究因素與響應值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進行優(yōu)化。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多項式回歸,即可得到一元三次方程,該方程表明因子對響應值的影響。
Y=β0+β1x+β2x2+β3x3
(1)
式中:Y為預測響應值即螺旋霉素的效價;β為回歸系數(shù);x為自變量的編碼水平。
運用 MyDesign Design Expert 7.0[7]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按式(1)進行方差分析,以得到的復相關系數(shù)平方(R2)來表示因子與響應值的擬合性質,并用F檢驗分析顯著水平。對方程求導,便可得到其極值點,即最優(yōu)化的條件。
采用單因子法設計實驗,以氯化膽堿的添加濃度為影響因子(A)、螺旋霉素的效價為響應值,在發(fā)酵后期(120 h)添加氯化膽堿,結果見表2。
表2 氯化膽堿添加濃度的單因子實驗
對表2數(shù)據(jù)進行多項式回歸分析,擬合三次方程為:
Y=21372.61+3063.67A-2984.72A2-3850.67A3
(2)
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見表3。
表3 響應面立方模型分析
由表3可知,該實驗模型的P值小于0.05,說明模型是顯著的,失真值5.08,模型誤差不顯著。表4是對模型可信度的分析。
表4 模型可行性分析
由表4可知,信噪比為19.136(軟件認為該值大于4即表示模型的可信度較高),表明該模型能用于指導設計適合的實驗范圍,R2=0.9850,表明該因素及其多次項能解釋Y變化的98.5%,模型擬合程度較好。
通過軟件分析,得到氯化膽堿的最優(yōu)添加濃度為0.66 g·L-1,預計效價可達21 921 U·mL-1。
綜上所述,氯化膽堿最優(yōu)的添加條件為:添加時間為120 h,添加濃度為0.66 g·L-1。添加氯化膽堿后,對螺旋霉素生產有促進作用,搖瓶效價提高15%左右。
在120 h時添加濃度為0.66 g·L-1的氯化膽堿,以未添加的作為對照,兩組實驗分別做5次重復,取平均值,結果見表5。
表5 氯化膽堿對發(fā)酵組分的影響/%
由表5可知,添加氯化膽堿之后,各主要雜質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有效組分SPMⅠ的含量也相應有所提升,達到了預期效果。
2.4.1 對總糖、氨氮含量的影響(圖2)
圖2 添加氯化膽堿后總糖與氨氮的走勢
由圖2可知,兩批罐采用同種生產工藝控制,兩批罐的總糖、氨氮含量走勢基本一致。
2.4.2 對pH值、效價的影響(圖3)
圖3 添加氯化膽堿后pH值與效價的走勢
由圖3可知,在120 h添加氯化膽堿后,條件罐pH值快速下降,在128 h后趨于穩(wěn)定,pH值穩(wěn)定在5.9左右;而對照罐pH值則變化不大,穩(wěn)定在6.2左右,這可能和氯化膽堿是弱酸性溶液有關。
由圖3還可知,進入生產末期后,對照罐的效價增長速度逐漸放緩,而條件罐在添加氯化膽堿后,效價一直穩(wěn)步提升。
2.4.3 對螺旋霉素組分時序性的影響(表6)
表6 氯化膽堿對螺旋霉素時序性的影響
由表6可知,在120 h添加0.66 g·L-1氯化膽堿后,各主要雜質組分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雜質UNK4的含量變化顯著,由對照罐的2.11%降至1.18%,其它雜質UNK2由6.57%降至6.35%、雜質B由1.17%降至0.55%,對應的有效組分SPMⅠ的含量由85.56%提升至89.98%。
2.4.4 對代謝過程中有機酸的影響(圖4)
圖4 發(fā)酵過程中有機酸濃度的變化趨勢
由圖4可知,補加氯化膽堿后,與對照罐相比,條件罐的丙酮酸濃度降低,丙酸濃度基本不變,檸檬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蘋果酸以及乙酸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檸檬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以及蘋果酸均為TCA循環(huán)中的重要代謝中間產物,它們均有不同程度的積累,說明氯化膽堿的加入有助于增大TCA循環(huán)通量。
葡萄糖進入細胞以后,首先經過EMP代謝途徑轉化為丙酮酸后,才能進一步進入TCA循環(huán),丙酮酸濃度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菌體對糖的利用情況。胞內生成的丙酮酸主要轉化為乙酰CoA和草酰乙酸,丙酮酸濃度的降低說明該轉化向草酰乙酸進行,而草酰乙酸為生成丙二酰CoA和甲基丙二酰CoA的主要底物,不僅提供了內酯環(huán)合成所需要的三碳前體,同時還能緩解底物抑制效應,使多余的二碳前體(如乙酰CoA和丙酰CoA)能夠在?;然傅淖饔孟逻M一步轉化成為丙二酰CoA和甲基丙二酰CoA,促進大環(huán)合成,提高生物效價。
通過添加甲基化試劑,使得搖瓶發(fā)酵產生螺旋霉素的產量和發(fā)酵液中有效組分含量得到了提高。氯化膽堿的最優(yōu)添加時間為120 h、最優(yōu)添加濃度為0.66 g·L-1,此條件下螺旋霉素效價提高約15%,各主要雜質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UNK4的含量變化最顯著,而有效組分的含量相應有所提升。
同樣條件下,在15 L發(fā)酵罐放大實驗中添加氯化膽堿,各主要雜質組分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雜質UNK4變化最顯著,由對照罐的2.11%降至1.18%,有效組分的含量也由85.56%提升至89.98%。
[1] 朱峰,王爾健.螺旋霉素的再評價[J].中國抗生素雜志,1991,16(3):231-236.
[2] Murali Pendela.Characterization of impurities in spiramycin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J].Rapid Communication in Mass Spectromery,2007,21(4):599-613.
[3] 陳劍鋒,王航,張元興,等.促甲基化因子對西索米星發(fā)酵的影響[J].微生物學通報,2006,33(4):85-90.
[4] 劉剛,徐志南,徐蓉,等.磷酸鎂對螺旋霉素發(fā)酵的影響[J].中國抗生素雜志,1999,22(3):231-233.
[5]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附錄81.
[6] 胡蓉.丙三醇對螺旋霉素生物合成過程的影響[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9,35(1):30-34.
[7] 平芮巾.響應面法優(yōu)化海洋細菌MP-2酯酶發(fā)酵條件[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08,14(4):548-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