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漢 許建國 黃贊松 馬迎教 曹聰
鋁中毒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毒性已經(jīng)被許多研究所證實[1-3]。但目前關于鋁中毒對肝臟結構和功能影響的報道甚少,本試驗通過連續(xù)腹腔注射三氯化鋁法,建立大鼠鋁中毒模型,通過對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γ-谷氨酰轉移酶(GGT)的測定及肝臟組織學的觀察,旨在探討鋁中毒對大鼠肝臟結構及功能的影響。
1.1 動物 由廣西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20只活動能力相近、體重210~228 g的健康成年SD清潔級大鼠(實驗動物許可證號:SCXK桂2003-0003),將實驗大鼠適應喂養(yǎng)1周后,隨機分為2組,即空白對照組、鋁中毒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分籠飼養(yǎng),自由進食及飲水。
1.2 試劑 結晶氯化鋁分析純(AlCl3·6H2O,相對分子質量241.43),西安化學試劑廠產品,批號:010615。
1.3 動物模型的建立及給藥方法 參照文獻[4]的方法制作大鼠鋁中毒模型,即將AlCl3溶液用蒸餾水配制,濃度為10 g/L。AlCl3水溶液高壓滅菌后,以6 mg/(kg·d)的劑量給實驗組進行腹腔注射,給空白對照組腹腔注射等量(0.4 ml/只)滅菌生理鹽水。連續(xù)注射3 d,間隔1 d再注射,全程共60 d。1.4 樣本采集及制備
1.4.1 肝臟功能相關指標的檢測 分別于第4和8周末取尾靜脈血約1.5 ml,分離血清,測定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 r-谷氨酰轉移酶(GGT)等肝功能指標。測定試劑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測定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4.2 肝組織病理學觀察 取第8周末處死的大鼠肝組織標本,用福爾馬林固定,4~5 μm石蠟切片,HE染色,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病理學改變。
2.1 鋁中毒對肝臟功能的影響 由表1可見第4、8周末染鋁組的ALT、AST均高于空白對照組,(P<0.01);GGT在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鋁中毒大鼠肝組織病理學的影響 空白對照組:肝細胞圍繞中央靜脈呈索狀整齊排列。肝細胞大小一致,細胞界膜清楚,匯管區(qū)無炎細胞反應(見插圖1);鋁中毒組:中央靜脈高度擴張充血,細胞排列紊亂,細胞腫脹,胞漿疏松化及空泡變性,出現(xiàn)灶狀壞死,炎細胞浸潤明顯,有纖維組織增生(見插圖2)。
圖1 空白對照組肝組織病理檢查
圖2 鋁中毒組肝組織病理檢查
生活環(huán)境中鋁的廣泛存在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鋁的機會增多,導致過多的鋁進入體內會引起鋁中毒。鋁是一種慢性蓄積性毒性物質,在體內主要以Al(H2O)3+與轉鐵蛋白、白蛋白、枸椽酸離子相結合,對人體健康造成重大危害[5]。肝臟對來自體內和體外的許多非營養(yǎng)性物質如各種藥物、毒物以及體內某些代謝產物,具有生物轉化作用。當肝臟受到體外毒物及其他不良因素的侵害時,其結構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進而引起相應的代謝紊亂。血清氨基轉移酶是肝細胞損傷的敏感指標,肝臟是ALT和AST這兩種酶富含的組織,它們血清活性是肝臟疾病臨床評價最常用的指標,正常情況下兩種血清氨基轉移酶的濃度很低,ALT和AST血清水平的升高與富含氨基轉移酶的組織細胞的損傷或者破潰,或者細胞膜通透性的變化使ALT和AST漏入血中有關。有研究表明,用AlCl3經(jīng)腹腔染毒雛雞8周后發(fā)現(xiàn)肝臟中鋁含量顯著增加,血清中ALT和AST活力顯著提高,同時肝細胞有病理改變[6]。本研究結果與上述報道一致,在鋁中毒大鼠肝臟結構受損,肝細胞腫大、變性、壞死,肝細胞結構完整性遭到破壞,肝細胞內的ALT和AST透過細胞膜進入血液,使外周血中的ALT和AST含量升高,這種變化與肝臟病理組織學結構變化的觀察結果一致。由此可見,鋁中毒對大鼠肝臟結構及功能有一定的影響,對中央靜脈周圍的肝細胞損傷比較嚴重,應該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
[1]王繼芬,康朝勝,臧貴勇,等.慢性鋁中毒對大鼠海馬CA3區(qū)ChAT陽性神經(jīng)元的影響.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0,35(6):561-563.
[2]顧慶云,張立超,李心慰,等.亞慢性鋁中毒對雛雞大腦神經(jīng)細胞凋亡的影響.中國家禽,2010,32(2):12-14.
[3]孫巖,陳海.針刺對鋁中毒SD癡呆大鼠腦組織內細胞凋亡及Bcl-2影響的實驗研究.河南中醫(yī),2010,30(8):752-754.
[4]李秋營,楊艷旭,張?zhí)珡?,?實驗性大鼠鋁中毒模型建立.山西醫(yī)藥雜志,2002,31(2):113-115.
[5]劉萍.DFP的合成、排鋁作用及對慢性荷鋁動物的保護機制的研究.山東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6]胡崇偉,王奔,李靜,等.亞慢性鋁暴露對雛雞肝臟結構與功能的影響.中國獸醫(yī)雜志,2010,46(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