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英國《衛(wèi)報》記者尼克·戴維斯在撰寫有關《世界新聞報》竊聽遭劫女孩的手機的報道時,曾對編輯說,這是他迄今為止寫的最有力量的稿子。
但是,他沒想到,這篇報道出爐后引起的反響竟如此之大,猶如一顆重磅炸彈,不僅撼動了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而且在英國政界及警界掀起軒然大波。
短短一個星期內,一個又一個辭職聲明,一封又一封道歉信,一張又一張逮捕令——這場竊聽風波非但沒有緩解,反而升級成愈演愈烈的風暴,觸動著英國人對媒體良心的拷問。
竊聽不是秘密
43年前,37歲的默多克以3400萬英鎊收購了《世界新聞報》,開啟了傳媒資本擴張的新時代,之后他陸續(xù)收購了《太陽報》、《泰晤士報》等報紙,小報文化,活色生香;如今,就在這個耄耋之年的“傳媒大怪”準備收購籌謀已久的英國天空廣播公司時,《世界新聞報》的竊聽丑聞毀了一切計劃。
電話竊聽對英國小報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尤其最近10多年來,傳媒競爭激烈、報業(yè)利潤壓縮,小報為了脫穎而出,便尤其熱衷挖掘明星吸毒、政客婚外情、王室成員出丑等新聞。有《世界新聞報》的前記者說,為了獲取獨家絕密消息,報紙或記者會用盡千方百計,包括雇傭私家偵探,入侵跟蹤目標的手機語音信箱等。此種“黑暗藝術”不僅在《世界新聞報》常見,在其他媒體也被濫用。
《世界新聞報》的前編輯保羅·麥克馬倫透露:“電話竊聽非常普遍,據我所知,1/4的英國報紙都這么做,安迪·庫爾森(《世界新聞報》前總編)肯定知道。只要去買一個接收器,拿著它呆在監(jiān)聽目標的房子外面,就能竊聽到電話內容。我記得有人這樣抄錄了查爾斯王儲和卡米拉的談話,戴安娜王妃與情人的電話也被竊聽過,英國的電話竊聽已有很長的歷史?!?/p>
《世界新聞報》的竊聽早有案底。2005年11月,三名英國王室家族的高級助手發(fā)現,他們手機語音信箱中自己未曾聽取過的信息似乎遭人竊聽。與此同時,威廉王子的私人信息被《世界新聞報》披露,而這些相當私密的信息應該只有極少數人才知道。
2006年1月,警方把調查目標鎖定在《世界新聞報》王室新聞報道記者克利夫·古德曼以及私家偵探格倫·穆爾凱爾身上。這兩個人擁有接入王室助手手機語音信箱的PIN代碼。同年4月,《太陽報》以“哈里埋臉大波女,舞娘歡笑王子笑”的夸張標題獨家報道了哈里王子光顧脫衣舞俱樂部的消息。倫敦警察廳追查到古德曼和穆爾凱爾竊聽了哈里的手機。古德曼還發(fā)表了有關哈里女朋友的后續(xù)報道,標題竟是引用威廉王子與弟弟私下通電話時開玩笑所說的話。
事后警方搜查了古德曼和穆爾凱爾的辦公室,一共搜集到了4000多個潛在竊聽受害者的手機號碼。但是警方并沒有通知所有潛在受害者,基于國家安全考慮,他們只是有選擇地通知了幾個人,比如政府官員、警察以及軍方人士。當時議會成員喬治·蓋洛維在得知自己手機被監(jiān)聽后大為吃驚。當他追問是誰竊聽他的手機時,警察廳卻拒絕進一步透露情況。
當時的風波以古德曼和穆爾凱爾向王子道歉并獲刑入獄告終,《世界新聞報》和新聞集團堅持竊聽只是這兩個人的個別行為,與其他人無關。事情似乎就這樣漸漸淡化。
直到《衛(wèi)報》記者戴維斯捅破了《世界新聞報》在2002年雇人竊聽失蹤少女米莉的手機、擾亂警方破案一事,英國民眾才嘩然,竊聽對象不只是名人政要而已,連普通人都未能保住隱私,甚至在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中陣亡的軍人家屬、美國“9·11”恐怖襲擊受害者家屬都成為竊聽對象!
憤怒之情如熊熊烈火,“燒”掉了有著168年歷史的《世界新聞報》,也讓新聞集團火燒眉毛。
“對不起”
事發(fā)后,新聞集團內部與《世界新聞報》相關的高管相繼辭職或被捕。
7月8日,英國首相卡梅倫的前新聞主管、前《世界新聞報》主編安迪·庫爾森因為涉嫌賄賂以及“合謀竊聽通信”被捕。但庫爾森本人否認對《世界新聞報》員工的竊聽行為知情。
7月15日,新聞集團旗下國際新聞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麗貝卡·布魯克斯提出辭呈。這個曾任《世界新聞報》主編、被默多克視為女兒的小報女王寫道:“我們那么愛惜的公司的威信,以及所敬仰的新聞自由的精神,可現在這一切卻都岌岌可危。作為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我感到應該對那些被我們所傷害到的人們負有責任……”
就在同一天,新聞集團旗下道瓊斯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萊斯·欣頓宣布辭職,他對本次電話竊聽事件的受害者表示道歉,同時表示此前對該事件毫不知情。
7月16日,一下子失去兩名愛將的新聞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默多克,在英國所有7家全國性報紙上刊登了簽名道歉信,“我們對所發(fā)生的嚴重錯誤表示抱歉。對受影響的個人所遭受的痛苦深感抱歉。我們對未能采取更快速的行動表示遺憾。我知道簡單的道歉是不夠的。我們的業(yè)務理念是一個自由、公開的媒體應當成為社會的正面力量。我們仍需努力。
默多克還向米莉·道勒的家人親自表達了歉意。
17日,英國警方逮捕了麗貝卡·布魯克斯,她成為《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東窗事發(fā)后被拘捕的第10人。
辭職潮甚至波及英國警方。17日晚間,倫敦大都會區(qū)警察局局長保羅·史蒂芬森辭職,他表示,作為警察局長,他對目前警方的處境“負有完全的責任”。而此前有報道稱,警察接受金錢向《世界新聞報》提供內幕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7月18日,《世界新聞報》前記者肖恩·霍爾被警方發(fā)現在家中死亡。47歲的霍爾曾稱該報前主編安迪·庫爾森鼓勵下屬采用竊聽手段,正是他的揭發(fā),導致庫爾森被迫辭去首相新聞主管的職務,并把《世界新聞報》推向“竊聽門”的深淵。警方沒有排除他殺的可能性,但是據霍爾朋友的口供,身體不好的霍爾可能是自然死亡。
業(yè)內人士紛紛猜測,新聞集團旗下的多家媒體可能面臨易主風波,而已經80高齡的默多克也可能辭去新聞集團CEO的職務。默多克的兒子詹姆斯本來被視為傳媒帝國的接班人,然而過去幾天,傳出了新聞集團正在考慮提拔COO蔡斯·凱里接任默多克首席執(zhí)行官職務的說法。但是一位董事會成員否認了這一報道,稱獨立董事完全支持默多克。
新聞精神在哪兒?
道歉并沒有為默多克挽回多少分數。反而連新聞集團旗下的《華爾街日報》也遭到了口誅筆伐。
默多克的辦報理念是追求眼球效應,因此很多人認為他背離了新聞精神、對出版內容干涉過多。幾乎默多克每收購一家報紙,就有一批聲望頗高的記者和編輯提出辭職,譬如《星期日泰晤士報》曾經的著名記者、兩次獲得英國“年度記者”獎的菲利普·奈特利。2007年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的時候同樣引起很大爭議,外界評論這份商業(yè)報紙是否就此降下格調。
竊聽丑聞發(fā)酵后,7月14日,《華爾街日報》發(fā)表了一篇被《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喬·諾塞拉嘲諷為“公關稿式”的采訪。默多克通過《華爾街日報》首次“正經”地公開回應竊聽丑聞。他表示,新聞集團在應對竊聽丑聞過程中犯了些“小錯誤”,“沒什么損失無法修復……我們在這個國家(英國)享有良好聲譽”,但承認自己“有點氣惱有點累”。
默多克的兒子詹姆斯負責新聞集團歐洲和亞洲事務?!妒澜缧侣剤蟆肪砣敫`聽丑聞后,外界質疑詹姆斯反應遲緩、處置危機不力。默多克為兒子辯護:“我覺得他已經盡可能快地行動,已經盡力而為?!?/p>
喬·諾塞拉毫不客氣地針對這篇報道評論:《華爾街日報》已經“??怂够?,這不僅體現在《華爾街日報》開始削減文章長度、加重政治口味、偏向美國共和黨,還表現于在竊聽丑聞上替新聞集團說好話。
喬·諾塞拉說,《世界新聞報》的丑聞不僅僅是電話竊聽和賄賂警方,而關乎默多克岌岌可危的傳媒帝國及其一度不可動搖的家族地位。如果是老的《華爾街日報》,就該按著這條線索追問下去?,F在呢?即便所有英國報紙的頭版頭條都在做這個新聞,《華爾街日報》一開始卻選擇無視。直到無可回避,《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也避重就輕?!陡鐐惐葋喰侣勗u論》的評論員斯塔克曼說,這份報紙的報道“顯然是殘了,而且遠遠低于真實水準”。
諾塞拉說,整篇報道沒有就默多克的說明提出任何質疑,至少兩個最關鍵的問題沒有提出:他何時知道電話竊聽事件的?他何時知道記者向警方收買信息的?采訪的記者要么就是被告誡不要多問,要么就是自我審查地認為他不該問?!啊度A爾街日報》里的那些優(yōu)秀記者真應該把頭埋于羞愧之中?!?/p>
政界震驚,警界尷尬
默多克的傳媒帝國被比喻成一條八爪魚,因為它的觸角無處不在。
英國歷屆首相選舉和政府成功施政,默多克的媒體支持起著很大的作用。早在1979年,新聞集團在英國的報紙就支持撒切爾夫人及保守黨執(zhí)政,《太陽報》、《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等均宣揚保守、親商路線。
有媒體稱,默多克與前首相布萊爾關系甚好,兩者的政治立場相近,雙方都支持伊拉克戰(zhàn)爭。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政治學教授提姆·貝爾(Tim Bale)認為,無論對錯,英國的政治家們都認為,在沒有默多克和他的報業(yè)支持下,自己難以贏得大選的勝利。而倫敦城市大學政治新聞專業(yè)教授艾弗爾·戈貝爾說,默多克和英國政界人士來往頗深,這也是他能長期在英國媒體圈游刃有余的重要原因。
2010年5月,默多克旗下報紙支持卡梅倫成為英國首相。隨后,卡梅倫就招募《世界新聞報》前主編庫爾森成為他的媒體聯絡高官。
就在一個月以前,默多克還在倫敦金斯敦公園橘園內舉辦了每年一度的英國精英大聚會,邀請了英國政界、新聞界的高層以及社會名流一同舉杯暢敘友誼。英國首相卡梅倫夫婦、英國最大反對黨工黨領袖米利班德夫婦,以及多位英國政府高級官員都受邀與會。
然而如今,英國政治家紛紛與默多克的關系畫上了休止符??穫悋涝~抨擊竊聽行為“可恥”和“惡心”,并且提議成立一個比“英國報刊投訴委員會”更獨立的機構來處理今后類似的問題。只不過,卡梅倫的嚴詞能獲得多少認同,又是另一樁事。
也有受竊聽之害的首相。2011年7月,前首相布朗還指責《星期日泰晤士報》雇傭“罪犯”搜集他的銀行賬戶、文件、傳真等資料,還竊取其兒子的病歷信息。他要求警方調查電話遭竊聽事件。結果警方的回應是不清楚小報是否偷聽了他的電話。
就在英國議會各政黨紛紛表示震驚的時候,倫敦警察廳卻遭遇著一場大尷尬。
《紐約時報》記者調查稱,將近4年的時間里,當初從穆爾凱爾家中搜得的6大袋的證據就塵封在檔案室里,里面有11000頁手記,記錄了近4000個可能被《世界新聞報》竊聽手機的名人、政客、體育明星、警察官員及刑事案件受害者。但是從2006年8月到2010年秋季,倫敦警察廳沒有人認真梳理過這些材料。警方反而向議會、法官、律師及潛在受害者、媒體、公眾表示,沒有證據顯示小報竊聽涉及到更廣的范圍。
直到這個月初,竊聽風暴升級,警方才不得不承認,沒有妥善處理案件。繼倫敦大都會區(qū)警察局局長保羅·史蒂芬森之后辭職的助理警察總監(jiān)約翰·耶茨說,他沒有認真檢查過當初的那些證據。一名前高級警官說,警方對應該懷疑的人過于懶散,而有些官員本身就有問題。
一名退休警察說:“這太令人尷尬,簡直是悲劇,嚴重損害了一個優(yōu)秀調查團隊的名譽。現在警察廳的領導能力也受到質疑。”
英國議會成員說,他們被那些穿梭于政界和國際新聞公司的人搞得頭大。有一個新聞集團前高級編輯在竊聽丑聞期間居然還去了倫敦警察廳當媒體顧問。
有證據顯示,2006年竊聽丑聞初爆期間,國際新聞公司旗下報紙編輯還和耶茨等人吃過飯。保羅·史蒂芬森也與公司執(zhí)行官、編輯等在調查期間吃過18次飯,其中8次與《世界新聞報》前任副主編尼爾·瓦利斯會面。
當時警方只知會了一小部分電話遭竊聽的人。電話竊聽受害者代表律師里德說,“不作深入調查是一回事,不告訴受害者又是另一回事?!?/p>
現在警方重啟調查,除了審問已經逮捕的涉案記者和編輯外,還另開一宗,調查某些警官是否向《世界新聞報》或者其他地方出賣了信息。
倫敦助理警察總長安迪·海曼在2006年調查竊聽案期間與《世界新聞報》編輯吃過4次飯,但他否認與編輯討論了調查內容。2007年12月海曼離開警察局,很快就為《泰晤士報》撰寫專欄。3個月后,《世界新聞報》前副主編瓦利斯就被聘任為警察廳的媒體顧問,而史蒂芬森為他開出了將近4萬美元的薪酬。
去年秋天,倫敦警察局才被迫面對自己的失職。20多個人就竊聽事件起訴國際新聞公司,要求警方公布私人偵探穆爾凱爾的記錄。在這個40歲的偵探筆記本里,清楚記錄著他所幫助竊聽電話的記者或編輯的名字,這也成為警方的證據。
現任和前任警方官員稱,就在倫敦警察廳開始調查竊聽案后,有5名高級調查員發(fā)現他們自己的電話可能也遭到《世界新聞報》的竊聽。而至今為止,只有170個遭竊聽的受害者得到了通知。
警方的第二輪行動就是要確定到底有多少警察收受了《世界新聞報》及其他記者的賄賂。現在警察廳里的氣氛很尷尬,每個人都想洗清自己腳上的泥巴。警察局的公信力也正遭受挑戰(zhàn)。
打造美好明天的機會
有觀察家建議,默多克今后應完全脫離報業(yè),至少應完全脫離英國的報業(yè)。還有業(yè)內人士認為,警方在未來數月會持續(xù)調查,而監(jiān)管和政治環(huán)境也必須要有改變。默多克等人面對其影響力和道德規(guī)范的監(jiān)管調查時,各新聞報章可能也需要自省。
《衛(wèi)報》評論員亨利·波特說,電話竊聽及所有相關腐敗丑聞揭露了英國社會當下的一個巨大失敗——默多克的勢力竟然滲透政治、媒體和警方。
去年選舉過后,看似沒有什么改變。事實上,保守黨領導的聯合政府為那些利益相關者開了更多綠燈,對新聞集團收購天空廣播公司準備放行——盡管這項收購將有損英國社會利益。亨利·波特說,幾年前,我們就該限制個人或財團對國家報紙及傳媒公司的控股。默多克擁有四家報紙及天空廣播公司39%的股權,還想要收購全部股權,這太多了。應該規(guī)定一個人只能擁有一家日報,一家周末報刊,或者一個廣播公司,免于權力過于集中。
他認為,英國需要全方位的隱私立法,而不是什么軟弱的人權法案保證。所有人,無論所處階層的高低,都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遠離小報、網絡的隱私侵犯。如果這一基本權利沒有實際的法律保障,所謂的自由社會就不存在。
他說,我們需要對英國警界的職業(yè)道德、文化、效率以及招募作一個全面的評估,調查竊聽丑聞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整體評估他們是否稱職。
而公眾也需要調整態(tài)度。正是平時對名人私生活及內心世界的不尊重、對八卦消息的追捧,才促使小報記者們不擇手段地竊取信息。亨利·波特呼吁,從尊重別人隱私開始,是作為公民的一種道義責任?!斑@是一次光榮而有意義的改革機會?!?/p>
默多克“竊聽風暴”
2000年——麗貝卡·布魯克斯成為《世界新聞報》主編。
2003年——麗貝卡·布魯克斯離開《世界新聞報》,到《太陽報》就職。34歲的安迪庫爾森繼任《世界新聞報》主編。
2006年8月8日——倫敦警察廳搜查了《世界新聞報》總部古德曼的辦公桌,以及穆爾凱爾的私人辦公室和住宅。警方一共搜集到了了數千個潛在竊聽受害者的手機號碼,甚至包括9·11遇難者的手機PIN碼。
2007年1月26日——穆爾凱爾和古德曼在法庭上為侵犯隱私向兩位王子道歉。兩人被判入獄數月。庫爾森否認知道竊聽事項,但辭掉了主編職務。
2010年2月24日——國會委員會批評倫敦警察廳的調查不徹底,同時指責《世界新聞報》的負責人故意迷惑公眾。
2010年5月——受默多克報紙支持的卡梅倫成為英國首相。庫爾森成為唐寧街10號的媒體聯絡高官。
2011年1月5日——數位名人,包括女演員西耶·娜米勒起訴《世界新聞報》,稱庫爾森任職期間,該報記者竊聽他們的語音信箱。也有一些人收到了報紙的巨額封口費。
2011年1月21日——隨著新證據的呈現,卡梅倫的媒體聯絡高管庫爾森辭職。
2011年7月6日——默多克首次就竊聽丑聞發(fā)表聲明。
2011年7月10日——偵探口供顯示《世界新聞報》與英國警方關系密切。
2011年7月14日——默多克及兒子詹姆斯同意出席聽證會。而美國紐約方面,FBI就新聞集團記者入侵9·11受害者手機一事展開調查。
2011年7月15日——布魯克斯和欣頓宣布辭職。默多克在旗下所有英國報紙上發(fā)表道歉信。并慰問米莉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