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立峰
肛裂系發(fā)生在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處的裂開性潰瘍[1],表現(xiàn)為疼痛、便秘、出血伴有肛乳頭肥大及前哨痔,發(fā)病率僅次于痔,且以中青年人多見。我們自2007年—2009年采用側位內(nèi)括約肌切斷術結合中藥熏洗治療90例慢性肛裂,并與同期單純手術治療的90例患者作隨機對照,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80例,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2]。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90例,男40例,女50例;年齡18~57歲,平均(38.5±6.4)歲。病程0.5~32年,平均(5.3±1.2)年。合并哨兵痔、肛乳頭肥大30例,肛裂瘺9例,肛門狹窄20例。對照組90例,男42例,女48例;年齡19~56歲,平均(39.7±5.5)歲。病程0.6~31年,平均(4.8±1.3)年。合并哨兵痔、肛乳頭肥大32例,肛裂瘺8例,肛門狹窄19例。兩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骶管麻醉,俯臥位,距肛緣1.5cm處作一放射狀切口,長約1cm。若肛裂在6點,側切在5點或7點;肛裂在12點,側切在1點或11點。左手食指伸入肛內(nèi),觸到括約肌間溝部位,右手持蚊式鉗自切口進入,沿皮下進至括約肌間溝肛管皮下,在左手食指引導下,鈍性輕柔分離內(nèi)括約肌下緣的內(nèi)側壁和外側壁,用鉗尖將內(nèi)括約肌下緣挑出切口外,從中電凝切斷。如捫及括約肌間溝有一明顯凹陷,則表明內(nèi)括約肌切斷已充分,應避免完全切斷。緩慢擴肛,以容納3~4指為宜,若無法容納3指,可采用兩側括約肌切開,切開時避免一次性切斷過長。同時切除肛裂病理產(chǎn)物,合并有潛行瘺管,則在探針引導下切開;合并有病變肛竇、肥大肛乳頭,一并切除;哨兵痔予“v”形切除。切除裂口的瘢痕組織,使整個切口平整,無纖維化組織捫及,適當延長切口,其長度約2cm。術后6 h普通飲食,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中藥肛裂外洗方組成:生大黃、黃柏、金銀花、延胡索各15 g,地榆、白及各20g,乳香15 g,冰片5 g,除冰片外,加冷水2000mL,武火煮沸后再文火煎20min,去藥渣,入冰片溶解。術后第2 d開始,先以藥水蒸汽熏洗肛門,待藥液不燙后再坐入,早晚各1次/d,每次熏洗30min。大便干結者口服聚乙二醇散。
對照組:術中在肛裂潰瘍正中作縱切口,分離出內(nèi)括約肌下緣予以切斷,其余步驟與治療組相同。術后不使用中藥熏洗,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及軟化大便藥物。
1.3 療效標準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治愈:癥狀消失,裂口愈合。好轉:癥狀改善,裂口或創(chuàng)面縮小。未愈:癥狀無改善,裂口無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療效比較采用Ridit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切口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切口感染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表2。
慢性肛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肛管損傷后肛門內(nèi)括約肌痙攣,致使局部血運障礙,影響裂口愈合,其本質是缺血性潰瘍[3]。因此,手術治療的關鍵,是切斷部分內(nèi)括約肌,降低內(nèi)括約肌產(chǎn)生的壓力,使痙攣的括約肌松弛,恢復肛管黏膜血液的正常灌注,改善局部血運,同時切除裂口的瘢痕組織,使之形成新鮮的創(chuàng)面,以利于愈合。
表1 兩組慢性肛裂患者治療結果比較(n)
表2 兩組慢性肛裂患者手術后切口愈合時間與切口感染比較()
表2 兩組慢性肛裂患者手術后切口愈合時間與切口感染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P<0.05
?
本方法采用肛旁側位切口,不僅避免了后正中位供血不良、愈合遲緩的弊端,而且由于避開了后正中位這個薄弱區(qū),內(nèi)括約肌切斷后肛門不會變形,肛門順應性不受影響。直視下切斷內(nèi)括約肌,引流通暢,緩解痙攣性疼痛效果明顯,操作安全,療效可靠。
中醫(yī)多將肛裂列在痔門,稱為“鉤腸痔”、“裂痔”等。中藥熏洗,即中藥之“滌法”,以中藥煎湯熏洗會陰部,通過熱和藥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氣血流暢,且能減少感染的機會,達到腫痛消減,加快愈合的目的。本方采用生大黃、黃柏、金銀花以清熱解毒;延胡索、乳香活血行氣止痛;地榆、白及以生肌止血、冰片清熱止痛。全方共奏清熱解毒,行氣活血,生肌止痛之功。此方熏洗坐浴,使藥物直達病所,促進藥液吸收,加速藥效發(fā)揮,可使痙攣的肛門內(nèi)括約肌松弛,還可改善肛門局部缺血狀態(tài),從而促進慢性肛裂愈合。
[1]胡伯虎.大腸肛門病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6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54.
[3]張東銘.肛裂的現(xiàn)代概念[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1,2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