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 王中華 黃修奇 郭全海
大棗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qū)都有種植,其營養(yǎng)價值很高,是傳統(tǒng)的補益食品,大棗里含有豐富的糖類、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多種藥理作用(王向紅等,2002)。近年對大棗里的多糖成分研究較多,而大棗里含有豐富的低聚糖也引起人們的重視。低聚糖是由2~10個單糖通過糖苷鍵連接形成的低度聚合糖,包括普通低聚糖和功能性低聚糖,在天然食品里含量豐富 (黃仁祿等,2006),低聚糖如卡拉膠寡糖、果寡糖、甘露寡糖等提高動物生長性能和免疫力的試驗均有報道,研究表明,低聚糖通過腸道免疫激活腸淋巴組織,增加腸系膜淋巴結分泌抗體的量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同時低聚糖能促進腸道內雙歧桿菌的增殖,改善機體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動物的生長(Nicole等,2003)。本試驗以蛋雛雞為試驗動物,研究大棗低聚糖對其生長性能和免疫機能的影響,為大棗低聚糖應用于畜禽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1 試驗材料 試驗室自制,以新鄭大棗為原料采用水浸法提取大棗低聚糖,用95%乙醇進行蛋白質和多糖的脫除,通過Sephadex-G15柱層析進行分離純化低聚糖。
1.2 試驗設計 購買商丘紅星孵化場1日齡羅曼雛雞200羽,試驗采用單因子設計,隨機分成4組,分別為對照組、試驗1組、試驗2組、試驗3組,每組5個重復,每個重復10羽。對照組飼喂基礎日糧,試驗1組、2組、3組分別在基礎日糧中添加500、1000、1500 mg/kg的大棗低聚糖。飼養(yǎng)試驗為35 d。
1.3 基礎日糧 根據蛋雛雞飼養(yǎng)標準 (張宏福,2010)制定基礎日糧配方,基礎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表1 基礎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1.4 飼養(yǎng)管理 試驗前雞舍嚴格消毒,試驗組和對照組均采用雙層籠養(yǎng),自由采食,自由飲水、舍內溫度、濕度、光照等遵循飼養(yǎng)管理規(guī)范,防疫按常規(guī)程序進行。
1.5 測定指標和方法
1.5.1 生產性能指標的測定 分別在每周末的早晨測蛋雛雞空腹時的體重,試驗期間每天記錄上料量和剩料量,由此計算出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飼料增重比。
1.5.2 免疫器官指數(shù) 試驗結束時每組隨機抽取4只雛雞稱空腹體重,頸部放血后屠宰,摘取脾臟、胸腺、法氏囊,剔除脂肪,計算免疫器官指數(shù):器官免疫指數(shù)(g/kg)=器官重/活體重。
1.5.3 血清球蛋白的測定 試驗結束時每個重復組隨機抽取4只雛雞,禁食2 h后,采集靜脈血5 mL左右,置37℃水浴2 h、分離血清、分別標記后用ELISA法測定IgA、IgM、IgG的含量。
1.6 數(shù)據統(tǒng)計 試驗數(shù)據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處理軟件的One-Way ANOVA法進行方差分析,用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試驗數(shù)據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2.1 大棗低聚糖對蛋雛雞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試驗2組、3組與對照組相比,日均采食量分別提高了9.4%和8.9%(P<0.05),平均日增重分別提高了14.8%和13.1%(P<0.05),試驗2組、3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
表2 大棗低聚糖對蛋雛雞生長性能的影響
試驗1組與對照組相比日均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分別提高了6.2%和7.5%,但差異不顯著(P>0.05),試驗 1、2、3組與對照組相比飼料增重比有所降低,但差異不顯著(P>0.05),由此可見,蛋雛雞飼料里添加低聚糖可提高日均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且大棗低聚糖的添加量為1000 mg/kg效果最好。
2.2 大棗低聚糖對雛雞免疫器官指數(shù)的影響由表3可知,試驗1、2、3組與對照組相比脾臟指數(shù)分別提高了 20.2%、29.9%、25.4%(P <0.05),胸腺指數(shù)分別提高了14.4%、21.7%、22.9%(P<0.05),但試驗各組之間在脾臟指數(shù)和胸腺指數(shù)上無顯著差異(P>0.05),試驗2組、3組與對照組相比法氏囊指數(shù)分別提高了28.1%、18.6%(P<0.05),試驗1組與對照組相比法氏囊指數(shù)有所提高,但差異不顯著(P>0.05)
表3 大棗低聚糖對雛雞免疫器官指數(shù)的影響g/kg
2.3 大棗低聚糖對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響由表4可知,試驗1、2、3組與對照組相比IgA含量分別提高了 8.7%、12.4%和 10.4%(P<0.05)。
各試驗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在IgG含量上試驗2組、3組與對照組相比分別提高了13.3%和10.9%(P<0.05),試驗1組比對照組有所提高,但差異不顯著(P>0.05);在IgM含量上試驗2組含量最高,較對照組提高11.66%(P<0.05),試驗1組、3組有所提高,但差異不顯著(P > 0.05)。
表4 大棗低聚糖對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響 g/L
3.1 大棗低聚糖對蛋雛雞生長性能的影響 低聚糖是獨特的雙歧因子,能夠改善腸道內微生物種群,平衡微生物區(qū)系,抑制有害菌促進有益菌繁殖,同時低聚糖改善了小腸的黏膜形態(tài),絨毛長度和隱窩深度的比值增大,擴大了小腸絨毛的吸收面積,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利用,從而促進動物的生長(王秀武等2004)。郭芳等(2009)研究顯示,在肉仔雞飼料里添加復合低聚糖對肉雞前期的生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王秀武等(2003)研究顯示,殼聚糖類低聚糖使肉仔雞生長速度顯著提高,料重比也得到了改善。本試驗中添加大棗低聚糖明顯提高蛋雛雞的采食量、日增重,試驗中添加1000 mg/kg低聚糖效果最好。
3.2 大棗低聚糖對免疫機能的影響 研究證實,大棗低聚糖能提高動物免疫機能。苗明三(2003)報道,大棗低聚糖具有增強免疫抗感染能力。鄧國良和紀麗娟(2002)報道,大棗提取液能增強小鼠免疫功能和運動耐受力。免疫器官和免疫球蛋白是衡量動物免疫機能的主要考慮因素。胸腺、脾臟、法氏囊是禽類的主要免疫器官,參與機體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胸腺和法氏囊屬于中樞免疫器官,對雛雞的免疫能力起著決定作用,脾臟屬于外周免疫器官,可以產生大量的B細胞和特殊性抗體(上官明軍等,2009)。免疫器官指數(shù)是免疫器官重與活體重的比值,它是衡量動物機體免疫水平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免疫器官重量降低為免疫抑制所致,免疫器官重量增加為免疫增強的結果,免疫器官的絕對重量隨日齡增加而增加,相對重量隨日齡增加而減少(薩如麗等,2009)。本試驗表明,大棗低聚糖的添加能夠使雛雞各免疫器官的相對重量提高,1000 mg/kg低聚糖顯著提高雛雞的胸腺、脾臟、法氏囊指數(shù),效果最好。免疫球蛋白是由動物免疫系統(tǒng)淋巴細胞產生的蛋白質,經抗原的誘導,可以轉化為抗體。其中IgA、IgM、IgG三種免疫球蛋白是參與體液免疫的主要抗體,三者在血清中的含量可以代表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整體水平,其含量是動物體液免疫的重要指標(王世若等,2001)。本試驗中添加大棗低聚糖提高了蛋雛雞 IgA、IgM、IgG 的含量, 試驗 2、3組 IgA、IgG顯著提高,與對照組相比,試驗2組IgM顯著提高,其中試驗2組效果最好,表明飼料里添加1000 mg/kg對增強體液免疫效果最好。
日糧中添加大棗低聚糖能夠提高蛋雛雞的日均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提高免疫器官指數(shù)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從而提高蛋雛雞的生長性能和免疫機能,且日糧中添加1000 mg/kg大棗低聚糖效果較好。
[1]鄧國良,紀麗娟.廣棗提取液對小鼠免疫功能和運動耐受力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2002,24(3):206 ~ 208.
[2]郭芳,孫亞楠,周巖民,等.復合寡糖對肉雞生產性能和免疫器官指數(shù)的影響[J].家畜生態(tài)學報,2009,30(4):25 ~ 27.
[3]黃仁祿,張振紅,陳培高,等.大豆低聚糖對肉雞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29(6):87 ~ 90.
[4]苗明三,孫麗敏.大棗的現(xiàn)代研究[J].河南中醫(yī),2003,23(5):59 ~ 60.
[5]薩如麗,楊斌,哈斯其木格,等.沙蔥提取物對肉仔雞免疫機能影響的研究[J].飼料工業(yè),2009,30(10):38 ~ 41.
[6]上官明軍,王芳,張紅崗,等.菊粉對蛋雛雞生長性能、免疫器官指數(shù)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響[J].動物營養(yǎng)學報,2009,21(1):118 ~ 112.
[7]王世若,王興龍,韓文瑜.現(xiàn)代動物免疫學[M].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73~382.
[8]王向紅,崔同,劉孟軍,等.不同品種棗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J].營養(yǎng)學報,2002,24:206 ~ 208.
[9]王秀武,杜昱光,白雪芳,等.殼聚糖對肉仔雞腸道主要菌群、小腸絨毛密度、免疫功能及生產性能的影響[J].動物營養(yǎng)學報,2003,15(4):32 ~ 35.
[10]王秀武,杜昱光,白雪芳,等.卡拉膠寡糖對肉仔雞腸道菌群、小腸絨毛及免疫功能和生產性能的影響[J].中國獸醫(yī)學報,2004,24(5):498 ~ 500.
[11]張宏福.動物營養(yǎng)參數(shù)與飼養(yǎng)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0.202~203.
[12]Nicole M,Andreas B S.Helga.Influence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s on Peyer's patch lymphocyte numbers in healthy and endotoxemic mice[J].Nutrition,2003,19:657 ~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