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棟 杭州市江干區(qū)四季青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杭州 310016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缺血性眩暈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與頸椎退行性病變壓迫血管或動脈粥樣硬化有關。臨床主要通過擴張血管、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環(huán)等緩解癥狀。丹紅注射液與敏使朗是臨床常用藥物,筆者觀察兩藥聯(lián)用治療眩暈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8月—2010年6月住院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病患者150例,隨機分為丹紅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55.2±8.3)歲,平均病程(109.1±53.2)天。伴發(fā)高血壓病14例,糖尿病6例,頸椎退行性病變20例。共濟失調6例,肢體乏力13例,水平眼震4例。敏使朗組 50例,男 29例,女 21例,平均年齡(54.9±7.6)歲,平均病程(110.6±73.5)天。伴發(fā)高血壓病 12例,糖尿病7例,頸椎退行性病變17例。共濟失調8例,肢體乏力12例,水平眼震3例。聯(lián)合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齡(57.1±8.7)歲,平均病程(97.6±72.7)天。伴發(fā)高血壓病17例,糖尿病9例,頸椎退行性病變18例。共濟失調6例,肢體乏力10例,水平眼震4例。三組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伴隨疾病或癥狀具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診斷標準[1]:①年齡>45歲;②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復發(fā)作;③有腦動脈硬化或頸椎病史;④發(fā)作性、體位性眩暈,可伴有惡心,耳鳴,肢體麻木,頭痛,頸項強痛;⑤體征:轉頸試驗陽性;⑥頸椎X線攝片示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經顱多普勒(TCD)檢查提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⑦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眩暈。
丹紅組采用丹紅射液40mL+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1天1次。敏使朗組采用敏使朗片(通用名:甲磺酸倍他司?。?mg,口服,1天3次。聯(lián)合組同時給予丹紅注射液和敏使朗治療,劑量及方法同前。各組治療期間高血壓患者繼續(xù)服降壓藥物以維持正常血壓,均不用降脂藥、抗血小板聚集藥和其他抗凝藥。三組均14天為1個療程觀察血壓、血糖、心電圖變化;凝血功能指標變化;過敏等不良反應及臨床療效。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
3.1 療效標準 參照1993年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治療眩暈的臨床指導原則》[2]:①痊愈:眩暈及其伴隨癥狀消失。②顯效:眩暈及其伴隨癥狀明顯減輕,可正常生活和工作。③有效:眩暈等癥狀減輕,仍有輕微頭昏及視物旋轉感,雖能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④無效:眩暈等癥狀未見明顯改善。痊愈+顯效+有效為總有效。
3.2 臨床療效 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與痊愈率均優(yōu)于丹紅與敏使朗組(P均<0.05)。而丹紅組和敏使朗組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3 不良反應 三組見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前后查肝腎功能、血尿常規(guī)及心電圖均無明顯變化。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臨床診斷多依賴患者主觀癥狀,缺乏特異性診斷標準。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發(fā)病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或頸椎退行性病變等使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血管管徑狹窄或受壓,使血管順應性下降,血流量減少所致[3]。當血液動力學改變如體位改變、勞累、血壓不穩(wěn)、血黏度增高等可使缺血進一步加重,嚴重者可導致一過性腦缺血發(fā)作。前庭系統(tǒng)對缺血特別敏感,當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特別是內耳動脈血液循環(huán)障礙時可出現(xiàn)眩暈癥狀。
敏使朗通過舒張血管平滑肌擴張血管,對耳蝸輻射狀動脈的作用尤為顯著,從而顯著增加耳蝸的血流量,尤其適用于內耳眩暈癥。它對腦血管也有一定的擴張作用,對改善腦內血流也有明顯作用,常用于腦動脈硬化、缺血性腦血管病、頭部外傷或高血壓所致直立性眩暈、耳鳴等。
中醫(yī)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無痰不作眩”。因此,中醫(yī)在治療上堅持“活血化瘀、通脈散瘀”為原則。丹紅注射液主要由丹參、紅花(按3∶1比例配制)采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加工而成的純中藥制劑。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經。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丹參含有丹參酮I、丹參酮ⅡA、丹參酮ⅡB、隱丹參酮、丹參酸A、B、C等物質,具有抗自由基損傷、保護腦組織、抗腦缺血與腦水腫、改善空間辨別障礙等作用。紅花為菊科植物紅花的干燥花,是我國傳統(tǒng)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兩藥相輔相成,活血通經,通脈散瘀。丹紅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功效,能夠擴張血管,增加腦動脈血流量,營養(yǎng)腦細胞,增加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環(huán),還能顯著降低血液黏滯度,降低紅細胞比容及纖維蛋白原含量。而血漿黏度降低和紅細胞表面電荷的增加,使紅細胞均勻分散到血漿中,有利于血液在血管中流動[4-5]。本組結果顯示,丹紅注射液對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有一定療效。
[1]史玉泉,周孝達.實用神經病學[M].第3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1487-1488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第 1輯.1993:24.
[3]曹培衛(wèi),趙忠新.頸部血管彩超、MPA對稚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因診斷的價值[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3,16(1):36-37.
[4]劉雙秀,楊萬勝.丹紅注射液聯(lián)合鹽酸法舒地爾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J].臨床薈萃,2009,24(5):440-442.
[5]胡霞敏,周密妹,胡先敏,等.丹參酮II A預防性給藥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炎癥反應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6,22(4):43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