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棣
作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側重學生的語言訓練,不注重啟發(fā)想象。這樣一來,負責知覺物體的空間關系,欣賞音樂和繪畫,長于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的右腦就得不到充分鍛煉。長此以往,學生的左右腦發(fā)展不協(xié)調,大腦的潛能得不到很好的挖掘,致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低下,寫作文時覺得無話可說?;凇敖涷炛崩碚摰淖魑那榫辰虒W能把學生內心的思維誘因和思維需要激發(fā)出來,解決學生寫什么的問題。
愛德加·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
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是視聽教育在美國廣泛開展的時期,美國教育家愛德加·戴爾(Edger.Dale)在其出版的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視聽教育》)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經驗之塔”理論。戴爾認為人類學習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獲得知識,一是由自身的直接經驗獲得,二是通過間接經驗獲得。他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把人類學習的經驗依據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三類十個層次。(如下圖所示)
戴爾的“經驗之塔”
可見,人類學習經驗的三大類經驗分別為———做的經驗、觀察的經驗和抽象的經驗,并將獲得這三類經驗的方法分為十種。從最底層的有目的的直接經驗到最頂層的語言符號經驗,“經驗之塔”理論論述了教育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過渡到抽象,這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經驗之塔”理論對作文情境教學策略的啟示
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對語文教學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敖涷炛崩碚摳嬖V我們學習者需經過感性認識階段才能獲得抽象的理性認識,在與各種具體符號的交流后才會有抽象符號的生成。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要盡量從生動的直觀入手,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先通過直接“活動和例子”的接觸,再到間接觀摩,最后定格成個人抽象的思維方式并內化成人生觀價值觀。可見,語文教學既要讓學生關注身邊的感性世界,又要讓其在無限豐富的感性世界中實現(xiàn)與理性思維的統(tǒng)一。同樣,對于作文教學,“經驗之塔”理論對其策略指導更顯得具有針對性和應用性。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應該盡量遵循這一規(guī)律。而作文情境教學,能很好地踐行“經驗之塔”理論。作文情境教學策略的使用是克服學生作文貧乏蒼白、說“套話”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靈活的思維和應變能力的溫床。
作文教學情境,從狹義上說,是指在作文教學中,從教學的需要出發(fā),教師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①本文擬結合“經驗之塔”理論,從這方面談談該理論對作文情境教學策略設置的啟示。
戴爾指出,“做的經驗”是最直接的經驗獲得方式,它包括:有目的的直接的經驗(指直接地與真實事物本身接觸取得的經驗,是通過對真實事物的看、聽、嘗、摸和嗅,即通過直接感知獲得的具體經驗);設計的經驗(指通過模型、標本等學習間接材料獲得的經驗。模型、標本等是通過人工設計、仿造的事物,都與真實事物的大小和復雜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學上應用比真實事物易于領會);演戲的經驗(指把一些事情編成戲劇,讓學生在戲中扮演一個角色,使他們在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情景中去獲得經驗。參加演戲與看戲不同,演戲可以使人們參與重復的經驗,而看戲是獲得觀察的經驗)。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是教師在進行作文情境教學設置時,應首選并盡量多采用一些諸如活動、表演、試驗之類的情境,它是作文有話可說的基礎。具體到作文教學情境設置的策略層面,方法各異。
1.實驗情境 就是通過做實驗設置教學情境的方法。實驗做得好,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抓住了學生好奇的心理,牽引著學生進入思維世界,并有自覺表達思維結果的要求。實驗情境分為教師實驗和學生實驗兩類。如進行說明文“合理安排說明順序”訓練時可做一做加鹽使杯子中的雞蛋浮起的實驗,然后啟發(fā)學生按邏輯順序寫成說明文。
2.現(xiàn)場情境 即教師想方設法設置一種讓學生身臨其境的環(huán)境,在氣氛的渲染下引發(fā)學生切身感受的一種情境設置法。
【教例】
如魏書生老師要求學生寫《我的同桌》時,發(fā)現(xiàn)學生都用了“濃眉大眼”這個詞。對此魏老師點了五名學生站到大家面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并以《五雙眼睛》為題寫成日記。真實而熟悉的人物,喚起了學生真實而靈動的思維,學生的《五雙眼睛》寫得很成功。
3.表演情境 即通過表演設置情境的一種方法,這種情境設置法可有效拉近學生和情境之間的距離,給學生以觸之可及的感覺。如:一位老師對學生進行“怎樣把事情寫具體”訓練時,就安排了兩位學生表演了一位推銷員到一戶人家推銷菜刀的情節(jié)。兩位學生表演得形象逼真,學生的作文也傳神地寫出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很明顯,這次作文達到了訓練的目的是依賴于這次成功的情境設置。
4.活動情境 這是讓學生投身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寫作的一種作文情境設置法。生活是作文的源頭,要讓學生作文這條河流永遠有流不盡的活水,就要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就要有計劃的帶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農村、工廠,走進生活的各個領域?;顒拥膬热莘謶魞然顒雍蛻敉饣顒觾纱箢悺魞鹊娜缪葜v、書法、朗誦比賽、各種手工勞動、聽報告等等;戶外的如室外的各種比賽、體育活動、參觀、掃墓、郊游以及各種戶外勞動等。這是學生參與面最廣、最能激發(fā)學生表達意愿的情景設置法。它可以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活動的全過程,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因而寫起來就覺得有話可說,有真情實感。
可見,在這些活動中,學習者用感官接觸事物,接受事物的刺激,由此形成的感覺印象是認識的起點,其特點是以生動具體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因此這些“做的經驗”應作為作文情境教學的首選。
“經驗之塔”理論強調,“觀察的經驗”包括:觀摩示范(看別人怎么做,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么做的。以后,他可以自己動手去做);野外旅行(可以看到真實事物的各種景象);參觀展覽 (展覽是供人們看的,使人們通過觀察獲得經驗);電視和電影(銀屏上的事物是真實事物的替代,通過看電視或看電影,可以獲得一種替代的經驗);靜態(tài)畫面、廣播和錄音(它們可以分別提供聽覺的與視覺的經驗,與電影、電視提供的視聽經驗相比,抽象層次更高一些)。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情境教學設置時,也應考慮采用一些諸如圖畫、實物、錄音錄像、多媒體之類的情境,它同樣可以激起學生作文的興趣。具體到作文教學情境設置的策略層面,方法也各種各樣。
5.圖畫情境 這里所說的圖畫情境包括漫畫情境、簡筆畫情境、掛圖情境、幻燈情境等。這一方法符合視覺直觀的原則,可給學生以充分的視覺刺激,激起寫作的興趣。
【教例】
筆者進行議論文“一事一議”訓練時,操作過程是這樣的:
先出示一幅漫畫:某小學大門邊,一位面帶笑容的中年婦女坐在板凳上,旁邊豎著一塊“代背書包”的牌子。
再提出要求:分小組討論,用一句話概括出你要寫的作文的中心論點來。
經過激烈的爭辯和討論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發(fā)言。
代表一:書包不背,何以肩挑重擔;
代表二:自己的事自己做;
代表三:“減負”刻不容緩;
代表四:下崗再就業(yè)有新招;
……
學生概括出的論點,思維的角度是多樣的,有針對學生的,有針對教育體制的,有針對漫畫中的婦女的,并做到聯(lián)系社會實際。這些新穎的構思角度,不正是學生的思維潛能得以挖掘、思路得以拓展的有力證明嗎?接著向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請以你概括出的論點為題,列提綱、寫作文。
6.實物情境 實物情境是圖畫情境的直觀化和立體化。心理學研究表明,用語言介紹一種物品,人的識別時間為2.8秒;而展示實物,識別時間僅為0.4秒。②可見實物情境可更直觀、更快捷地讓學生感知教學形象,提高教學效率。
7.錄音錄像情境 錄音是流動著的語言,錄像則是活的畫面或實物,它可以連續(xù)而充分的給學生以聽覺和視覺的刺激。它是適用范圍較廣的一類情境設置法,適用于各類文體的作文教學。
如:進行外貌描寫訓練時,可播放不同人物外貌集錦的錄像帶,讓學生任選2至3個進行外貌對比描寫。又如:可放一些關于下崗再就業(yè)的錄音或錄像讓學生對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寫成議論文。如此等等,可據不同的要求采取最有效的方法。
8.多媒體課件情境 所謂多媒體課件情境設置法是指以電腦為媒體借鑒或自行設置教學軟件進行作文教學的一種方法,它是科技發(fā)展的產物。可以根據不同文體訓練的需要隨意靈活的進行選用和設置,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如:深圳市濱河中學的王滿英老師就采用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了如下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
(1)示范指導 分寫作理論指導、范文示例、審題提示三方面的內容,指導學生從學習范例中掌握規(guī)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擬寫提綱 分列提綱、交流提綱、師生評議三項內容,達到推選出最佳提綱的目的。
(3)比較修改 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通過對不同的提綱進行評議,讓學生在比較中評判優(yōu)劣,取長補短,綜合感悟,達到推敲定稿的目的。
(4)快速成文 學生順著自擬的提綱思路寫成達到要求的文章初稿。
(5)批改講評 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在課后或作文講評課完成。老師可先用投影出示評改標準,然后學生分小組互相評改。評改形式靈活多樣,如:可播放優(yōu)秀的錄音作文,可借助實物投影共同討論評改,也可小組總結評議等等。③
可見,可獲得“觀察的經驗”的作文教學內容,生活中比比皆是,稍加篩選,都可為作文情境教學所用。“觀察的經驗”理應成為作文教學進行情境設置時重點考慮的內容。
在“經驗之塔”的最頂端,是“抽象的經驗”,它包括視覺符號和言語符號。視覺符號包括地圖、圖表、示意圖等提供的學習經驗。這些視覺符號只是事物的一種抽象代表,從中人們看不到事物的真實形態(tài)。詞語符號可以是一個詞、一個概念或一條原理等。它們與其所代表的事物或觀念不存在任何視覺上的提示??梢?,它們都是“抽象的經驗”,對于學生而言,相對難于把握。但是,教師在進行作文情境教學設置時,也不應忽略言語之類的情境,它對學生作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這是因為學習間接經驗盡管應盡可能以直接經驗作為充實的基礎,但同時,也要適時引導學生向抽象思維發(fā)展。具體到作文教學情境設置的策略層面,方法也不盡相同。例如:
9.趣味材料情境 趣味材料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趣味性,學生喜歡有趣的材料,其本身就有一種吸引學生的魅力。這可以誘發(fā)學生思維的潛能,讓其有一吐為快的沖動。
【教例】
筆者在進行讀后感訓練時,在學生掌握了寫讀后感的方法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思維訓練的要求。
首先給學生出示小黑板,上面有幾條學生的“文字游戲”:
“天使”──天上的狗屎;
“英俊”──英國的細菌;
“神經”──天上的神,一定有腦筋;
“總統(tǒng)”──總務處的垃圾桶;
“偶像”──嘔吐的對象;
“你長得很不錯”──真的不是你的錯;
……
學生看到這些似曾相識的有趣材料之后,興趣大增,一個個興致勃勃地讀著、討論著。
這時老師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訓練要求: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你讀“文字游戲”的感想。沉默片刻后,學生紛紛發(fā)言,收到較好的效果。
現(xiàn)列舉學生的幾種觀點如下:
生一:讓我們張開想象的翅膀
生二:不合理的“合理”世界
生三:新穎思維的魅力
……
之后再進行列提綱的訓練并當堂寫成作文,學生思維活躍,有話可說。
這一教例說明,作文教學在進行情景設置時,應該注意言語材料的選擇,所選材料要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才會起到“引其思維,啟其說話”的作用。
綜上所述,“經驗之塔”理論所闡述的做的經驗、觀察的經驗和抽象的經驗既對作文情境教學具有理論支撐作用,同時也給作文教學進行情景設置的具體策略以實踐的啟示。
作文教學情境設置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或渲染氣氛,或引發(fā)興趣,或刺激想象,或啟迪思維。作文教學時都應遵循“經驗之塔”理論,本著挖掘大腦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一目的,并依照不同學生的特點和不同文體的作文教學需要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以收到最佳效果。
注釋:
①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頁。
②韋志成:《試論語文課情境教學的基本特征》,《中學語文教學》,1993年第8期。
③王滿英:《“運用多媒體教學,優(yōu)化作文教學”實驗報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