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健 (寶雞文理學院音樂系 陜西寶雞 721000)
電影音樂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元素,對渲染影片故事情節(ji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電影音樂大師伯納德.赫爾曼曾指出:“銀幕上的音樂能夠挖掘出并強化角色的內在性格。它能將畫面場景籠罩上特定的氣氛:恐怖、壯麗、歡樂或悲慘。平淡的對話一經音樂的襯托便上升為詩意的境界。電影音樂不僅是聯(lián)系銀幕和觀眾的紐帶,它包涵一切,將一切電影效果統(tǒng)一成一種奇特的體驗?!鲍@得第2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第12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yōu)秀電影獎的影片《云水謠》,以其豐富的民族音樂元素配合著主人公從臺灣—朝鮮—西藏等地域場景的變化,將臺灣民歌、大陸主題音樂和西藏音樂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本文將對這部影片的配樂分三部分進行介紹和分析。
第一部分:臺灣民歌。在這部影片中,大量的臺灣民族風情得以展示,其中也包括了臺灣民族音樂。影片開篇展示的布袋戲、歌仔戲,以及配合在西螺老家風景描畫的音樂都是臺灣本地音樂。特別是主題曲《云水謠》,曲作者鄒野意圖使之成為一首創(chuàng)作型民歌,在加入現(xiàn)代寫作技巧的同時攝取了大量福建閩南音樂和臺灣民歌元素。這首主題曲貫穿始終,既表現(xiàn)了陳秋水與王碧云之間沒有結局的愛情,更暗示了影片內在的主題。
影片首先呈現(xiàn)的是一番驚濤駭浪和一艘在暴風雨中搖曳的帆船,船上的人顯得是那么無助,眼神中聚滿了痛楚和沮喪。伴隨這一場景的管弦樂在重復低音的演奏中逐漸加強力度,加快速度,緊張的情緒最終在小提琴的獨奏中得以爆發(fā),緊接著樂隊的低音重復和小提琴獨奏交替出現(xiàn),預示著在一場社會動蕩的冷峻無情與個人情感的熱情永恒之間的矛盾即將展開。轉而畫面切入現(xiàn)代化都市紐約,音樂轉成小提琴與弦樂組的交替,盡管弦樂組依然重復低音,但已經減弱了管樂的沉重鋪墊,聽不出先前的凝重和抑郁,讓觀眾的心情得以放松,在平靜之中見證這段纏綿悱惻的愛情史詩。接下來呈現(xiàn)在銀幕中的歌仔戲、布袋戲等一系列場景把觀眾帶回了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臺灣生活,樸素真實,同時引出極其平凡的主人公。陳秋水和王碧云初次相遇時的音樂以弦樂為主,在高音區(qū)演奏的緩慢旋律突出二人心靈碰撞的一瞬間,即微妙又美好,小心翼翼又心潮涌動。王碧云在作畫時聽到陳秋水演唱的英文歌《當我們年輕時》是選自美國影片《翠堤春曉》(見譜例1),這首歌本來描寫的就是卡拉和斯特勞斯相互之間的愛情,因此,在此時陳秋水演唱這首歌也是對王碧云愛慕的含蓄表達,同時更符合其作為英語教師的身份。
譜例1
陳秋水被辭退后,懷著郁郁寡歡的心情回到西螺老家,這時襯托的背景音樂是一段特別民歌化的旋律,也是主題曲《云水謠》的一次變奏(見譜例2)。開始極為輕盈、優(yōu)雅,又帶有一絲憂傷,當陳秋水隱隱感到戀人來尋找他時,節(jié)奏馬上急促起來,銅管、木管組的樂器配合著男主人公焦急興奮的復雜心情,氣氛變得活躍,情緒逐漸推入高潮。而當他們在村口相見時,音樂突然安靜下來,仿佛整個時空都在那一刻靜止了,接下來輕柔地弦樂為兩位主人公的再次相見描繪了美好畫面,但同時也是對二人曾有過的美好時光的一個總結。
譜例2
當陳秋水要被迫離開臺灣,與王碧云短暫相見時,出現(xiàn)以銅管和弦樂為主的音樂,急切的節(jié)奏表現(xiàn)的是男主人公在與戀人分開時忐忑的心情。在瓢潑大雨中,陳秋水與在車內的王碧云隔窗相望,不忍離別卻又萬不得已,最后王碧云抓得扣子的一瞬間,童聲演唱的主題曲《云水謠》(見譜例3)響起,它唱出了海峽兩岸云與水的美麗哀愁:這對戀人就這樣被生生分開了,而扣子只是一種寄托,無法將兩個人系在一起,配合著這種生離死別的場景,音樂預示了二人終究無法結合的結局。
譜例3
第二部分:大陸主題。這部分音樂一改先前的低沉、急促,以昂揚的旋律促人奮進。民族的崛起,抗爭壓迫的勝利、國家命運的改變使個人的奮斗有了目標。青年人愿意舍棄自己的青春、生命,奉獻給偉大的祖國。在朝鮮戰(zhàn)場上,軍民同仇敵愾,意氣風發(fā),即使是在后方戰(zhàn)場上精神面貌也體現(xiàn)的是樂觀、積極、奮發(fā)。
演出隊表演的《志愿軍小唱》是包含著快板、數來寶等曲藝形式的說唱音樂,它由部隊文藝團體創(chuàng)作而成,用在這里既滿足了場景的需要,又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朝鮮戰(zhàn)場上志愿軍生活的真實寫照。還有一段《蘇三起解》的京劇表演,盡管沒有專門的畫面的描寫,但讓觀眾一下子就能感受到祖國大陸的氣息,京劇作為中國國粹,出現(xiàn)在朝鮮戰(zhàn)場上,既是為了貼近志愿軍指戰(zhàn)員的本土生活,更是暗示了中國人民在這場共和國的衛(wèi)國之戰(zhàn)中必勝的信念。在車站王金娣意外遇見陳秋水,整個站臺上、火車上擠滿了軍人,這時出現(xiàn)的標識性音樂《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它表現(xiàn)的是中國人民軍隊頑強、英勇、善戰(zhàn)的革命精神,而當王金娣追著開動的火車往陳秋水手里塞東西時,則又表現(xiàn)出依依惜別、戀戀不舍的柔情,在畫面與音樂相互映托又相互對比中,反映出特殊時期人們對情感的執(zhí)著和無奈:在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發(fā)生沖突時,國家利益高于一切,而“小我”的萬般情感只能保留,此處借助音樂與畫面的對比,含蓄的表達了這一沖突。戰(zhàn)爭結束后陳秋水決定援藏,而王金娣并不想讓他走,這時的音樂是大提琴和小提琴的交替,以對話的形式,用音樂的語言表達二人的內心極為矛盾的情感。在第四軍醫(yī)大學的校園里,一曲《我們走在大路上》表現(xiàn)出的是莘莘學子的愛國情懷,和投身祖國建設的偉大抱負,他們正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去實踐通向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志愿。
第三部分是西藏音樂。大陸與臺灣的政治上的分離,一灘淺淺的海峽,阻隔了兩顆年輕而炙熱的心,祖國的分裂傷害了海峽兩岸的同胞。兩個人的愛情悲劇也是民族之悲劇,此節(jié)音樂以敘述性和歌頌性為主,特別是西藏音樂的運用,更有一種地老天荒的效應。在西藏醫(yī)院,陳秋水聽到王碧云來找他,激動地心情讓他迫切地去尋找,這時以銅管為主的音樂推動著陳秋水的腳步,更推動著他的心。而真正到達門口時,音樂情緒又緩和下來,配器也改為弦樂,這是多年來對戀人思念和期待的升華,不允許有任何的雜質污染了這份純真的感情,整個樂隊慢慢地敘述著,像講述一段美好的故事一般,而此時觀眾的心情也隨著音樂,靜靜地期待著一對戀人相見的那一刻。這是一段細致而微妙的音樂描寫,曲作者試圖在迎合當年臺灣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拉近時間的距離感,與畫面的蒙太奇手法相配合,暗示著陳秋水與王碧云之間終究沒有結局的愛情宿命。陳秋水和王金娣終于結婚了。在他們生活工作的地方,熱情的西藏群眾伴隨著歡快的《洗衣歌》載歌載舞,來慶祝這對戀人的婚禮?!断匆赂琛罚ㄒ娮V例4)是當時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用這首歌來作為背景音樂,不但能襯托出婚禮場面的喜慶,更符合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和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
譜例4
在陳秋水和王金娣犧牲前有段對他們生活的追憶,這段描寫沒有采用任何語言,甚至是陳秋水、王金娣犧牲時,也僅僅展現(xiàn)的是驚恐、無助的面孔,而配合渲染這一場面的就是“唵嘛呢叭咪吽”的天籟之音(見譜例5),這段配樂提取了西藏佛教音樂的元素,與主題曲《云水謠》相融合。當這段音樂將感情推入最高潮的時候,故事也發(fā)生了令人心碎的一幕:雪崩使陳秋水和王碧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將一段感天動地的感情深深埋在了皚皚白雪之下,悲壯的音樂為觀眾留下了無盡的回味。在不斷重復的女聲吟唱中,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同時也能深切體會到那是對美好生活的祈福和感恩,更重要的是對主人公的歌頌。
譜例5
影片最后一個場景,當一只雄鷹從墓碑上飛起,展翅在西藏高原上,越過祖國的千山萬水,徑直向臺灣飛去,這其中的意喻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國家的分裂,個人命運在此背景下更是不幸的,而雄鷹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大陸及臺灣寶島的版圖,在深切呼喚臺灣重回祖國懷抱,海峽兩岸親人的重新聚首,這是影片主題最大的升華,每一位看過這部《云水謠》的觀眾都會心領神會。此時的音樂輝煌大氣,整個管弦樂隊奏出如頌歌般的高亢旋律,是內心情感的迸發(fā),也是深切情誼的呼喚,配合著祖國山河的龐大畫面,令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是氣勢磅礴、蕩氣回腸、震撼人心。(見譜例6)
譜例6
總之,整部影片不僅僅描述了可歌可泣的愛情,更是對兩岸間相思深情地歌頌。該影片音樂元素與所展現(xiàn)的精神內核相輔相成,使觀眾的精神得到洗禮,愛國主義得以弘揚。從影片中舒緩或悲壯或感人的音樂里,喚起人們精神的奮發(fā)、內心的震撼,把觀眾推向電影所營造的最高境界,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感動,更是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