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韓振遠
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老大嫁作商人婦”,道盡了琵琶女的哀傷。其實,若翻檢明清商人的經商歷史,會發(fā)現,更悲慘的是從小就嫁給商人的婦女。
晉南古稱河東。這兩年我考察河東明清商人,走在不同的大宅院之中,除感受到商人的富貴之外,也會產生陰冷凄涼的感覺,不能不想起長年生活在這里的女人們,仿佛看到她們在青燈之下翹首盼望丈夫歸來。走在崎嶇的古商道上,長路漫漫,夕陽西下,除感受到商人們的艱辛之外,又不禁會想起苦守家中的女人們,仿佛看到路的另一端,站著一位凄楚消瘦的少婦,耳邊會響起《走西口》凄婉的歌聲。
清代文人紀昀曾說:“山 西人多商于外……率二三年一歸省,其常例也?!币灿幸欢觇脽o音信的,并非不想家,而是奮斗沒有結果。想想家里翹首盼望的親人,他們無顏以對,還要在無盡的思念中繼續(xù)奮斗,直到攢足了財富,可以榮歸故里的那一天。對于女人們來說,婚姻的開始就是夫妻兩地分居生活的開始,有的甚至是永遠的別離??嗍卦诩业呐藗儾还鈺诳嗫嗨寄钪歇毷乜辗浚€要以嬌弱之身承擔起贍養(yǎng)老人、撫養(yǎng)后代的家庭重任。一年又一年,直到丈夫年邁回家。丈夫若是事業(yè)不成客死他鄉(xiāng),女人們就要在等待中苦熬日月,在無盡的思念中守一輩子活寡,郁郁終生。若一念之差與人私通,則可能釀出更悲慘的結局。
封建社會講究夫貴妻榮,對于商人可能是個例外,每個成功的商人背后,都有一個苦命的怨婦。在翻閱地方志的《列女傳》時,一位位凄苦的商人婦不時出現在眼前,她們那哀怨的眼神、愁苦的容貌,好像透過紙背,穿越時空,泛出一陣陣凄涼。
民國《聞喜縣志·列女傳》中也記載了許多商人妻子。從那些記載中可以看出,丈夫外出經商時,這些女人年齡最大的也沒有超過二十歲,新婚后相聚時間最長的三年,最短的才十天,從此便是漫長的等待。更可憐的是一位訂了親還沒過門的行氏,一輩子獨守空房就為了“節(jié)孝”兩個字。中國封建社會是個男人的社會,雖然每個成功的商人背后都有個苦守家鄉(xiāng)的女人,但除非女人們貞操節(jié)烈得足以彰顯綱常倫理,否則只能默默無聞,被時間湮沒。
明清時期,經商是山西人走出黃土地的唯一途徑。因而盡管明知要忍受長期的離別之苦,一些女人還是鼓勵丈夫外出經商,甚至丈夫死后,仍鼓勵后人再去經商。
光緒六年《夏縣志》卷九《人物志》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商人張可俊婚后留下懷有身孕的妻子去固原(今寧夏固原)經商。幾個月后,妻子劉氏生下孩子,取名張繼先。第二年,張可俊病死在陜西。劉氏含辛茹苦,將兒子撫養(yǎng)成人,并為他娶妻樊氏。張繼先想繼承父業(yè),隨人出外經商。劉氏并沒有因為其父的悲劇而阻攔,慨然允諾。但沒想到,天有不測風云,上一代人的悲劇再次上演,不久傳來消息,繼先也客死他鄉(xiāng)。劉氏因兒媳樊氏尚未生子,勸其改嫁:“汝年未三十,又無子,況家無擔石,吾不忍令汝再守也。”然而樊氏也執(zhí)意苦守。從此婆媳二人并居一室,相依為命,“終日機聲軋軋,夜繼以紡”,在 當地傳為佳話。
年紀輕輕失去丈夫,本身已夠凄慘,還有一種比失去丈夫更悲慘的“娶空房”現象。男子未成年即跟隨商販出外謀生,動輒數年、十數年不能回鄉(xiāng)。到了適婚年齡,父母不待兒子返鄉(xiāng),就會替他娶回一房媳婦,因為是沒有新郎的婚禮,所以稱為“娶空房”。有些女子因丈夫終生不回故鄉(xiāng)而獨守了一輩子空房。
不知有多少女子,就這樣用自己一輩子的幸福換取了所謂的“節(jié)孝”佳話。每當讀到這些文字時,我好像看到,在商人的財富背后,永遠有一雙憂郁的眼睛,時而淚水漣漣,時而凄婉傷情。比起風餐露宿、漂泊在外的商人們,她們更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