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澳大利亞]蔡成
他們都是我在悉尼理工學院讀書時的同窗。
第一位,男,黑人,來自蘇丹。第一堂課,老師讓每個人講幾句,長短不限,主題自由。穆罕默德亮相前已有幾人演講完畢,各自的小細節(jié)迥然,但大趨勢一致:自報家門,來自何方,抵澳多少時日……輪到穆罕默德登場,張嘴就是“我談過5個女朋友”。
沒人笑,眾人神色一振后面面相覷,都希望他爆料細節(jié),他卻轉(zhuǎn)彎了,說他是家里的第5個孩子,他被炸彈追趕過5次,他的身上有5處傷疤。他把腿擱在課桌上,挽起褲腿,一段貨真價實的“黑木炭”露出來,上有醒目傷疤,像長尾巴的哈雷彗星。他又偏脖子掰衣領(lǐng),肩膀裸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疤痕竟像“撥浪鼓”,鼓面和手柄都不缺。隨后他又說別的了:“我來悉尼5個月……”有人笑出聲,我決定給大家的笑聲加點油,于是幫腔:“你有5個小孩,你的左手有5根手指頭……”滿屋哄堂大笑。他沒生氣,無所顧忌地咧嘴笑。他的牙齒真白。
穆罕默德的真實故事其實一點兒都不可樂,他的故鄉(xiāng)在蘇丹達爾富爾。蘇丹曾被評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因宗教、種族矛盾以及爭奪自然資源導致的武裝沖突在近半個世紀內(nèi)此起彼伏。蘇丹原本是黑人的地盤,后來追逐水草的阿拉伯游牧民族看中了貫穿其境內(nèi)的尼羅河谷,便大舉向蘇丹遷移。相比土生土長的黑人,曾開創(chuàng)過世界古文明其中一脈的阿拉伯人理所當然代表著先進的生產(chǎn)力。落后就要挨打,黑人被迫將蘇丹的主導權(quán)拱手相讓。蘇丹淪為英國殖民地后,殖民者也不得不積極與阿拉伯人合作,以便有效地統(tǒng)治蘇丹人民。1956年,蘇丹脫離英國獨立,信仰基督教的蘇丹南部黑人和信仰伊斯蘭教的蘇丹中北部的阿拉伯人隨即用槍炮對話,史稱第一次蘇丹內(nèi)戰(zhàn)(1955年—1972年)。穆罕默德受傷則是在第二次蘇丹內(nèi)戰(zhàn)(1983年—2005年)中,他說:“有次我在路上走,走著走著,一顆炮彈就落在我身邊爆炸了?!?/p>
稍懂宗教的人或許一瞧見穆罕默德的名字就該猜出他的心靈歸宿。盡管他身為穆斯林,但阿拉伯人還是毀了他的家園,只因他是黑人。
一個國家的內(nèi)戰(zhàn)竟如此慘烈,敵我掠殺同胞的“戰(zhàn)績”動輒以百十萬計,這難免讓人意外。據(jù)我所知,美國內(nèi)戰(zhàn)(南北戰(zhàn)爭),盡管雙方也是努力拼殺,但戰(zhàn)場上的紳士風度隨處可見,戰(zhàn)后勝敗雙方簽和平之約時更是彼此都向?qū)Ψ奖憩F(xiàn)出足夠的諒解和尊重。正因如此,美國內(nèi)戰(zhàn)后交戰(zhàn)雙方很快忘卻仇恨,攜手共建家園。而那些內(nèi)戰(zhàn)中同胞兄弟在戰(zhàn)場上血肉搏殺時咬牙切齒,在言論討伐上辱罵詛咒無所不用其極的國家,最后都不免走向分裂。即便不分裂,曾經(jīng)的“階級仇恨”也難以愈合,如蘇丹分裂成南北蘇丹,老印度一分為三國,朝鮮半島前些日子仍相互開炮……
因蘇丹軍政府積極支持民兵組織在達爾富爾地區(qū)實施種族屠殺,穆罕默德的7個兄弟姊妹僅余兩個半。“半個”是他妹妹,失去雙腿和一只耳朵。幸運的是父母都活下來了,更慶幸的是逃過劫難的家人被聯(lián)合國難民署“分配”到澳洲來了。有天上課前,穆罕默德屁顛屁顛地說:“我又有了新弟弟。”他媽媽41歲了,不畏艱辛給家族添了新丁。我心里咯噔一下,胡猜,難怪澳洲的黑人家庭全鼓足干勁埋頭生孩子,也許他們被戰(zhàn)火整慘了,于是出此下策—用居高不下的生育率來打敗驚人的死亡率。
后來,穆罕默德因為找到好工作而休學。在那大半年的同窗時光里,每次見到他我都心情一振。為何?因他時刻保持著咧嘴歡笑的姿勢。他的笑絕非表演,也讓我浮想聯(lián)翩:一個人家破人亡,說亡國也未嘗不可,可他整天笑得合不攏嘴,讓生在紅旗下而今衣食無憂的我無地自容—當時是2007年,初到異國的我還不適應他鄉(xiāng)的寂寞,心中苦悶滿面戚容。
第二個穆罕默德原名蘇珊,湯加女子。
湯加是浩瀚無邊的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小島國,人口約10 萬。澳洲移民中有不少太平洋島民。據(jù)說是澳洲政府伸出人道主義之手,給時不時被地震、臺風、海嘯、火山等自然災害折磨的島民們送溫暖,把他們中的一些人“招安”到富裕的資本主義社會來了。島民給我的印象如下:不分男女老少一律體態(tài)豐腴壯碩(他們以肥胖為美);愛抽煙喝酒(據(jù)稱澳洲的吸毒分子中太平洋島民占了很大比例);大多數(shù)人不愿工作,討厭運動,就好睡覺。
蘇珊是個例外,不抽煙不喝酒,她自稱那是改名后的良好表現(xiàn)。穆罕默德本是男性名,蘇珊怎會把這大名戴自己頭上?
蘇珊坐陽臺上抽煙,鄰居走過來邀請她去一個新天地打發(fā)周末。那是個清真寺,鄰居把蘇珊介紹給阿訇。阿訇僅僅說了幾句話,但不知為何,這些話全鉆進蘇珊心里去了。她從此開始信奉真主安拉。其實在她的祖國湯加,民眾多信仰基督教。湯加國旗上有個十字,即信奉基督之意。
穆斯林禁酒禁煙,蘇珊自此與煙酒告別,還竭力勸說父母和姐姐戒煙戒酒。蘇珊在清真寺的收獲不僅是心靈有所皈依,還找到了愛情。男朋友名叫穆罕默德,來自孟加拉國。蘇珊也改名穆罕默德。她是因愛情還是因信仰改名?
湯加人主要以種植為業(yè),另外靠海吃飯(捕魚)。蘇珊告訴我,以前的湯加人是早上出海,說不定晚上就回不了家……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我認識的澳洲島民全練就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習慣。汪洋大海中的島嶼總難免與臺風、海嘯、地震、火山為伴,加上全球氣候變暖后海水步步緊逼,誰都不清楚哪天上漲的海水就把他們的家園摁到水底去了,因此他們抓緊時間享受生活。蘇珊宣布:“我再也不會那樣了?!彼齽裎抑苣└デ逭嫠露\告,我笑說:“自個兒在家禱告不行嗎?非去清真寺?”她正色道:“一根木頭獨自燃燒很快會熄滅,好多木頭在一起才會燃起熊熊大火……”
我至今不曾真正入任何宗教之門,可我對所有宗教信仰心懷敬意。我從蘇珊的身上看到了宗教的光輝,它確實給人帶來了新生,改變了一個人的生命軌跡。
第三個穆罕默德來自巴基斯坦,上嘴唇留兩撇小胡子,稱他“小胡子”好了。
2007年,巴基斯坦總統(tǒng)大選已趨白熱化,當時的形勢有點“三國鼎立”的架勢。如將當時的穆沙拉夫比作梟雄曹操,那暫時團結(jié)起來一致抗曹的謝里夫和貝·布托自然就相當于吳王孫權(quán)和劉皇叔了。
我問小胡子:“你選誰?”“穆沙拉夫。”他連眼皮都沒眨一下,額外多送我一句話,“我們都喜歡穆沙拉夫?!蔽艺?。坦白說,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提問前,我已一相情愿斷定他會吐出幾乎全世界媒體都在熱情頌揚的“鐵蝴蝶”貝·布托的名字。
穆沙拉夫原本是軍人,1999年靠軍事政變起家,他趕走民選總理謝里夫,又直接將原總統(tǒng)挑落馬下,宣布自己為巴基斯坦最高領(lǐng)袖。而在我們眼里,貝·布托比起“被下臺”的文職總理謝里夫,更屬于典型的“弱勢群體”。她是女性,兩度被選為巴國總理卻兩度被免職;她曾被軟禁,被判刑,又曾多年流亡異國他鄉(xiāng);她的父親——曾經(jīng)的巴基斯坦總理更慘,被發(fā)動軍事政變的軍人送上絞刑架。
同情弱者是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之一。若讓我當判官,穆沙拉夫是來路不正的奸雄,靠槍桿子搶班奪權(quán),屬名不正言不順;而貝·布托和被迫下臺且流亡國外的謝里夫顯然是“被迫害者”,理應得到選民的同情和支持。穆氏怎會得到選民的擁護呢?
我把心底的疑惑和盤托出:“你為什么選穆沙拉夫?”我告訴他,許多報紙和電視正在評說巴基斯坦大選,稱穆沙拉夫太強權(quán),身負軍職又兼任總統(tǒng),不符合巴基斯坦憲法規(guī)定。而謝里夫和貝·布托各自都有實力強大的政黨撐腰,又有擔任民選總理的經(jīng)歷,勝算更大。
小胡子點頭,他清楚我說的一切,但他斷定這次大選穆沙拉夫一定會獲得勝利:“因為穆沙拉夫當總統(tǒng)的時候,我們都很安全。”他說的倒是實話,穆沙拉夫雖靠軍事政變上臺,可他控制國家政權(quán)后用鐵腕治國,又積極配合美國打擊恐怖主義,矛盾重重、動蕩不安的國家終于有了難得的穩(wěn)定期,國家經(jīng)濟由此迅速發(fā)展。
第二天,小胡子給我?guī)硪环菖f報紙,上面說穆沙拉夫在2002年巴基斯坦全民公決中得到98%的支持率,因而就任總統(tǒng)一職。
民主確實是個好東西,但所處的國家如果一團亂麻(面和心不和的部落、種族和政黨均多如牛毛),再加上外來恐怖勢力(基地組織)在國內(nèi)興風作浪,社會自然就動蕩不安了。在這種特殊時期,對普通民眾來說,強權(quán)角色就會變成他們的保護神。普通民眾的第一需要是社會穩(wěn)定和人身安全,強勢的穆沙拉夫在位期間確實滿足了人民渴望平靜生活的心理需求,他得到眾多民眾支持也就毫不意外了。但2007年,在巴基斯坦總統(tǒng)選舉中取勝的穆沙拉夫后來被迫辭去軍職,接著因貝·布托遇刺事件備受政敵聲討而辭去總統(tǒng)職務,流亡英國。有人說穆氏不是敗于人民的心聲,而是敗于政治。此后的巴基斯坦印證了小胡子的話,它并未走向和平穩(wěn)定,動蕩不安又成了巴基斯坦的標簽。
上周看報紙,說流亡英倫的穆沙拉夫正磨刀霍霍準備參加2013年巴基斯坦新一屆總統(tǒng)選舉,穆氏信心十足:“巴基斯坦人民需要一個安定團結(jié)的社會,唯有我能滿足人民的需要?!蔽蚁肫鹆?年前的同窗“小胡子”穆罕默德,今天的他若有權(quán)投票,還會把票投給雄心勃勃的穆氏嗎?
作者手記:
我認識大約十來個穆罕默德,其中的三個走進了我的文字。因為,這三個穆罕默德告訴我世上最重要的三個追求是和平、信仰和生活安定。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家庭、個人,有什么比和平更重要?世上真有神圣的戰(zhàn)爭嗎?我不信!任何戰(zhàn)爭都讓無數(shù)無辜的生命淪為炮灰,任何戰(zhàn)爭都代表罪惡!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年代,迷失最嚴重的莫過于信仰。真希望所有人都睜大眼睛去找回遺失的信仰。不曾經(jīng)受戰(zhàn)火洗禮、不曾體驗社會動蕩不安的人,掂量不出社會穩(wěn)定的輕重。人說歷史是面鏡子,可鑒古照今,其實遠方的風景也是面鏡子,可鑒異國照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