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萍,呂喜英,劉蘭芳,杜新生,高東奇,劉艷麗,李青山
(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河北承德067000)
研究[1]發(fā)現(xiàn),由于肝臟腫瘤對射線有一定的抗拒作用,肝癌的放療療效較差。近來有學者應用索拉非尼對肝癌放療中的增敏作用及其安全性進行臨床嘗試,發(fā)現(xiàn)索拉非尼與放療聯(lián)合應用可以增加肝癌細胞對放射的敏感性[2]。2009年5月~2011年3月,我們對20例肝癌患者采用索拉非尼口服聯(lián)合放療治療,療效較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60例肝癌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45~75歲,平均60.5歲。臨床分期:Ⅰ期13例,Ⅱ期20例,Ⅲ期17例,Ⅳ期10例;有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者37例,無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者23例。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其中術后患者20例,余40例由于手術禁忌及轉(zhuǎn)移等行保守治療。隨機分為藥物組、放療組和聯(lián)合組,各20例。
1.2 治療方法 藥物組口服索拉非尼0.4 g,2次/d,連用1周為1個療程;放療組采用電子直線加速器行全肝移動放照射,劑量為30~50 Gy,1周為1個療程;聯(lián)合組:在放療同時口服索拉非尼,方法同前兩組。
1.3 觀察指標及方法 均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三組血清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隨訪1 a,觀察腫瘤轉(zhuǎn)移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治療前后血清VEGF、PDGF比較見表1。隨訪1 a,聯(lián)合組轉(zhuǎn)移1例,死亡0例;均低于藥物組的3、1 例和放療組的4、5 例(P 均 <0.05)。
表1 三組治療前后血清VEGF、PDGF水平變化(±s)
表1 三組治療前后血清VEGF、PDGF水平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藥物組和放療組治療后比較,#P <0.05
組別 n VEGF(pg/ml) PDGF(ng/ml)20治療前 331±21 20±1治療后 123±12 10±6*放療組 20治療前 321±10 20±2治療后 120±13 10±1*聯(lián)合組 20治療前 322±10 22±4治療后 60±12 4±1*#藥物組
國內(nèi)外大量實踐證實[3],放療可使肝癌灶縮小,延長中晚期肝癌及術后患者的生存時間,但療效并不令人滿意。近年來,隨著腫瘤血管生成理論的提出及實驗技術的發(fā)展,VEGF、PDGF等腫瘤血管生成因子受到廣泛關注[4]。放療后患者血清VEGF、PDGF水平下降,其機理可能是放療使腫瘤縮小,降低了腫瘤負荷,減少了腫瘤自分泌VEGF、PDGF[5]。但是隨著放療時間延長,放射線亦可誘導血管內(nèi)皮細胞凋亡,使體內(nèi)組織中VEGF、PDGF處于高水平狀態(tài),此時可抵抗放射線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效力,影響治療效果[6]。
索拉非尼是一種多激酶抑制劑,同時抑制多種存在于細胞內(nèi)的 VEGF、PDGF[7,8]。人體組織中VEGF、PDGF含量可在血清中反應出來,因此血清中的VEGF、PDGF水平變化可直接反映體內(nèi)VEGF、PDGF的變化。本觀察結(jié)果顯示,治療3個療程后,聯(lián)合組VEGF為(60±12)pg/ml、PDGF(4±1)ng/ml,明顯低于藥物組的(123±12)pg/ml、(10±6)ng/ml和放療組的(120±13)pg/ml、(10±1)ng/ml(P均<0.05)。隨訪1 a,聯(lián)合組轉(zhuǎn)移者均低于藥物組和放療組,且無死亡病例(P均<0.05)。說明,索拉非尼可通過抑制VEGF和PDGF而增加放療敏感性,協(xié)同放療抗瘤作用[9]。因此我們認為,索拉非尼口服聯(lián)合放療治療肝癌,較單一治療效果好。
[1]谷銑之.腫瘤放射治療學[M].4版,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7:22.
[2]賀飛,樊英,湯致強.多靶點抗腫瘤新藥索拉非尼的臨床應用及評價[J].中國藥學雜志,2007,42(15):1197-1198.
[3]管忠震.肝細胞癌的靶向治療——索拉非尼治療肝細胞癌明顯延長存活期[J].中國處方藥,2007,8(1):52.
[4]Zhu AX.Developmant of sorafenib and other molecularly targeted agent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ancer,2008,112(2):250-259.
[5]Furuse J,Ishii H,Nakachi K,et al.Phase I study of sorafenib in Japanses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ima[J].Cancer Sci,2008,99(1):159-165.
[6]吳孟超,李愛軍.應重視大肝癌的綜合治療[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6,86(24):1657-1689.
[7]于志堅,蔡煒,袁洪新,等.索拉非尼對不同類型原發(fā)性肝癌區(qū)域性化療增效作用觀察[J].南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30(1):28-31.
[8]伍婧,羅榮城,張華,等.索拉非尼聯(lián)合三氧化二砷對肝癌細胞株的抑制作用[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28(4):639-645.
[9]黃天明,黃紹明,莫發(fā)榮,等.肝癌相關抗原kinectin基因片斷的重組表達[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1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