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躍,吳蓉洲,張園海,榮星,陳其,項如蓮
(溫州醫(yī)學院附屬育英兒童醫(yī)院 心血管科,浙江 溫州 325000)
川崎?。↘awasaki disease,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種主要發(fā)生在5歲以下嬰幼兒的急性發(fā)熱出疹性疾病,屬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綜合征[1]。其發(fā)病率逐年增高,最主要的危害在于會引起冠狀動脈損害,其已取代風濕熱成為兒童獲得性心臟病最常見的病因。盡管KD的病因和機制仍未完全清楚,但靜脈注射大劑量丙種球蛋白(IVIG)聯(lián)合阿司匹林是目前川崎病公認的標準療法。大部分患兒經過治療都能控制臨床癥狀,但有少數(shù)患兒對IVIG不敏感,亦稱IVIG無反應。本資料主要對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心血管科治療的IVIG無反應川崎病的危險因素及其再治療體會進行總結如下。
1.1 研究對象 為本院行住院治療的川崎病患兒410例,年齡2個月~12歲,平均(25.13±22.17)個月,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及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員會新修訂的診斷標準[2]。無反應組判斷標準為首次IVIG 48~72 h后持續(xù)發(fā)熱或熱退后再次發(fā)熱[3]。接受首劑IVIG治療的川崎病410例中對IVIG敏感的患兒372例(設為敏感組,其中男255例,女117例),使用后24~48 h體溫下降至正常;對IVIG無反應患兒38例(設為無反應組,其中男25例,女13例)在首次使用IVIG后48 h,體溫仍高于39.0 ℃,發(fā)生率為9.27%。
1.2 方法 所有患兒確診川崎病后,在口服阿斯匹林30~50 mg·kg-1·d-1及潘生丁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211例使用首劑IVIG 1 g/kg,連續(xù)2 d,199例使用首劑IVIG 2 g/kg,24 h內輸注。在輸注首劑IVIG后48 h內體溫下降至正常歸入IVIG敏感組,體溫仍高于39.0 ℃或給藥后2~7 d再次發(fā)熱,即歸入IVIG無反應組。對所有患兒記錄首次使用IVIG時間及使用方法,檢測靜脈血C反應蛋白(CRP)、外周血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血紅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等實驗室檢查結果,并制訂治療對策。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實驗室檢查結果 無反應組與敏感組治療后與治療前實驗室資料對比結果見表1。無反應組CRP、WBC、中性粒細胞均較敏感組明顯升高(P<0.05),Hb、ALB 明顯降低(P<0.05)。無反應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WBC、CRP、中性粒細胞下降不明顯,PLT、Hb、ALB明顯下降(P<0.05)。
表1 兩組首次IVIG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首次IVIG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s)
與無反應組治療前比:*P<0.05;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
CRP(mg/L)PLT(×109/L) ALB (g/L) Hb(g/L) WBC(×109/L) 中性粒細胞(%)無反應組 38 治療前 162±32 344±216.1 26.1±5.3 98.2±12.3 22.3±3.2 82.5±16.6治療后 150±52 257±127.2# 22.1±3.6#82.1±10.5# 23.5±2.9 80.1±12.1敏感組 372 治療前 87±48* 389±232.6 31.2±3.7*107.2±15.2*15.2±5.1* 72.5±20.1*治療后 32±27# 445±210.4# 35.6±3.9 110.1±9.2 10.2±2.8# 60.8±19.2#n
2.2 首次使用IVIG時間及使用方法 410例中,在發(fā)熱5 d內使用IVIG 7例,均發(fā)生IVIG無反應(發(fā)生率為100%),在發(fā)熱滿5 d后使用IVIG 403例,發(fā)生IVIG無反應31例(發(fā)生率為7.7%)。不同IVIG治療方法IVIG無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見表2。
表2 不同IVIG使用方法IVIG無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2.3 IVIG無反應治療對策及結果 38例IVIG無反應患兒,予第二劑IVIG 2 g/kg 24 h內輸注。其中31例在復用第二劑后臨床癥狀得以緩解;3例體溫高峰下降及發(fā)熱間隔時間延長,但距第二次使用IVIG后72 h體溫仍在39.0 ℃左右,予第三劑IVIG 1 g/kg一次治療后體溫降至正常;4例在第二劑IVIG后持續(xù)高熱40 ℃以上,復查冠狀動脈擴張進行性加重,使用甲潑尼龍(methylp rednisolone,MPSL)20~30 mg·kg-1·d-1后體溫在用藥24~48 h后降至正常。
川崎病是兒童常見的后天性心臟病。隨著川崎病發(fā)病率的上升,大劑量IVIG治療中,IVIG無反應及不完全川崎病呈增多趨勢,據(jù)報道稱大約10%~15%的病例對IVIG無反應[4]。本研究中無反應型川崎病占9.3%,與報道相符,提示此類川崎病并不少見。
Uehara等[5]分析了日本15940例KD患兒,提出IVIG初始治療時間< 5 d、再發(fā)KD、男孩是IVIG無反應型KD的高危因素。Han等[6]提出IVIG治療前熱程過短可能會增加耐藥性。本研究中有7例在發(fā)熱5 d內使用IVIG,均發(fā)生IVIG無反應,而敏感組均在發(fā)熱滿5 d后使用IVIG。Durongpisitkul等[7]回顧性分析得出貧血(Hb<100 g/L)、外周血WBC增高(WBC>15×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較高(>75%)是KD耐藥的預測因子。本組研究中無反應組CRP、WBC、中性粒細胞均較敏感組明顯升高,Hb、ALB明顯降低。無反應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 WBC、CRP、中性粒細胞下降不明顯,PLT、Hb、ALB明顯下降。本組病例中211例使用1 g/kg,連續(xù)2 d,其中無反應25例(占11.8%),199例使用2 g/kg,24 h內輸注,其中無反應13例(占6.5%),提示每日1 g/kg連續(xù)用2 d的方法較2 g/kg一次給藥IVIG無反應型的發(fā)生率高。
對于無反應KD的治療,較多學者推薦重復使用IVIG(2 g/kg)。KD對IVIG治療無反應,可能是由于IVIG的用量不足、代謝亢進、中性粒細胞過多且活性過強、細胞因子顯著增加、效應細胞的Fc段未成熟或血管內皮細胞未成熟,導致IVIG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8]。對于首劑IVIG無效的患兒,再次應用IVIG已成為多數(shù)學者的共識。Han等[6]回顧性分析179例KD患兒,其中11%對首次IVIG耐藥,耐藥者中67%患兒對第二劑IVIG有效,即3%~4% KD患兒對第二劑IVIG耐藥。對第二劑IVIG仍然耐藥者的治療目前主要有再次給予IVIG 2 g/kg 或糖皮質激素。本研究中有31例在重復第二劑大劑量IVIG后體溫下降,有4例在重復第二劑大劑量IVIG后,體溫仍波動于40 ℃上下,復查冠狀動脈擴張進行性加重,予MPSL(20~30 mg·kg-1·d-1)治療3 d后體溫正常,有3例在重復第二劑大劑量IVIG后體溫高峰下降及發(fā)熱間隔時間延長,但距第二次使用IVIG后72 h體溫仍在39.0 ℃ 左右,于第三劑IVIG(1 g/kg)后體溫恢復正常。本組病例中有81.6%的患兒在復用第二劑IVIG治療后癥狀緩解,療效值得肯定。雖然IVIG的價格較高,但在不良反應上較大劑量激素明顯少,且家長容易接受。MPSL沖擊療法應慎重,除非在2次IVIG應用后仍有發(fā)熱,發(fā)熱狀態(tài)同使用首劑IVIG前一樣,且持續(xù)高熱、冠狀動脈擴張進行性加重、以及有發(fā)生冠狀動脈瘤高危因素(如年齡1歲以下等)時才考慮應用MPSL沖擊,以期獲得最佳療效,同時應注意血壓變化及血栓形成。
綜上所述,首次使用IVIG在發(fā)熱病程5 d內,首次IVIG治療后血CRP、WBC、中性粒細胞不降低,血漿ALB、Hb、PLT降低是IVIG無反應川崎病的高危因素,每日1 g/kg連續(xù)用2 d的方法較2 g/kg一次給藥IVIG無反應型的發(fā)生率高。因此我們建議治療川崎病使用IVIG要在發(fā)熱滿5 d以上,且使用2 g/kg 24 h內輸注。對于首次IVIG無反應者復用第二劑或第三劑IVIG有較好療效,且不良反應不明顯,若患兒第二劑IVIG后體溫仍持續(xù)達40 ℃以上,可加用激素。
[1]沈曉明, 王衛(wèi)平. 兒科學 [M].7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184-185.
[2]Ayuswa M, Sonobe T, Uemura S, et al.Revision of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Kawasaki disease 5th edition[J].Pediatr Int,2005,47(2):232-234.
[3]李萬鎮(zhèn). 加強對川崎病診治的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2,40(2):65.
[4]Durongpisitkul K, Soongswang J, Laohaprasitiporn D, et al.Immunoglobulin failure and re-treatment in Kawasaki disease[J]. Pediatr Cardiol,2003,24(2):145-148.
[5]Uehara R, Belay ED, Maddox RA, et al . Analysis of potential risk factors ass ociated with nonres ponse to initial intravenous immunogl obulin treatment among Kawasaki disease patients in Japan [J].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8, 27(2):155-160.
[6]Han RK, Silverman ED, Newman A, 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persistene or recurrent fever after initial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therapy in acute Kawasaki disease[J]. Arch Pediatr Adolese Med,2000,154 (7):694-699.
[7]Durongpisitkul K,Soongswang J, Laohaprasitiporn D, et al.Gammaglobulin failure and retreatment in Kawasaki disease[J]. Pediatr Res,2003,53(1):180.
[8]杜忠東.川崎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