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上的幾張面孔》
(2011年第16期)
我們期望看到具有“香港電影風”——更確切地說,是“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風”的電影,期望電影配樂密不透風,主題歌反復出現(xiàn),動輒燈光迷離,還要有干冰制造煙霧,但一旦符合我們需求的電影出現(xiàn)了,我們卻又葉公好龍一般避之不及,比如《葉問》系列,難道不是像以前的香港電影一樣跟洋人打了好多次擂臺么?價值觀沒有變化,故事沒有變化,我們卻又嫌它落伍,比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國》,難道不是一部典型的作品么,但我們竟然不停駭笑,認為他江郎才盡。我們是用初戀的感覺,來要求此后的每一次邂逅。
香港影人在竭力適應內地觀眾,卻也被這雙重的標準弄糊涂了,電影越發(fā)拍得似驢非馬,可以看得出他們竭力在自己的風格和內地觀眾的口味中間找到融合點,又試圖在過去的風格和進化后的電影風潮中間進行溝通,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倒是那些徹底放棄內地市場的電影,反而被內地觀眾贊不絕口,比如《一號》,以及3D《肉蒲團》。
韓松落
在華語電影大獎中,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唯一一個在入圍標準上設置了區(qū)域性障礙的獎項。根據(jù)金像獎入圍條件,最佳導演候選人必須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參賽影片的出品公司必須有一間為香港合法注冊公司;影片分工以16個項目計算:監(jiān)制、編劇、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員、攝影、動作設計、美術指導、服裝造型、剪接、原創(chuàng)電影音樂、原創(chuàng)電影歌曲、音響效果及視覺效果影片,最少有6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為香港居民。這樣的入圍條件將不少內地和臺灣地區(qū)的優(yōu)秀影片拒之門外。
尹春芳
前年是鮑起靜,去年是惠英紅,兩位影后的年齡加起來超過110歲,再往前4年,是四個內地影后,今年的影后候選人,雖有香港身份證但還是被人認為是內地出品的湯唯依然是楊千嬅、薛凱琪、何超儀三位正宗“港女”的有力競爭者。
準影帝這邊,已經(jīng)很久沒出現(xiàn)過30歲之下的影帝,讓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帝梁家輝沾沾自得,26歲拿影帝的紀錄保持至今。多么懷念24歲的林嘉欣一舉拿下最佳新人和影后,還有袁詠儀22歲和23歲連續(xù)兩年封后,更不用說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后林碧琪,她戴上后冠的時候才17歲。還有很多年輕的面孔照亮了那個年代的金像獎,他們代表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烈火烹油,鮮花著錦。25歲的梁朝偉當年憑借《人民英雄》第一次捧得金像獎最佳男配角,而當金像獎憑借爭議頗多的《2046》第五次將最佳男主角給予梁朝偉時,這是金像獎的無奈與悲哀,也是香港電影的無奈與悲哀,他和他的老搭檔張曼玉一樣,橫掃天下,獨孤求敗。
也許與目前的港片投資方式有關,港產男星搭一位內地女星,這樣片酬不至于將制片方壓垮,加之港產女星確實可選的少,10年前的金像獎正是《臥虎藏龍》與《花樣年華》爭鋒,10年后的金像獎變成了眾多老人社交場,新人枯竭,電影本身乏善可陳,但是在一個名為“華語電影獎項里,你覺得哪個最權威”的網(wǎng)站投票中,還是有將近六成觀眾將票投給了金像獎。
柏小蓮
(對本刊刊登的任何文章有批評或建議,請致信xmletter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