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鳴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貓和狗,沒豬牛羊,這個世界會怎樣?”這的確是一個挑戰(zhàn)人的想象力的問 題,尤其是在人類“創(chuàng)造”它們之前,這些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動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那么,它們是如何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
第一批被馴化的動物
1.8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還過著游牧生活。狼和人一樣,也飽受著食物緊缺的煎熬。
人和狼這對競爭對手,注定要相遇。但這似乎并不是一場公平的角逐,因為人能夠制造工具。狼最終選擇了退出。但人類捕捉到獵物后并不會把獵物全部帶走,他們會把族人不吃的部分留在原地。這使得狼群待人離開后,可以享用剩下的美食。
在公元前2萬年至1.5萬年間,人類的遷移頻繁起來。與此同時,一些狼群也悄悄地跟在人類的遷徙隊伍后面。
終于有一天,一個念頭偶然出現(xiàn)在原始人的腦海中:為什么不借助狼的力量,來幫助自己更高效地抓捕獵物呢?這個想法,使一些幼小的狼崽被人們捉到部落中圈養(yǎng)起來。這就是第一批馴化動物的由來。
從野生狼到第一批狼犬,中間只經(jīng)過了50代。從自然環(huán)境到人類環(huán)境的轉(zhuǎn)變,使它們的荷爾蒙分泌發(fā)生了變化。它們的首要任務(wù)不再是捕獵,而是保衛(wèi)家園,遇到危險時發(fā)出警報。
如果某只狼犬身上還殘存著野性,人類就會把它殺死。通過這個過程,我們的祖先在下意識中完成了一個“選擇”,使得狼犬能看懂某些手勢,能和人類進行一定的交流。
家貓和人的相遇,則可追溯到尼羅河兩岸的狩獵時期,當(dāng)少量家貓出現(xiàn)后,古代祭司修建了很多大型貓舍,家貓和野貓被集中在里面相互雜交,這樣,出生的后代會漸漸失去野性,變得更加溫順。
從馴化植物開始
人類對豬、馬和家牛的馴養(yǎng)大約是從1.1萬年前開始的。
全球氣候變暖使得狩獵采集者逐漸定居下來,他們開始享用自然生長的小麥、大麥和豆類植物。
這種對植物的馴化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由于攝入的動物蛋白質(zhì)減少了,他們的身高有了些微下降。于是除了豬、羊身上的肉,他們看中了動物身上的另一種資源:奶。但有一個問題讓他們頗為頭疼:怎樣才能既得到羊奶又不至于讓小羊羔挨餓呢?最后他們想出了答案:圈養(yǎng)。
經(jīng)過100多年的選擇之后,豬和羊可以相對自由地生活在人類中間了。但牛的馴化要困難一些。野生的原牛和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牛有很大的不同。它們頭骨很大,身長可達2米,體重超過1噸,力量和速度不在美洲野牛之下。
當(dāng)原牛被圈養(yǎng)后,由于不能遷移,他們均衡的飲食被打破。長期被囚禁使它們的個子變小,也不再那么兇猛。
但是,人類在開始馴養(yǎng)動物時為什么沒有選擇馬呢?答案是,捕捉野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馬的奔跑速度很快,而牛和羊跑起來慢得多,也更容易對付。人類在馴化了牛、羊等反芻動物5000年之后,意識到了馬的種種用處,從而開始了對馬的馴化。
一個被馴化的世界
19世紀(jì)是一個養(yǎng)殖的世紀(jì)。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chǔ),人類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品種。某些新品種在被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性成熟的年齡會有所提前。利用這個特點,飼養(yǎng)者增加了動物的繁殖次數(shù),以從中獲利。野生母雞一年只能下蛋60個,而通過雜交產(chǎn)生的母雞一年卻能下蛋300多個。
在布魯塞爾,兩位科學(xué)家培育出一種沒有毛的動物——斯芬克斯貓。與別的貓不同,斯芬克斯貓無法離開人類生存,因為它們主要通過皮膚排汗,需要經(jīng)常性的清潔。另外,由于沒有毛發(fā),它們的皮膚還不能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否則就會被曬傷。所以,斯芬克斯貓必須性情溫和,喜歡群居,如果它表現(xiàn)出半點侵略性,就會被淘汰掉。
人類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上百種新的動物,那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能被人類馴養(yǎng)呢?
迄今為止,只有30種哺乳動物,15種鳥類,2種昆蟲,一小部分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甘愿被人類馴服。
對于人類來說,要想把鬣狗、獵豹、瞪羚這樣的動物帶回家,是絕對不可能的。而某些動物雖然被馴服,但它們卻從來不愿屈服于人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象,它會幫助人類,但從不會紆尊降貴。
從馴化第一只動物開始,千萬年的時光如水流逝,我們已經(jīng)離開大自然太長的時間。或許,我們不僅僅需要動物來提醒自己,我們?nèi)匀皇谴笞匀坏囊徊糠帧?/p>
(摘自《傳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