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輝
隨著現代醫(yī)療技術和微創(chuàng)觀念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手術的應用愈加成熟,具有集診斷、治療為一體以及微創(chuàng)的優(yōu)勢。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與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OA)相比,具有創(chuàng)傷小、患者疼痛輕、恢復快、腹壁瘢痕小、住院時間短、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已逐漸被外科醫(yī)生所認可。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開展的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和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OA)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體征、輔助檢查,診斷為闌尾炎患者共300例,分為LA和OA組,每組150例。LA組:男89例,女61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36.6歲;有轉移性右下腹疼痛者105例,伴發(fā)熱77例,有腹膜炎體征59例,白細胞升高者129例,腹部超聲發(fā)現闌尾異常回聲117例,病程8~72 h,19例有腹部手術史。OA組:男99例,女51例;年齡8~75歲,平均年齡40.5歲;有轉移性右下腹疼痛者110例,伴發(fā)熱87例,有腹膜炎體征76例,白細胞升高者136例,腹部超聲發(fā)現闌尾異?;芈?24例,病程5~48 h,46例有腹部手術史。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
1.2.1 LA組:采用腹膜外麻醉加基礎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術前排空膀胱,置導尿管,采用“三孔法”手術。麻醉后,取臍上緣10 mm弧形切口作為觀察孔,造人工CO2氣腹,氣腹壓力為10~15 mm Hg,置入10 mm Trocar,用腹腔鏡探查腹腔,按右上、左上、左下、盆腔、右下的順序探查腹腔,進一步明確診斷。然后取頭低足高位,左傾30°,左側反麥氏點取10 mm切口,置入10 mm trocar作為主操作孔,恥骨上3~4 cm偏左做5 mm小切口,置入5 mm trocar做副操作孔,兩個操作孔均在腹腔鏡直視下穿刺。如果腹腔內有炎性滲液或膿液,先吸凈滲液或膿液,無損傷鉗進一步探查回腸末端以排除Meokle憩窒炎。沿結腸帶找到闌尾,對周圍有炎性粘連包裹者,以吸引棒撥、推、吸引做鈍性分離,膜性粘連以剪刀銳性分離,左手以無創(chuàng)傷牽引鉗提起闌尾尖端,帆樣展開闌尾系膜,右手用鉤形電極電凝系膜直至根部,至根部時輕踩電極,使之持續(xù)適當時間,一般不用鈦夾。使用鈦夾2枚處理闌尾根部,于2枚鈦夾之間剪斷闌尾,殘端黏膜以電凝燒灼,殘端不做包埋。闌尾根部明顯水腫或穿孔無法上鈦夾者,以2-0可吸收線作結腸壁“8”字縫合,必要時以大網膜覆蓋加固縫合。闌尾放入標本袋(橡皮手套制成)內取出,再次檢查闌尾殘端及局部有無出血,腹膜內滲液或膿液少者,不做沖洗,滲液或膿液多者,可用0.9%氯化鈉溶液及甲硝唑溶液沖洗,必要時放置引流管。放出氣體,臍上緣觀察孔處縫合腹白線,主副操作孔不縫合,用創(chuàng)可貼拉合。
1.2.2 OA組: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常規(guī)開腹,取右下腹麥氏點斜切口,依次進腹,局部有滲液或膿液者以紗布蘸凈,局部粘連者以右手指做鈍性分離,沿結腸帶尋找闌尾,分離結扎闌尾系膜,切除闌尾,殘端碘酒、酒精處理,荷包縫合包埋,根據情況決定是否置入引流管,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 詳細、準確記錄2組病例的手術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鎮(zhèn)痛劑應用情況、切口感染率、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等。
2組手術均成功,LA組無中轉開腹者,LA組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鎮(zhèn)痛劑應情況用、切口感染率、住院時間與OA組比較(P<0.05)。LA組的手術時間、住院費用與OA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情況比較 n=150
傳統(tǒng)的 OA,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經典和成熟的術式[1],有學者認為其本身切口小,損傷輕,沒有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的必要。但是,不少肥胖、糖尿病、闌尾尋找困難的患者,常需擴大切口,合并腹腔其他臟器疾患時,由于切口小,很難發(fā)現引起腹痛的真正原因,導致誤診、漏診,而未能及時給予相應的治療。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微創(chuàng)外科已是二十一世紀外科領域的主流[3],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與開腹闌尾切除術(OA)相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4]:(1)患者創(chuàng)傷小、術后疼痛輕,胃腸功能恢復快,住院時間縮短;(2)具有診斷及治療的雙重功能,LA可全面探查腹腔,確定診斷,能及時發(fā)現腹腔內其他合并的病變,且處理不同部位病變的機動性比OA大得多,降低了闌尾炎的誤診率;(3)術后并發(fā)癥少,OA受視野限制,清除腹盆腔膿液較困難且不可靠,LA則容易徹底,直視下沖洗、吸引腹盆腔積液以及積膿,減少術后腹腔膿腫的發(fā)生;LA切口與標本不直接接觸,避免污染切口,減少了切口感染率;LA不直接暴露腹腔,減少了對腸管的牽拉、翻轉及紗布對腸壁的粗糙摩擦,降低了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率[1];(4)手術切口小,分散隱蔽,腹壁幾乎不留瘢痕,符合美學要求,對肥胖和年輕女性更顯示其優(yōu)越性。
LA具有多種優(yōu)點,但也有局限性,不能完全替代開腹闌尾切除術(OA),比如:闌尾局部已形成炎性包塊或闌尾周圍膿腫[2],闌尾與鄰近臟器廣泛粘連,致闌尾根部不能暴露及解剖關系不清,近期有下腹部手術史,盲腸壁內闌尾以及闌尾惡性腫瘤等情況時,仍需開腹手術。
總之,LA具有創(chuàng)傷小、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低、患者康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住院時間短、切口隱蔽不影響美觀等優(yōu)點,已逐漸被普通外科醫(yī)師及患者所接受,成為闌尾炎的首選術式。
1 孫發(fā)貴,孫廓.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比較.中國臨床醫(yī)學,2008,15:368-369.
2 曾瑞敏.急性闌尾炎的CT診斷.中國基層醫(yī)藥,2010,16:837.
3 黃志強主編.微創(chuàng)外科進展及發(fā)展戰(zhàn)略.第1版.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3.9-13.
4 朱江帆主編.普通外科內鏡手術.第1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