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民/編繪
1 1988年3月,當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衛(wèi)生標準的水,順著管道流入廣東省清遠市石角鎮(zhèn)時,人們都發(fā)自內心地感謝“梁氏大口井”的發(fā)明者梁克誠。
2“梁氏大口井”的發(fā)明,要從1965年說起。當時,梁克誠到廣西欽州縣出差。他看到當?shù)厝藦臍J江里打渾水飲用。他還了解到,這里的農民由于常年飲用渾水,許多人都染上了傳染病,有的公社甚至找不到符合征兵條件的青年。
3 從欽州回來后,如何盡快使那里的人喝上潔凈的水,成了梁克誠晝夜思考的問題。他想到河床大口圓井可建于河床的沙灘上,直徑兩米至數(shù)米不等,井壁為鋼筋混凝土,再通過沙層對水起沉淀、過濾作用,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
4 然而,河床大口井的水質很不穩(wěn)定??菟谏泻茫樗谒褪菧喌?,而且這種井只能建在有5米左右深沙層的河床上,多則三五年,少則一年,井水便會枯竭。
5 梁克誠在研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將河床大口井改造為凈化構筑物的方案。有人說他“異想天開”,方案被駁回。
6 不能立課題,他所需科研經費也只能自行解決。梁克誠童年練就的過硬的水上功夫這時派上了用場。他常常泡在水中試圖摸清為什么大口井在枯水期井水是清澈的,而在洪水期井水水質便惡化的原因。
7 經過無數(shù)次探索,梁克誠終于揭開謎底。在枯水期,河水通過砂層時,部分雜質已受到阻截,滲及井壁,又被井壁周圍猶如苔蘚一樣的濾膜——生物膜吸附,使雜質與水分離。
8 洪水期之所以井水變渾,是因為當河水流速增大到一定數(shù)值時,會對大口井周圍的砂層產生強烈的沖刷作用,使砂層連同生物膜一起被沖走。
9 梁克誠在家中進行一次次的模擬實驗,終于找到了一種防沖刷的科學方法:在大口井外周2米的范圍內,設置一個鋼筋混凝土制成的防沖刷設施。梁克誠把它命名為凈化防沖環(huán)。
10 靈山大口井就是梁克誠在1978年4月使用凈化防沖環(huán)建造的第一口井,日供水量為1.4萬噸,投資僅為同供水量自來水廠的30%,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
11 這是防沖環(huán)產生的奇妙作用。接著,梁克誠又設計并在合浦、南寧等地建了11口第二代大口井,總計為國家節(jié)省投資達1000萬元。
12 1981年6月,廣西土木建筑學會在靈山水廠召開現(xiàn)場會,專家們親眼目睹了這口日供水量萬余噸的河床凈化過濾大口井,對它的清澈水質、豐富水量,無不嘆為觀止。
13 令科學家最感興趣的是,這種嶄新的凈化井簡化了供水工藝流程。傳統(tǒng)的水廠從取水到用戶要經過11道工序,而第二代大口井只需4道工序。這是對傳統(tǒng)供水理論的一次革命。
14 梁克誠不滿足已取得的成果,他把原來的單層井壁變成雙層,在其間加入起凈化作用的燃料。梁氏第四代大口井就是這種新設計的結晶。繼而,他又開始第五代大口井的模擬實驗。他在沙網里裝進砂粒,代替透水砂層,這樣就可以按需要增減砂粒的厚度。
15 正當他要把實驗結果拿到現(xiàn)場去進行實驗時,有人找上門來,懇請梁克誠幫他們廠建一座河床凈化過濾大口井。該廠地處珠江之濱,由于日漸嚴重的污染,昔日清澈的珠江已變成渾濁的“排污渠”。
16 梁克誠來到該廠,水源的情況比他料想的還要壞。在這樣的水源之中取出飲用水,無異于在“化學試管”中“煉水”,其難度可想而知。
17 不能讓工人喝這樣的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促使梁克誠在簽訂合同后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內,便為該廠建成三座大口井。濃綠而混濁的江水經大口井抽上來后竟奇跡般地變成了透明而潔凈的水。
18 二十多年來,梁克誠在全國各地水質污染地區(qū)共建造了六代四十多個凈化大口井,而且經不斷改進,在江、河、湖、水庫、池塘皆可建造。喝上甘泉的人們,不要忘了梁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