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合 晏祥文 輝朝茂 谷中明 申家興 趙欣
(1 芒市林業(yè)局 云南 芒市 6784002 西南林學院竹藤研究所 中國 昆明 650224)
芒市位于北緯24°05′~24°39′,東經98°01′~98°44′之間,地處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南部,是西南邊境市。屬南亞熱帶氣候,熱量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特別適宜竹類植物生長,竹類種質資源十分豐富,自然分布和栽培竹種達18屬60種,是云南省乃至全國區(qū)域性竹亞科種質資源最為集中和豐富的地區(qū)之一,也是竹產業(yè)開發(fā)基礎和條件最好的地區(qū)之一。為了進一步掌握竹類資源現(xiàn)狀,做好竹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科學指導竹業(yè)生產,由芒市林業(yè)局、云南竹藤產業(yè)研究發(fā)展中心、西南林學院竹藤研究所聯(lián)合,采用典型調查和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芒市竹類資源進行了系統(tǒng)調查,基本覆蓋了全市11個鄉(xiāng)鎮(zhèn)。本文是此項工作的一個簡要總結。
(1)碟環(huán)竹 山金竹(芒市)、碟環(huán)慈竹、滿朵(盈江傈僳語)Ampelocalamus patellaris(Gamble emend.Stapleton)Stapleton。分布于風平鎮(zhèn)上東村委會平梁子村民小組(2008033號),芒市鎮(zhèn)下東村委會洼子地村民小組、象滾塘等地,海拔1650 m。
(2)油勒竹 哩拉竹、鳳尾竹、mai-piu (傣語)、綿竹(思茅)Bambusa lapideaMcClure。是當?shù)刈顬槌R姷闹穹N之一,村寨及河岸栽培。稈材壁厚、堅實,多用作梁柱、椽子、腳手架、扁擔、圍籬,極少用于編織。
(3)車筒竹Bambusa sinspinosaMcClure。偶見。形態(tài)與油勒竹近似,但稈下部枝刺為硬刺。稈高徑粗,壁厚堅韌,多用于建筑、護墻圍籬。
(4)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McClure。常見庭院栽培作為觀賞。常作盆栽,經人工截頂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觀賞;在地上種植時正常稈中也能長出少數(shù)畸形稈。
(5)龍頭竹Bambusa vulgarisMcClure。偶見。
(6)大佛肚竹Bambusa vulgariscv. wamin McClure。稈和部分枝條的節(jié)間短縮,中部膨大,形如佛肚。稈形奇特,是著名的庭園觀賞竹種,多作成盆景供室內觀賞。
(7)黃金間碧玉 埋罕(泰語)Bambusa vulgariscv. vittata (A. et C. Riviere)Chia。常見栽培。稈和枝金黃色而具綠色縱條紋,葉綠色而常具黃條紋,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適應性也較強,是優(yōu)良的庭園綠化和觀賞種竹。
(8)大薄竹Bambusa pallidaMunro。村寨附近散見栽培。稈通直,壁薄,節(jié)平,是較好的篾用竹。筍可食用。
(9)緬竹 黑竹、埋曼、埋卡(傣語)、wu-re(景頗)Bambusa burmanicaGamble。村寨附近常見栽培。傣語“埋曼”即黑哩拉竹。多用以建房、圍籬、編織。
(10)孝順竹 觀音竹Bambusa multiplex(Lour.)Raeuschel。偶見栽培。多作庭園綠化和觀賞之用。
(11)滇川方竹 云南方竹、刺竹、小刺竹(各地俗名)Chimonobambusa ningnanicaHsueh et L. Z.Gao;C. yunnanensisHsueh et W.P.Zhang(1988)。分布于風平鎮(zhèn)上東村委會平梁子村民小組(2008021號),中山、五岔路等地,生于海拔1600~2200m的闊葉林下,是當?shù)刈詈玫囊吧秤霉S之一。本種為云南廣布種,四川西南部也有分布。
(12)緬甸方竹Chimonobambusa armata(Gamble)Hsueh et Yi。偶見。
(13)流蘇香竹 香竹(德宏各地)Chimonocalamus fimbriatusHsueh et Yi。分布于勐戛鎮(zhèn)勐旺村委會勐旺村民小組、風平鎮(zhèn)平和村委會喂鹽寨村民小組、芒海、西山、象滾塘等地,海拔1650m。為香竹屬中分布最廣的一種,筍可食用。
(14)山香竹Chimonocalamus montanusHsueh et Yi。偶見。
(15)香糯竹 糯米香竹(西雙版納)、埋毫勐、埋邦(傣語)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Munro。遮放、弄坎、芒棒等鎮(zhèn)有栽培。產區(qū)少數(shù)民族,尤其是傣族常用其幼稈燒制竹筒飯,用它煮出的糯米飯清香可口,故有糯米香竹之稱。此外常作圍籬、造紙、觀賞。
(16)空竹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Gamble。偶見。
(17)小空竹 空竹(龍陵、芒市)Cephalostachyum pallidumMunro。偶見。
(18)金毛空竹 埋當哈(傣),響箭(景頗)Cephalostachyum virgatumKurz。村寨栽培較廣泛。優(yōu)質造紙原料,稈作房椽,篾供編織。
(19)針麻竹 針竹(騰沖),馬厄(瀘水傈僳語)Cephalostachyum scandensHsueh et C.M.Hui。分布于中山鄉(xiāng)黃家寨、勐嘎鄉(xiāng)楊家場、勐嘎鄉(xiāng)勐旺村委會蕨葉坪村民小組。其節(jié)間長且纖維形態(tài)好,可編織和制麻。
(20)龍竹(云南通稱)埋波(傣語)Dendrocalamus giganteus(Wall. nom. nud.)Munro。常見竹種之一,也是滇南地區(qū)栽培最為廣泛的大型材用竹種。建筑、篾用。筍味苦,不宜鮮食,漂洗蒸煮后可作筍絲,色澤淡黃,也是云南筍絲和玉蘭片的主要來源。
(21)黃筍竹 山黃竹、野龍竹Dendrocalamus semiscandensHsueh et D. Z. Li。常見野生于海拔900~1300m的山地、溝谷兩側,稈常呈葡匐狀。筍俗稱“黃筍”,味鮮美。
(22)緬甸龍竹 灰埋桑(德宏傣族語)、白麻竹(騰沖)Dendrocalamus birmanicusA.Camus。德宏各地村寨常見栽培,生于海拔800~1000m低山壩區(qū)。易破篾,宜用于編織和捆扎。
(23)黃竹 埋桑、埋桑hiang(傣語)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Munro。村寨常見。傣語“埋桑hiang”意為分枝多的埋桑。稈形較大,材質堅硬,是民用建筑的好材料,也大量用于制作竹筷和扁擔。其筍漂制后可作筍絲,色味均佳。其造紙性能良好,是重要的優(yōu)質造紙原料。不易破篾編織,多用作圍籬。
(24)流蘇黃竹(變型)D. membranaceusf.fimbriligulatusHsueh et D. Z. Li。
(25)花稈黃竹(變型)D. membranaceusf.striatus Hsueh et D. Z. Li。
(26)美穗龍竹 黑埋桑(芒市、隴川)Dendrocalamus calostachyus(Kurz.)Kurz。標本采自芒市鎮(zhèn)進入象滾潭鄉(xiāng)政府前,公路下邊(標本號2008048號)。
(27)麻竹 甜竹(廣東)Dendrocalamus latiflorusMunro。近年引種栽培。
(28)云南甜竹 勃氏甜龍竹、甜龍竹、埋彎(傣語)Dendrocalamus brandisii(Munro)Kurz。見于芒市及象滾塘等地。優(yōu)質筍用竹,尤宜鮮食。稈做建筑用材。
(29)馬來龍竹(新擬)山竹、黑山竹、馬來甜龍竹Dendrocalamus asper(Sdhult.)Backer ex Heyne。勐戛鎮(zhèn)勐旺村委會勐旺村民小組(山竹2008025號);勐戛鎮(zhèn)勐旺村委會蕨葉坪村民小組(2008026號);芒市鎮(zhèn)下東村委會洼子地村民小組(2008037號)。稈可為造紙原料,也宜庭園栽培,有觀賞價值。筍可供蔬食。
(30)扯麻大竹 山扯麻大竹(芒市)Dendrocalamus aspervar. shanmazhu Hui, var.nov.(ined.)。勐旺,其稈型高大,竹材纖維優(yōu)良,民間主要用其幼稈制麻。
(31)福貢龍竹 馬跨(福貢傈僳語)Dendrocalamus fugongensisHsueh et D.Z.Li。五岔路鄉(xiāng)(2008050號),是良好的筍用竹,也是優(yōu)質的材用竹。
(32)白節(jié)龍竹(新擬)白節(jié)竹(芒市)Dendrocalamus albonudusHui, X.W.Yan et Z.H.Zhang, sp.nov.(ined.)。本種近似長節(jié)龍竹,節(jié)部具白色絨毛環(huán),但節(jié)間較短。
(33)長節(jié)龍竹(新擬)白節(jié)竹(芒市)Dendrocalamus longinutusHui, X.W.Yan et Z.H.Zhang, sp.nov.(ined.)。勐戛鎮(zhèn)勐旺村委會勐旺村民小組(白節(jié)竹2008022號);勐戛鎮(zhèn)勐旺村委會蕨葉坪村民小組(黃山竹2008027號)。
(34)金平龍竹Dendrocalamus peculiarisHsueh et D. Z. Li。2004年引進種植。
(35)白節(jié)龍竹(新擬)白節(jié)竹(芒市)D. albonudusHui, X.W.Yan et Z.H.Zhang,sp.nov.(ined)。勐戛鎮(zhèn)勐旺村委會勐旺村民小組(白節(jié)竹2008022號);勐戛鎮(zhèn)勐旺村委會蕨葉坪村民小組(黃山竹2008027號)。本種與福貢龍竹(Dendrocalamus fugongensis)近似,但稈斜倚狀生長;鞘口略成山字型,中間部分高聳,籜舌發(fā)達,口部流蘇狀,中部高達15-20mm。
(36)芒市大竹(新擬)黑山竹(芒市)Dendrocalamus luxiensisHui, X.W.Yan et Z.H.Zhang, sp.nov.(ined)。芒市鎮(zhèn)下東村委會洼子地村民小組(黑山竹2008036號);另見龍陵縣龍江鄉(xiāng)。本種與馬來龍竹(Dendrocalamus asper)近似,但本種幼稈節(jié)間密被褐色毯狀絨毛;稈徑達20cm,部分稈略呈“之”字形曲折,節(jié)部(稈環(huán))較平不隆起;籜舌不發(fā)達,高約2mm;有時鞘口兩肩不對稱。本種是本次資源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一個新種,也是目前在當?shù)厮姸捫妥畲蟮囊粋€鄉(xiāng)土竹種,其稈徑最大近20cm。
(37)龍井龍竹 埋桑弄(傣語)Dendrocalamus yunnanensisvar. longjingensis Hui, X.W.Yan et Z.H.Zhang, var. nov.(ined)。僅見芒市鎮(zhèn)水庫旁“龍井飯店”路口,生長良好(標本2008077號)?!奥裆E币馑季褪恰按舐裆V瘛?。
(38)巨龍竹 大竹(滄源)、歪腳龍竹(西雙版納)、埋博(傣語)Dendrocalamus sinicusChia et J.L. Sun.近年引種。本種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竹種。
(39)錫金龍竹 大眼竹、野龍竹(河口)Dendrocalamus sikkimensisGamble。文獻記載德宏州有分布。稈高大通直,直徑可達22cm,筍色、味均佳。稈作建筑用材。
(40)薄壁箭竹 灰竹(鎮(zhèn)康、芒市)Fargesia tenuiligneaYi。標本采自風平鎮(zhèn)平和村委會白石頭丫口,海拔2600~2850m,2008031號。筍食用;稈供造紙,或劈篾供編織用。
(41)金絲巨竹 壩子黃竹、埋大?。]川)Gigantocloa vittataHui, sp. nov. (ined)。本種原產隴川縣,大型叢生竹,芒市應有分布待查。
(42)酒竹Oxytenanthera braunii。本種原在德宏州林業(yè)局中心苗圃試驗引種。
(43)箬葉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Hand.Mazz.。偶見。
(44)梨藤竹 賴寨竹(芒市)、實心竹(滄源)、“格嗎”(江城哈尼語)、“喔勐”(滄源佤語)Melocalamus compactiflorusBenth。見于三臺山公路沿線,芒市象滾塘、中山黃家寨,海拔840~1100m的濕熱溝谷內。
(45)慈竹 釣魚慈(昆明)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Keng f.;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McClure。見于芒市鎮(zhèn)下東村委會洼子地村民小組。稈壁薄,節(jié)間長,材質柔韌,為優(yōu)良篾用竹,多用于編制農具、家具、工藝品等;其纖維細長,是優(yōu)良造紙原料,也是庭園綠色、行道樹和固堤的良好竹種。
(46)泡竹 埋包、埋鴨(傣族語)、包波(景頗語)Pseudostachyum polymorphuMunro。見于中山、西山,生于海拔1000~1400m。假鞭色白、質好、韌性極強,常代藤箍刀把、編用具和工藝品,沿海區(qū)在漁業(yè)上用于編制魚篩和魚箔,堅韌,耐水浸漬,伸縮度小,經久耐用,為漁業(yè)生產的優(yōu)良用材;筍可食用。
(47)紫竹 黑金竹Phyllostachys niaraMunro var.nigra。見于公園、庭園和花園栽培,稈色奇特,姿態(tài)優(yōu)美,具極高的觀賞價值;稈壁薄而堅韌,可制作笛子等工藝品。
(48)灰金竹 金竹(云南通稱)Phyllostachys nigravar henonis (Mitf)Staf.ex Rendle。常見栽培,生于海拔1200~1800m。較好的編織和建筑用材。
(49)美竹 籮篾竹(芒市)、小金竹(云南通稱)、mai-zhu(傣語)Phyllostachys decoraMcClure。見于芒市鎮(zhèn)下東村委會洼子地村民小組(籮篾竹)。竹材堅韌,篾性好,可編織。
(50)人面竹 羅漢竹Phyllostachys aureaCarr.ex A.C.Riviere。見栽培。稈形奇特,觀賞價值高,竹稈干燥后堅硬,可加工成手杖、傘柄、旱煙管等。
(51)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Mazel.見于勐戛鎮(zhèn)香菜塘,芒市鎮(zhèn)樺桃林。2008年引種。
(52)油苦竹 苦竹、斑苦竹Pleioblastus oleosusWen。見栽培。
(53)總序竹 新小竹、西藏新小竹、掛金竹(騰沖)、馬谷詠(傈僳語)Racemobambos prainii(Gamble)Keng f.et Wen.;Neomicrocalamus prainii(Gamble)Keng f.。見于中山鄉(xiāng)黃家寨。產高黎貢山,生于海拔1500~2000m的常綠闊葉林內。
(54)沙羅竹 沙羅單竹、思勞竹、大薄竹、大泡竹、“埋嘿”(傣語)Schizostachyum funghomiiMcClure。偶見,稈材纖維甚長,材質細致,韌性好,為上等編織用竹,更是優(yōu)良的造紙原料,同時用其制作水煙筒。筍質極嫩,無苦澀,味道佳,最宜鮮食。
(55)泰竹 條竹(勐海)、mai-huo(傣語)Thyrsotachys siamensis(Kurz.)Gamble。常見于房前屋后或村寨附近。稈粗細均勻,壁厚而節(jié)間較短,強度大,多為工具柄、柵欄、椽子及編織用材;稈叢密,分枝高,枝細,葉小,為優(yōu)良觀賞竹種。
(56)光亮玉山竹 實竹(芒市、鳳慶)、實心竹(臨滄)、滑竹(景谷)、“若”(拉祜語)Yushania levigataYi(1986)。標本采自風平鎮(zhèn)上東村委會平梁子村民小組;平和村委會白石頭丫口;2008028號。
(57)滇西南玉山竹 粉竹 油竹(芒市)Yushania falcatiauritaHsueh et Yi。標本采自風平鎮(zhèn)平和村委會喂鹽寨村民小組,海拔2000m,2008029號。本種與象尾竹近似,區(qū)別特征:葉片較寬大,葉耳具放射狀毛,稈及籜鞘背面密被黃棕色小刺毛,多分枝常具1主枝,分枝斜展。
(58)象尾竹Yushania microfelaHui,X.W.Yan et Z.H.Zhang, sp. nov.(ined.)。見于風平鎮(zhèn)平和村委會喂鹽寨村民小組,生于沼澤地溝邊(2008030),海拔2000m。本種與2008029號近似,但葉小型,葉耳具平滑毛,稈及籜鞘背面光滑無毛,多分枝無主枝,分枝上舉。
(59)盈江玉山竹Yushania glandulosaHsueh et Yi。見于中山黃家寨,海拔1070m。
(60)撐綠雜交竹。見于風平鎮(zhèn)上東村興隆寨小組,遮放鎮(zhèn)戶拉村。近年引種栽培。
根據典型抽樣調查和估測,芒市現(xiàn)有竹林約1萬hm2(其中,2006年前0.87萬hm2,2007~2008年造林約0.13萬hm2)。包括成片竹林、四旁竹林(大型材用竹林和優(yōu)質筍用竹林)、竹木混交竹林(天然竹林)。由于芒市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境內地形復雜,氣候類型多樣,使得天然竹林類型發(fā)育齊全,是全省竹類種質資源較多,天然竹林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qū)之一。竹林類型主要包括熱性竹林、暖性竹林和溫涼性竹林。主要利用型竹林類型有:
為大型叢生竹類,其稈高可達15~25m,直徑可達10~15cm。這類竹種稈形高大、材質優(yōu)良、竹筍適于加工筍產品,是低海拔熱區(qū)重點發(fā)展的竹種。代表性的有龍竹(D.giganteus)、黃竹(D.membranaceus)、緬竹(Bambusa burmanica)和鳳尾竹(Bambusa lapidea)等。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村寨周圍,構成了當?shù)刂匾奶厣鷳B(tài)景觀。
芒市分布的竹類中,有多種品質一流的優(yōu)質筍用竹類。代表性的有黃筍竹(Dendrocalamus semiscandens)、云南甜竹(D.brandisii)、緬甸方竹(Chimonobambusa armata)和流蘇香竹(Chimonocalamus fimbriatus)等。其中云南甜竹為熱性大型叢生竹類,筍質優(yōu)良,鮮食脆嫩可口且略具甜味,鮮筍個頭大產量高,均為村寨周圍栽培竹林。方竹(箣竹)是當?shù)貍鹘y(tǒng)的筍用竹,香竹之稈節(jié)間內含有淡黃色芳香油脂,開發(fā)價值較高。
主要有村寨周圍栽培的部分散生金竹林(灰金竹Phyllostachys nigravar. henonois),其材質優(yōu)良,竹林景觀獨特,價值較高。
世界竹亞科植物約70~80屬1000多種,中國約40屬400多種,云南有28屬至少220種,而芒市有18屬55種之多(不計近年新引進的栽培種)。屬數(shù)占中國的48.6%,占云南省的62.1%,種數(shù)占中國的11.0%,占云南省的25.0%。云南竹種之豐富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可與之相比(見表1)。
芒市分布竹類植物約18屬55種(近年新引進栽培種不列入),區(qū)系以印度-緬北成分為主,同時也不乏緬泰、馬來西亞典型的東南亞熱帶成分。最具代表性的是空竹屬竹種,達5種之多。牡竹屬占有重要地位,最常見的是龍竹,在村寨周圍、道路兩側、盆地邊緣隨處可見,并形成滇西特色的竹鄉(xiāng)景觀。馬來龍竹主產南美洲等,在國內僅見于本區(qū)。
表1 云南竹亞科植物與世界比較
具有本區(qū)特色的竹種還有印、緬、泰典型熱帶區(qū)系成分——泰竹,在國內主產本區(qū),因稈莖密叢勁直、枝葉秀雅,為著名觀賞竹。竹屬的竹、緬竹和馬蹄竹是本區(qū)村寨附近、河谷兩側常見的筍材用竹。在本區(qū)還廣泛分布天然暖性中小型叢生竹種,如見于海拔1000m以上山地與季風常綠闊葉林和山地雨林混生的流蘇香竹,以及作為季風常綠闊葉林下最常見的竹林層片的方竹屬竹種。在本區(qū)盆地周圍的低山中下部和村寨附近還有人工栽培的金竹、美竹和苦竹。由于該區(qū)水熱條件優(yōu)越,使得這些源于東亞區(qū)系的竹種在本區(qū)生長狀況極為優(yōu)良。
竹亞科是植物界中一個特殊的類群。其地下莖具有單軸型、合軸型和復軸型之分,葉有營養(yǎng)葉和變態(tài)葉之別,而稈型上則有喬木狀、灌木狀和藤本狀的不同,花序可分真花序(有限花序)和假花序(無限花序)等。據此將竹類形態(tài)和生態(tài)習性分為13大類。所有這些類型的竹類在當?shù)鼐蟹植?,而且有許多種類可為世界之最,如牡竹屬中的龍竹,稈高可達20m以上,直徑可達20cm;針麻竹節(jié)間長達120cm,是竹亞科中節(jié)間最長者,其鮮艷的紫紅色頭狀花序為世界竹亞科所罕見。大型叢生竹類和攀援狀竹類在該區(qū)最為集中和豐富。
云南是以山原為主體的省份,境內山高谷深,生境氣候多變,地形地貌復雜,同時具有多種流域的水系,給竹類植物的匯集、發(fā)育、繁衍和遷移、擴散、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芒市竹類既有長江流域的成分(特別是剛竹屬),又有珠江流域的成分(如竹屬、思勞竹屬等),更富東南亞特色(牡竹屬、梨藤竹屬、空竹屬、泰竹屬、泡竹屬等)。綜合分析18個竹屬的地理分布并結合植物區(qū)系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可將其分為10個分布區(qū)類型(或亞型)。
一般認為,竹類植物原始類型通常是合軸叢生,染色體數(shù)多為2n=24,典型維管束為雙斷腰型或斷腰型。葉片、籜片、苞片甚寬,小穗直接著生在營養(yǎng)體上,延續(xù)性多次發(fā)生(假花序或稱無限花序),雄蕊6枚以上。稈型較大,筍期6~7月開始。這些類型一般要求熱量高、濕度大、雨量充沛,因此適應能力不強,分布區(qū)狹窄。在18個屬竹類中,一半以上是起源較為古老的原始屬,而且有多屬以云南為分布中心。這種種類和古老類群的高度集中是世界上任何地區(qū)都無法比擬的。
根據科學研究和各地生產實踐證明,在竹產業(yè)發(fā)展中,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優(yōu)質人工竹林資源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礎,而培植資源的關鍵則是選擇適宜的竹種。
芒市竹藤種質資源十分豐富,重點發(fā)展竹種選擇的基本原則是:(1)適應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氣候和立地條件;(2)筍材兩用、經濟價值較高;(3)適應集約經營要求、筍材產量較高;(4)具有大批量種苗,適應規(guī)?;茝V和造林;(5)適應加工工藝需要、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根據這些原則,芒市發(fā)展竹產業(yè),要以發(fā)展當?shù)貎?yōu)良鄉(xiāng)土竹種和引進優(yōu)良品種相結合,筍用、材用、觀賞竹種相結合。
第一期工程建議重點發(fā)展的優(yōu)良竹種是:以龍竹和芒市大竹為代表的特大型材用竹種;以云南甜竹和龍江甜竹為代表的優(yōu)質筍用竹種;造紙竹林:以云南龍竹和金毛空竹為代表的大型叢生竹種做為造紙用竹種;以泰竹和黃金間碧玉為代表的特色觀賞竹種。
2008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立百萬畝竹林基地、打造百億生態(tài)竹產業(yè)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州委、州政府發(fā)布了《關于加快竹產業(yè)發(fā)展的決定》。作為云南省委督辦工程,優(yōu)質竹林基地建設開始強勢推進和高位推進。做好發(fā)展規(guī)劃和實施計劃,科學指導竹產業(yè)健康發(fā)展十分重要。
在加快人工優(yōu)質資源培育的同時,擇優(yōu)培育壯大實實在在的龍頭企業(yè),加強竹類資源的產業(yè)化開發(fā),加快對現(xiàn)有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促進竹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長期以來,營造單一樹種組成的純林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比如病蟲害的頻發(fā)或蔓延,護林防火難度的增加等。為逐步引導和最終改變這一有違科學和自然規(guī)律的生產模式,建議與相關竹藤研究單位合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積極推廣通過多物種復合實現(xiàn)生物多樣性控制的生態(tài)經營模式,提高林地生態(tài)防護效能和經濟產出的可持續(xù)性。
規(guī)劃在三臺山建成“世界竹博園”,以“竹子生態(tài)和文化多樣性”為主題,突出大型叢生竹生態(tài)景觀和民族文化特色,以生態(tài)文化為依托,以先進科技為保障,集資源培植、生態(tài)保護、種質保存、豐產示范、科普宣傳、文化展示、休閑旅游度假為一體,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珍稀竹藤種質資源保育基地、國際性的竹藤試驗研究基地、竹文化旅游景區(qū)和竹產品商貿中心,將竹博園打造成特色鮮明、造景新穎、寓教于樂的生態(tài)文化旅游新亮點和特色品牌。
芒市具有獨特的亞熱帶竹林景觀、種質資源多樣性和民族竹文化多樣性,各民族生產、生活、歷史、民俗等均與竹子有著密切聯(lián)系,孕育著豐富的民族竹文化資源。促進民族竹文化產業(yè)化,是竹產業(yè)綜合開發(fā)的重要領域。
建設重點有:(1)建立生態(tài)竹林景觀:規(guī)劃設計建成三大亮點(一條防護林帶、一條竹林大街、三條翠竹長廊),全面提升“生態(tài)竹鄉(xiāng)”品牌形象,建成生態(tài)竹林景觀體系;(2)建立民族文化景觀:切實加強搶救、恢復、保護和發(fā)展珍貴民族文化遺產,示范推廣新型竹樓民居,有效開發(fā)竹筒飯、竹樂器和民族特色系列竹工藝品,建立民族文化景觀體系。
特色產品有:(1)新型竹建筑(竹樓民居):竹樓是德宏傣族、景頗族、德昂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民居,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應充分利用當?shù)刎S富的大型叢生竹資源,設計出不同造型、不同風格、不同層次的新型竹樓民居,并進行工廠化生產和推廣。(2)民族特色竹工藝品:深入發(fā)掘民族文化,緊密結合旅游產業(yè)發(fā)展,開發(fā)民族特色和大型整竹工藝品。
[1]薛紀如,楊宇明,輝朝茂,等.云南竹類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
[2]輝朝茂,杜凡,楊宇明.竹類培育與利用[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7:26-34.
[3]輝朝茂,楊宇明.材用竹資源工業(yè)化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7-23.
[4]輝朝茂,楊宇明.中國竹子培育和利用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2:17-26.
[5]輝朝茂.楊宇明.杜凡.珍稀竹種巨龍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6]輝朝茂,楊宇明.云南竹亞科植物區(qū)系及其研究進展[J].竹子研究匯刊,1999 (2):19-28.
[7]輝朝茂,楊宇明.關于云南竹類植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研究[J].林業(yè)科學,2003,39(1):145-152.
[8]輝朝茂.云南竹類多樣性保護及竹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9]楊宇明.輝朝茂.優(yōu)質筍用竹產業(yè)化開發(fā)[M].北 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8.
[10]云南省竹藤研究中心.云南竹網/巨龍竹網(www.yunnanbamb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