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健敏 韓宇斌 陳建林 陳錦鋒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結腸性黏膜炎癥,臨床以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為主要表現(xiàn)。潰瘍性結腸炎病因不明,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huán)境、免疫以及遺傳等因素。腸黏膜免疫功能的異??捎脕斫忉対冃越Y腸炎的臨床和病理表現(xiàn)。目前較受重視的免疫因子涉及自身抗體、淋巴細胞、粒細胞和巨噬細胞、補體、粘附分子、細胞因子等諸多方面。特別是炎癥細胞因子與抗炎細胞因子之間的平衡失調被視為潰瘍性結腸炎的一個重要的發(fā)病機制[1,2]。本文進一步闡明經中西醫(yī)治療后潰瘍性結腸炎炎癥細胞因子IL-6水平及內鏡組織學的變化。
1.1 一般資料 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門診及住院潰瘍性結腸炎60例。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太原全國慢性非感染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3]制定。納入病例標準及排除病例標準均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颊唠S機分為兩組:對照組(SASP),治療組(丹參+SASP)。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18~65歲,平均39.58歲;病程2個月至20年;輕度者13例,中度者14例,重度者3例。治療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18~67歲,平均42.58歲;病程半個月至27年;輕度者13例,中度者13例,重度者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職業(yè)、病程、病情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SASP(上海三維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 g,po,qid。
1.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丹參粉15 g,po,Bid。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給予易消化、少纖維和富含維生素飲食,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及乳制品,保持心情舒暢,注意臥床休息,及時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療程均為8周。
1.3 試劑、儀器及方法
1.3.1 白細胞介素-6放射免疫試劑盒(IL-6 IliA Krr):天津九鼎醫(yī)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
1.3.2 自動放免儀:中國科大中佳公司生產的GC-911型
1.3.3 BFx5-320型自動平衡離心機。
1.3.4 722,分光光度計。
1.3.5 方法 空腹取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置-20℃,保存待檢,采用雙抗體放射免疫法。
1.4 療效判定標準 腸鏡及組織學分級:腸鏡所見分為:0級:正常或愈合、靜止期表現(xiàn),可伴假息肉形成;Ⅰ級:黏膜輕度充血、水腫,可有接觸出血或膿性粘液附著;Ⅱ級:在Ⅰ級基礎上伴有顆粒狀糜爛、接觸出血或自發(fā)出血;Ⅲ級:黏膜廣泛糜爛,淺潰瘍或嚴重潰瘍伴出血。組織學所見分為:0級:黏膜層少量單核細胞浸潤;Ⅰ級:黏膜及固有層少量單核細胞、多核細胞浸潤,間質充血、水腫、杯狀細胞減少;Ⅱ級:黏膜層及固有層中等量多核細胞浸潤,間質充血、水腫、杯狀細胞減少,腺體破壞,陷窩膿腫形成;Ⅲ級:上述變化伴糜爛、潰瘍形成。療效評價:治療后進步2級或降至0級為顯效,進步1級為有效,無進步或惡化為無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結果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隨機變量相互關系及其密切程度用線性相關分析
2.1 內鏡及組織學療效(見表1~2)對照組與治療組鏡下炎癥程度改善總有效率分別為73.3%和90%;組織學炎癥改善總有效率分別為73.3%和90%。治療組在內鏡、組織學改善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內鏡下比較
表2 兩組組織學比較
2.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IL-6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8周治療后,治療組IL-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IL-6水平前后變化
表3 兩組IL-6水平前后變化
?
2.3 UC患者IL-6下降水平與內鏡及組織學療效相關性:內鏡及組織學療效與IL-6下降呈正相關(r:0.8476,P<0.05)
UC是臨床常見疾病,尤其在歐美發(fā)病率為3~15/10萬,患病率在50~80/10萬。在我國近十年來發(fā)病率逐年攀升,尚缺乏確切的流行病學資料。UC是一種多因性或原因不明為特征。近年來,有關氧自由基損傷、微循環(huán)障礙及細胞因子等與UC的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4]。而在細胞因子中,認為IL-6是一種廣泛的促炎性細胞因子,一系列研究發(fā)現(xiàn)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IL-6濃度明顯升高,且與病變范圍和病變嚴重程度成正相關[5],可通過IL-6的水平來監(jiān)測疾病活動和治療效果。同時UC患者存在高凝狀態(tài)和明顯的微循環(huán)障礙,有黏膜下血栓形成,即使病變未累及腸段也有毛細血管微血栓形成、存在[6]。UC活動期血液成分有顯著改變,血液促凝血酶激酶,凝血因子Ⅷ,纖維蛋白原增多,血小板聚集活化功能增強及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血液瘀阻,微循環(huán)障礙導致腸黏膜缺血缺氧[7],加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炎癥反應。血小板處于明顯活化狀態(tài),并通過釋放炎癥介質參與病理變化過程。病情越重,血小板活化越明顯,血管內皮損傷越嚴重[8],從而引起和加重腸壁炎癥反應,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又反過來加重腸壁炎癥反應,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中藥丹參為自由基強力清除劑,能抑制中性粒細胞在炎癥反應中產生的氧自由基,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明顯抑制白細胞趨化性及隨機運動,穩(wěn)定細胞膜,減少溶酶體破裂,從而對腸黏膜具有保護作用。同時,丹參還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糾正高凝狀態(tài)及血栓前狀態(tài)作用,可使局部血液供應增多,增加營養(yǎng),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丹參還有免疫調節(jié)功能,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8]。本研究也證明加用丹參的治療組能使IL-6水平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內鏡及組織學療效也較對照組好,且IL-6下降水平與內鏡及組織學療效呈正相關。因此,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丹參能從不同環(huán)節(jié)阻斷炎癥反應,很好地改善UC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炎癥吸收,加快潰瘍愈合。或許中藥丹參能補充在國內應用細胞因子及其拮抗劑類藥物以緩解腸道炎癥病變的空白,當然還需要更大樣本的研究。
[1] Kornbluth A,Sachar DB.Ulcerative colitis practice guidelinesin adults.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Am J Gastroenterol,1997,92:204,211.
[2] Eaden J,Abrams K,Ekbom A,Jackson E,Mayberry J.Colorectal cancer prevent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a case-control study.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0,14:1451-531.
[3] 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并疾病學術研討會.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中華消化雜志,1993,13(6):354.
[4] 李士玉,張建娜,徐昌青,等.丹參和黃芪注射液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臨床應用.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0,9(2):128-130.
[5] Holub lVlC,lVlako E,Debay T,et al.Inclosed interleuldn-6 is re.1-ated to disease.JClin Gastxoenterol,1995,20:123-124.
[6] 周欣,程計林.炎癥性腸病血栓栓塞及其血栓前狀態(tài)的研究進展.國外醫(yī)學消化疾病分冊,2000,20(4):209.
[7] 施昕,魏龍富,俞翁非,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中華消化雜志,2002,22(4):202.
[8] 張連峰,劉繼洲.丹參對潰瘍性結腸炎病人血小板功能的影響.中華消化雜志,2002,22(6):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