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湖南省婁底市中心醫(yī)院 湖南婁底 417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醫(yī)針灸的認識的不斷深入,針灸不斷應用于腦卒中偏癱的治療領域,本研究選擇99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研究,現分析如下。
本研究選擇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99例進行研究,所有研究人群均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偏癱診斷標準[1]。其中男性為53例,女性為46例,年齡分布為(61.8±8.1)歲,最大年齡為85歲,最小年齡為43歲,平均病程為(9.3±2.6)d,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2組,觀察組51例,采用針灸治療并配合現代康復,對照組48例,為單純現代康復對照組。2組研究人群在性別、年齡和病程之間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2組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表明愿意參見本次研究。
納入標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臨床癥狀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腦卒中偏癱診斷標準;(2)偏癱引發(fā)的肌無力≤3級;(3)研究人群均為第一次發(fā)病,且病程都<28d,無明顯其他并發(fā)癥。排除標準主要為三點:(1)嚴重精神意識障礙患者;(2)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患者;(3)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1 針灸治療方案 采用石學敏專家的針灸醒腦開竅療法作為治療方案,首先選擇內關、三陰和人中作為主穴,極泉、委中和尺澤作為副穴,托患者存在口角歪斜時配合地倉、頰車;若患者眼歪斜配合攢竹和清明;做患者耳聾耳鳴應配合聽宮、聽會和耳門,眼瞼下垂應配合陽白等。具體的操作方案為在各穴消毒,采用一次性針灸針進行常規(guī)如真,在有針感時使用捻轉1min,同時留針30min,進行每日1次,每30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2 現代健康康復 本研究主要采用促進血管通暢的技術進行綜合治療,主要的運動方法為Bobath法。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Epi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雙錄入,以保證數據的質量。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描述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統計方法為t檢驗。
研究人群針灸治療前后FMMS及MBI評分分析。對51例觀察組和48例對照組進行治療前后FMMS及MBI評分比較分析,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顯示上肢FMMS評分、下肢FMMS評分和MBI評分比較都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顯示上肢FMMS評分、下肢FMMS評分和MBI評分比較都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顯示上肢FMMS評分、下肢FMMS評分和MBI評分比較都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一種致死率、致殘率都很高的常見病。大力提高腦血管意外的康復治療水平,最大限度恢復腦血管意外患者的生活質量是臨床首要任務?,F代醫(yī)學主張腦卒中急性期的康復處理應當與急性期的醫(yī)學處理同步開始,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按腦卒中康復分期進行不同的針刺法,是現代康復治療與中國傳統康復治療相結合的一項探索,相得益彰。腦卒中在急性期就應接受針刺治療,時間越早越好,最好在發(fā)病6h內針藥并用。因為急性期病灶在腦部的病位較淺,出現的肢體癥狀完全由腦部病灶引起,這時治療的重點在腦部,以醒腦開竅為主。華佗夾脊能調整軀體神經功能,加強了刺激能量的激發(fā)和信息傳遞,加快修復和重建受損的神經反射通路,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腦卒中偏癱是由患者腦血管破裂或阻塞而引起的以偏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又稱半身不遂。其主要包括腦梗塞、腦血栓形成、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情況。腦卒中偏癱發(fā)病快速,根據流行病學推算,我國每年腦卒中新發(fā)病例數約150萬,幸存者中大約有70%~80%遺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1998年的全國統計顯示腦卒中死亡率占死因的第二位,其發(fā)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2]。對于腦卒中偏癱的治療目標為重新建立正常的協調運動模式,由此可見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改善肢體功能的重要性[3]。針灸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發(fā)展和應用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我國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中的的寶貴遺產。研究顯示針灸對改善患者的運動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顯示采用針灸治療腦卒中效果明顯,應加強推廣。通過對于患者的觀察,運用Fugl meyer(FMA)評分系統對患者運動功能進行治療前后評價,以及運用Barthel指數(BMI)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發(fā)現運用祖國傳統的針刺處方配合現代康復醫(yī)學肢體功能訓練,能顯著增強腦卒中患者的運動能力,改善腦卒中患者錯誤運動模式,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與其他康復治療方法相比,本方案有明顯的優(yōu)勢。
表1 研究人群針灸治療前后FMMS及MBI評分分析(±s)
表1 研究人群針灸治療前后FMMS及MBI評分分析(±s)
注:與治療前比較有統計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 治療時期 例數(n) 上肢FM M S 下肢FM M S M BI觀察組 治療前 51 20.85±4.87 10.59±3.15 26.74±8.46治療后 51 (54.48±5.97)△# (27.34±7.01)△# (77.54±9.26)△#對照組 治療前 48 21.53±3.87 11.02±3.87 27.15±8.29治療后 48 (39.27±4.15)△ (22.10±6.15)△ (61.68±7.84)△
[1]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 陳冬青.康復治療的早期介入對腦卒中偏癱患者ADI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3,18(1):45~46.
[3] 尚翠俠,李強,劉珊珊,等.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的臨床研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619~621.
[4] 孫忠人,霍立光,劉麗莉,等.頭皮針刺運動誘發(fā)電位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1994,1(6):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