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書展印象
上海書展,短暫的一周,似乎又很漫長?;顒用芗?,作家扎堆,升格為國家級書展后,讀者的熱情也是空前高漲。
不說南北“盜墓”教主——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上海論劍引來盜墓迷蜂擁而至,將現場擠得水泄不通,就是嚴肅的純文學領域,哪有一點邊緣化的跡象?清華大學教授格非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香港“紅樓夢獎”首獎和評審團獎得主駱以軍、董啟章在2666圖書館的對談,座無虛席。來滬的重量級作家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毫無疑問當屬重中之重。勒克萊齊奧演講前半小時,偌大的會場內基本已無空位,除了長槍短炮的記者,放眼望去,文學愛好者占了絕大多數。雖然讀一遍講稿的方式多少顯得有點沉悶,不過勒克萊齊奧本身對本次書展的重視程度,也從其講稿的嚴肅、認真、引經據典中可見一斑。頗為遺憾的是,演講之后原定的簽名環(huán)節(jié),臨時取消了,令不少遠道而來扛著勒先生大作的粉絲——包括記者本人——失望不已。一問才知道,實在是沒轍。勒先生前一天的簽售,讀者太過熱情,人數太多,遠超預期,結果老先生簽到手軟,累到腰酸背痛,從他的健康狀況出發(fā),主辦方才不得已出此下策。
人家諾獎萬眾矚目,搶不到諾獎的也各有活路。文匯出版社的《天道密碼》,開出百萬巨獎,人氣當紅女作家張悅然為珍妮特·溫特森的簽售做主持,其場面,也是個個火爆。沒有作家站臺的,也不乏知音。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展臺前,總是人頭攢動,小開本的經典系列,屬于老書新做,誰叫他們做得太漂亮呢?碰到幾位90后書迷,抱了一堆,大快朵頤,她們說,買譯文的書,一來是沖著口碑;二來是沖著裝幀,真的太漂亮。
也許,我們的眼睛,也會被這些美麗的圖書給點亮了,用這樣的眼睛看世界,是否這世界,也會變得美麗?
何映宇
收藏夾里一直保留著《新民周刊》2011年第31期的《編與讀》,對馬家輝先生所說的“為什么孩子不喜歡閱讀”這個問題,作為一個鄉(xiāng)村小學教師,我一直在思索。從小學到高中,本來正是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大好時機,但中國人除了幾本教科書之外幾乎沒有接觸過其他圖書。何況就算他們想讀書,又能去哪里找書讀呢?
我們縣城有10萬人,僅有一家公共圖書館,也是全縣唯一的公共圖書館。雖說各所學校都有圖書室,但除了一所中專學校,各中小學圖書室基本不開放,徒有虛名,好一點的有幾本可以應付檢查的圖書,有的則是空空如也。有些學生甚至就不知道學校圖書室在哪里,大概還不知道圖書室為誰而設。歐美一些國家的很多學校圖書室甚至對外開放,我國的對內也是鐵將軍把門。更別提幼兒園了,根本就沒想過讓孩子們翻翻圖書,完全把孩子的大腦當市場,一心就想去開發(fā)。最應該有機會讀書的學生卻享受不到讀書的樂趣,加上應試教育的灌輸,很多人根本就不認為讀書有什么意義,哪里還會喜歡上讀書?
小城鎮(zhèn)以及農村學校的圖書室差不多就是一個花架子,農村地區(qū)包括農村集鎮(zhèn)都很少有公共圖書館。讀書也應該從娃娃抓起,政府應積極考慮如何填滿中小學的圖書室,同時辦好公共圖書館,為公眾閱讀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推行教育改革,督促學校要像抓成績一樣鼓勵學生自由閱讀。出版界以及書店不妨也參與到圖書館建設中來,也等于主動開發(fā)和培養(yǎng)未來的書業(yè)市場。
河南唐河縣 馬長軍
(對本刊刊登的任何文章有批評或建議,請致信xmletter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