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晟楠 沈婷婷 張振凌
(河南中醫(y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黃連阿膠湯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1],其組成為:“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其煎煮方法書中記載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彪m然對于方中各藥的現(xiàn)代化學成分以及藥效的研究較為充分,藥典中對于黃連,黃芩,芍藥,阿膠也有明確的含量測定標準,但是對于黃連阿膠湯復方的質量評價體系目前尚無研究報道。因此在總結古人煎煮技術要點的基礎上,綜合現(xiàn)代煎煮技術以及化學分析手段建立黃連阿膠湯的質量評價標準體系,制訂其黃連、黃芩、白芍煎煮工藝技術規(guī)范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報道以手持式分光測色儀比較不同煎煮條件下的黃連阿膠湯顏色差異,探討建立湯劑色度、吸光度標準的可能性。
1.1 儀 器
手持式可見光型S560型分光測色儀(美國microptix公司),波長范圍:400~700 nm;波段寬度:4~7 nm (1% of center wavelength),特殊的LED光源;線性光電二極管陣列檢測器。
1.2 藥 材
黃連、黃芩、白芍藥材,購自鄭州瑞龍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經(jīng)凈制切制加工成飲片。
2.1 實驗設計
《傷寒論》中記載的黃連阿膠湯煎煮方法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根據(jù)前期的文獻考察,通過研究仲景方相關的劑量換算,我們最終確定了黃連阿膠湯的方劑用量以及煎服用量,方劑用量為:黃連12g,黃芩6g,白芍6g,阿膠9g,雞子黃2枚。其煎法為以上5味藥,用水1200mL,先煎煮黃連,黃芩,白芍3味藥,取水煎液約400mL,去滓,放入阿膠煬化,稍冷,放入雞子黃2枚攪拌即得,每天服用3次,每次140mL。因此,黃連阿膠湯首先要對黃連,黃芩,白芍三種飲片進行煎煮,根據(jù)課題要求以及查閱中藥煎煮相關文獻,進行大量單因素考察的基礎上,選取浸泡時間,煎煮時間,煎煮次數(shù),加水量,煎煮火候等因素,設計不同水平,制備成相應的湯液,手持式分光測色儀測定吸光度和色度。
2.2 測定方法
選取10mm長方體比色皿盛取2/3體積的1~8號樣品分別吸光度值測試和RGB顏色測試??疾觳煌ㄩL,記錄460nm吸光度測定結果,見表1。
2.3 結 果
1~8號樣品在460nm的吸光度值比較穩(wěn)定;1~8號樣品的GRB顏色中只有藍色在變化,而且在90~110范圍之內(nèi)。
3.1 湯劑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臨床中應用最早的一種中藥劑型,因其標本兼治,療效好而且制備簡便。加減靈活,奏效迅速,一直在中醫(yī)藥臨床中廣泛應用,而湯劑煎煮技術,直接影響著湯劑的療效,若煎煮方法不當,則會降低甚至改變中藥的的效果,進而影響到患者的健康。明代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如劑多水少,則藥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2]近年來不少醫(yī)藥學者從煎藥容器、加水量、浸泡時間、煎藥時間及次數(shù)等方面進行研究,從理論及實踐的角度提出了新方法制備湯劑,如煮散[3]、粉末保溫浸制法[4]等。改進了湯劑的煎煮方法但是也有相當多的醫(yī)院由于領導重視程度、管理人員素質、設備、場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煎藥規(guī)范操作的監(jiān)管力度較為薄弱。同時,煎藥人員的專業(yè)素質相對較低,甚至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培訓的人員也參與煎藥。他們不僅對傳統(tǒng)煎藥技術沒有足夠的了解,更缺乏藥學專業(yè)知識,對煎前浸泡、煎藥時間與火候的掌握,先煎、后下等關鍵操作,馬虎從事,致不規(guī)范操作時有發(fā)生,也會直接影響中藥的安全與療效。因此在總結古人煎煮技術要點的基礎上,綜合現(xiàn)代煎煮技術以及化學分析手段建立湯劑的質量評價標準體系,制訂其煎煮工藝技術規(guī)范,非常有必要。
表1 不同煎煮條件的湯液吸光度和色度結果
3.2 湯劑煎煮過程中顏色、氣味、濃度等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考察指標,但以往多憑肉眼觀察,不能用數(shù)據(jù)描述。本研究首次采用手持式分光測色儀測定吸光度和色度,結果穩(wěn)定,不僅分析出了顏色的差異,而且得出顏色的差異是由藍光的數(shù)據(jù)變化引起,將不容易區(qū)分的顏色數(shù)據(jù)化,因此如果通過大樣本的測定,可以考慮對湯劑建立吸光度、色度標準。
[1] 張仲景.傷寒論[M].北京:學院出版社,2009:107.
[2] 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487.
[3] 蘇慕鶴,李云.試論中藥煮散的應用與發(fā)展[J].基層中藥雜志,2000,14(3):47-48.
[4] 張慶岳,劉樹生,王連明,等.中藥粉末保溫浸制湯劑替代飲片煎煮湯劑的研究[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1,20(11):69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