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明
天津市復康路下穿陳塘莊支線鐵路地道橋位于既有陳塘莊支線鐵路K12+451處,該段鐵路采用60 kg/m鋼軌,鋼筋混凝土枕,曲線區(qū)段,曲線半徑800 m,每天列車行車密度約40對。地道橋與鐵路夾角為82°57'8″,為10 m單孔框架結構,孔徑凈高3.8 m,軸向全長19.929 m。本橋采用頂進施工,最大頂力1600 t,設計頂程18.015 m,頂進就位后框架頂板覆土約80 cm,采用一次頂入施工工藝。
天津地區(qū)地下水位高,橋位處路基為回填土,穩(wěn)定性差,路基易產生溜塌,后背、滑板易斷裂。針對該工程的具體情況,做了以下的技術措施。
工作坑前方邊坡采用直徑60 cm的水泥攪拌樁加固土體,間距1 m,防止橋體在頂進時下沉扎頭和邊坡塌方。并嚴格按照設計圖紙施工箱體兩側防護樁、前端支撐樁、抗移樁。
經現(xiàn)場勘察橋址處地下水埋深4.3 m,且橋體頂進要求地下水位低于滑板1 m以下,必須進行降水。根據(jù)地質資料,橋址土層為粉質粘土,沒有明顯砂土層,透水性較差。為減小路基沉降,在頂進前10天開始進行路基降水,每座地道橋沿鐵路兩側各設7口降水井,間距4 m,井深13 m,共14口,對稱降水,直至地下水位已至滑板以下1.5 m。
在鐵路上布置線路位移、沉降觀測點,掌握因降水鐵路路基及線路的影響,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保證鐵路運營安全。
2.3.1 加固范圍
沿鐵路方向:框身范圍以及框構兩外墻外緣外側各10 m??驑嬢S線方向:滑板前端放坡段、箱體就位位置。
注漿深度:自放坡段至頂進就位處自天然地面以下1 m起至框構底板底下4 m。箱體兩側各10 m范圍內自天然地面起至框構底板底下1 m。地道橋注漿固化范圍縱橋向剖面圖見圖1。
2.3.2 注漿順序
線路下注漿很容易引起線路隆起,在保證安全和施工工期的要求下,要對注漿順序進行合理的安排。線路下面由兩側路肩距線路中心4 m處布置斜孔,斜插入線路下面進行輻射注漿,其他地方采用垂直注漿;根據(jù)施工范圍定出孔位,孔距0.8 m,梅花形布置。
注漿順序:先內后外,隔孔跳注,先注垂直孔,再注斜孔。
線路下面注漿孔的傾斜角度各不相同,傾斜角依次為10°,20°,30°,40°,50°。為減小路基的隆起,先注最上面的傾斜角為50°孔,然后依次注 40°,30°,20°,10°孔,注入量逐漸加大。縱向注漿順序由框構橋中心向邊墻方向進行。此階段由于正好在線路下面,最容易引起線路隆起,對線路加強觀測,采用水準儀測量,并控制注漿壓力,防止隆起。
圖1 地道橋注漿固化范圍縱橋向剖面圖
2.3.3 注漿工藝
注漿材料配比為:
A液:水∶水玻璃(體積比)=1.6;C液:水∶水泥(重量比)=1。A 液∶C 液 =1∶1。
注漿壓力:
線路下方斜孔注漿區(qū)域箱體底板以下部分注漿壓力控制在2.5 MPa~3 MPa,箱體底板以上注漿壓力控制在2 MPa。線路以外垂直孔注漿區(qū)域箱體底板以下部分注漿壓力控制在3 MPa~4 MPa,箱體底板以上注漿壓力控制在3 MPa。
線路采用吊軌縱橫梁法進行加固。吊軌采用43 kg/m鋼軌,組合方式3—5—3,吊軌束長50 m,隔1根木枕用φ22的U形螺栓與∠63×9角鋼將軌束夾緊,并與木枕相連。
線路加固是保證頂進施工期間既有線安全運營的重要措施,此項工作由天津工務段負責。
地道橋框構橋設計最大頂力均為1600 t,布置500 t頂鎬6臺,左右各3臺。頂鐵布置與頂鎬相匹配。后背梁前安放橫梁,橫梁與后背梁間縫隙用干硬砂漿填塞密實,以分散頂鐵的頂力,禁止將頂鐵直接頂在后背梁上,以防止將后背梁頂壞、頂斷。頂鎬后安放1 cm鋼板,禁止將頂鎬直接頂在橋體上,防止頂裂橋體,見圖2。
箱橋頂進速度取決于洞內出土速度,挖土時,嚴格掌握挖土順序和切土量,挖土應自上而下進行,不得逆坡挖土,挖土坡面不得陡于刃腳坡度,先挖中間,后挖兩側,頂進前在兩刃腳下掏底,底板根據(jù)高程變化吃土頂進、側墻吃土頂進,確保路基不發(fā)生塌方,保證既有線運行安全。
圖2 框構橋頂進設備及頂鎬布置
因支撐樁影響地道橋就位,頂進施工中需要破除,為防止破除兩側支撐樁時,出現(xiàn)側塌,分兩步破除支撐樁。
第一步:地道橋頂進至前懸臂板距離支撐樁1 m處,工務段拆除支撐樁枕木垛后,破除支撐樁上部2 m,繼續(xù)頂進箱體至底板距離支撐樁1 m處。
第二步:破除支撐樁至底板就位標高以下0.1 m處,低洼處回填級配碎石并且夯實。先破除一側的支撐樁,回填級配碎石夯實后,用土回填刃腳下方,防止出現(xiàn)側塌,再破除中間的支撐樁,最后破除另一側的支撐樁。破除完后將刃腳下回填土挖出繼續(xù)頂進。
橋體在滑板上空頂時,可由導向墩控制頂進方向。當箱橋脫離滑板后,通過調整兩側頂鎬頂力,結合挖土來控制頂進方向。橋體剛吃土時,不可掉以輕心,確保橋體入土位置正確,為橋體正確就位打好基礎。
隨著橋體入土深度增加,特別是橋體進入線路后,頂進路徑已形成孔道,此時不可強行糾偏,以防止由于糾偏發(fā)生路基側塌和橋體損壞。
頂鎬調整應與挖土及其他措施結合使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當橋體左偏時,減少左半邊底板吃土,減少左側阻力,使橋體左側頂進速度快于右側,同時適當增大左邊墻吃土量,減少右邊墻吃土量,增大左側土抗力;右偏時反之。一般情況下兩邊墻外側土體不能挖空,邊墻吃土量不少于5 cm。
框架橋頂進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扎頭”,一旦出現(xiàn)“扎頭”,再將橋體抬起就相當困難,所以框構橋水平控制,重點防止橋體出現(xiàn)“扎頭”。
為了防止橋體出現(xiàn)“扎頭”,在滑板制作時設置了2‰上坡,用以消除橋體在脫離滑板前,橋體重心前移造成的滑板下沉。橋體預制時底板前安裝了鋼刃腳,設置了1.5 m 10%船頭坡,橋體在土體上頂進時,鋼刃腳切割土體,船頭坡擠壓土體,使橋體獲得向上分力,并將橋下土體壓實,防止橋體下沉。
在頂進過程中調整底板、邊墻吃土量,以控制橋體上升和下降,橋體出現(xiàn)下降趨勢時,加大底板、邊墻吃土量;橋體向上爬坡時,減少底板、邊墻吃土量;爬坡嚴重時,底板前端適當超挖,在底板前端堆土配重,頂進時將挖掘機停在橋體前端,將邊墻吃土量減少到最低限度,但不得挖空邊墻外土體,依靠橋體巨大重量使橋體下降。
橋址處土質為粉質粘土,承載力較低,在頂進前進行了注漿加固,橋體不易出現(xiàn)扎頭,橋體一旦出現(xiàn)“扎頭”需對軟基處理時,采用底板強行吃土頂進、向底板前端回填生石灰塊、打生石灰樁等方法使橋體抬頭。
1)施工前與鐵路各有關業(yè)務部門簽訂安全監(jiān)護協(xié)議或施工配合協(xié)議,請求鐵路部門派駐施工現(xiàn)場監(jiān)護人員并按時上崗。嚴格制定施工計劃,提早辦理好相關審批手續(xù)。
2)線路加固之日起至線路恢復正常狀態(tài)止,作業(yè)地點施工限速45 km/h。根據(jù)批準的施工計劃,認真辦理車站登記、簽點手續(xù),未接到施工命令及未設好防護不得施工。
3)為了及時掌握列車運行動態(tài)信息,慢行期間在主管車站派2名常駐聯(lián)絡員,24 h輪流值班,用專用施工電話及時將列車運行信息傳到工地總指揮(工務段領導),工地施工聽從總指揮統(tǒng)一指揮。橋上、橋下采用信號燈、警鈴聯(lián)系,綠燈施工、紅燈停,在列車通過箱體時禁止頂進、挖土工作。
4)頂進施工期間,施工影響區(qū)段由天津工務段防護,在橋址上、下行800 m處設限速標志牌并設專人看守,標志上標示速度要求。在施工邊緣50 m處設列車慢行地點標,并派專職人員用信號旗與過往機車聯(lián)絡,通報線上運行信息和速度要求,確保列車運行安全。
地道橋頂進施工必須嚴格遵守鐵道部、鐵路局的有關規(guī)定,要緊密結合現(xiàn)場實際情況,在地下水位較高、地質條件差的地區(qū),對于鐵路路基范圍內的降水、加固以及頂進過程中的控制更是地道橋施工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必須認真組織施工,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既有鐵路行車安全和施工質量。
[1]朱健身,陳東杰.城市地道橋頂進施工技術及工程實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167-200.
[2]王俊偉.頂進橋的加固和頂進施工方案[J].山西建筑,2011,37(8):153-154.
[3]鐵道部第三工程局.橋涵(中)[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612-649.
[4]成曉君.非開挖頂管技術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0,36(9):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