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剛,張亞明(江蘇泰州市人民醫(yī)院,泰州市 225300)
藥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后,既能發(fā)揮治療作用,也可影響機體的正常代謝。由于藥物對泌尿系統(tǒng)(主要為腎臟和膀胱)造成損害而出現(xiàn)的血尿稱為藥物性血尿。近年來,關于藥物性血尿的報道日漸增多[1]。為了進一步探討兒童藥物性血尿發(fā)生的原因和機制,提出預防措施,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本文通過文獻檢索,對1056例藥物性血尿進行分析探討。
分別以“藥物性血尿”、“藥源性血尿”為檢索詞,檢索項為“題名”,通過初級檢索,檢索“中國醫(yī)院數(shù)字圖書館”中的“CHKD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查閱2005-2010年國內公開發(fā)表的醫(yī)藥期刊報道的有關藥物性血尿的個案資料原始文獻,不包括相關的文獻綜述。共收集到16歲及以下兒童藥物性血尿報道45篇,計1056例。對全部藥物性血尿病例按性別、年齡及與用藥劑量的關系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056例患兒中,年齡最小者4個月,最大者16歲,男、女之比為1∶0.59。發(fā)生藥物性血尿患兒的性別與年齡分布見表1。
45篇文獻中,注明原發(fā)疾病的有41篇,計937例;未注明原發(fā)疾病的4篇,計119例。原發(fā)疾病情況見表2。
依據(jù)《新編藥物學》第15版的藥品分類方法,將誘發(fā)血尿所涉及的藥物類別、品種數(shù)、例數(shù)及藥品名稱進行統(tǒng)計[2]。結果顯示,引起血尿的藥品以抗微生物藥、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和抗感冒藥為主,這與我國目前兒科臨床用藥的構成有較高的一致性。感染、發(fā)熱為兒科常見病癥,故導致臨床抗微生物藥和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的濫用。引起血尿最多的藥品是頭孢拉定(451例),其次為氯芬黃敏片(210例)。引起藥物性血尿的藥品種類及例數(shù)見表3。
表1 發(fā)生藥物性血尿患兒的性別與年齡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age of drug-induced hematuria in children
表2 原發(fā)疾病情況Tab 2 Information of primary disease
表3 引起藥物性血尿的藥品種類及例數(shù)Tab 3 Drug types and case number of drug-induced hematuria
1056例患兒中,靜脈給藥引起血尿618例(58.52%),口服給藥引起血尿382例(36.17%),肌肉注射引起血尿23例(2.18%),未注明給藥途徑33例(3.13%)。
1056例患兒中,按治療劑量用藥706例(66.86%),超劑量用藥221例(20.93%),劑量不詳123例(11.65%),誤服6例(0.57%),其中家長自行給患兒服藥69例(6.53%)。
本組患兒除基礎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外,均表現(xiàn)有無痛性血尿,血尿次數(shù)均超過2次,有無尿、少尿、尿頻、尿急、尿痛、浮腫、高血壓、發(fā)熱等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血小板,出、凝血時間均正常。834例做血生化檢查,血尿素氮、肌酐、鉀、鈉、氯均在正常范圍內;688例做泌尿系統(tǒng)B超檢查無異常;206例攝腹部X線平片均正常。所有病例既往無腎臟疾患及出血性疾病病史。藥物性血尿的臨床特點見表4。
診斷藥物性血尿后立即停用有關藥物,囑多飲水,臥床休息,治療原發(fā)疾病。同時給予足量靜脈補液,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加用維生素K1、止血敏或腎上腺色腙(安絡血)止血,給予適量碳酸氫鈉堿化尿液。治療后肉眼血尿消失(均在48 h以內);鏡下血尿消失時間(7 d以內)。1056例患兒全部治愈。
表4 藥物性血尿的臨床特點Tab 4 Clinical features of drug-induced hematuria
本文資料表明,引起小兒血尿的藥物分布較廣泛,本研究數(shù)據(jù)中共涉及5類藥物41個品種,大多數(shù)是通過靜脈注射給藥,口服或肌肉注射給藥也可引發(fā)。其中抗微生物藥引發(fā)血尿763例(72.25%),在本研究中占第1位。抗微生物藥中以頭孢拉定(451例)最多見,該藥在體內基本不被代謝,90%以上都是以原型藥由尿排泄,靜脈給藥時,腎臟更易積聚高濃度的頭孢拉定從而損傷腎毛細血管導致血尿。另外,頭孢拉定進入體內后主要集中分布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和腎間質組織,大劑量應用時尿液濃度過高,可引起近曲小管壞死和急性腎功能衰竭[3]。第3代頭孢菌素腎毒性較小,但亦有引起血尿的報道,本研究中7例,應引起重視。其次為氨基糖苷類藥(114例),此類藥物主要不良反應為腎毒性和耳毒性。研究證實,氨基糖苷類多次給藥后可在腎皮質內積蓄,而腎皮質內藥物濃度與腎毒性作用大小密切相關,濃度越高者其腎毒性越大[4]。再其次為磺胺類藥(107例),該類藥吸收后,多在肝臟中轉化為滅活的乙?;?,溶解度低,易在酸性尿中析出結晶,引起血尿等[5]。氯芬黃敏片(210例)為本研究中引起血尿居第2位的藥物。氯芬黃敏片又稱感冒通,其由雙氯芬酸、氯苯那敏和人工牛黃組成,其中雙氯芬酸為一種新型的強效消炎鎮(zhèn)痛藥,可引起腎血管收縮,導致腎髓質缺血,腎乳頭壞死,出現(xiàn)血尿[6]。解熱鎮(zhèn)痛藥是本研究中占第3位的藥物,此類藥可抑制環(huán)氧化酶,從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引起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產(chǎn)生直接的腎小管毒性作用,也可引起細胞免疫異常[7]。目前中成藥的不良反應報道逐漸增多,特別是中藥注射液。本組資料顯示,中藥制劑引起的血尿發(fā)生率占1.23%。中藥制劑由于成分復雜,同時中藥制劑質量受到藥材質量及制劑工藝的影響,這種復雜性很容易導致B型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因此,應重視中藥的不良反應[8]。
分析藥物性血尿的原因,主要是用藥不當所致:(1)抗生素的應用不合理,擴大用藥指征。本研究中患兒原發(fā)病為上呼吸道感染465例,占49.63%。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中以病毒多見,占90%以上,單純病毒感染無需應用抗生素[9]。(2)濫用藥物。本研究中196例(20.92%)為腹瀉,其中多為秋季腹瀉,其次為消化不良,糞常規(guī)無膿細胞,經(jīng)治醫(yī)師給予抗生素治療。須知秋冬季腹瀉多為輪狀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無抗病毒作用。(3)用量過大。本研究中病例用藥量過大引起血尿221例(20.93%)。用藥量過大時,大量藥物短時間由腎排出,會導致腎臟損害。(4)年齡因素。本研究中均為16歲以下兒童,3歲以下占 23.96%,4~7歲占 33.33%,8~16歲占11.74%,顯示年齡愈小,腎臟愈易受藥物損害,與兒童腎臟解剖生理特點一致。(5)家長自行給患兒服藥的占6.53%?;前奉惪梢鹧颍忻巴ㄖ械碾p氯芬酸可致腎損害,小兒應慎用,不少家長對這2類藥的不良反應認識不深,小兒感冒、咳嗽便盲目給孩子服用。
預防藥物性血尿的關鍵是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防止濫用。臨床醫(yī)師對藥物的腎毒性作用要有足夠的認識,應嚴格掌握用藥指征。盡量少用或不用腎毒性藥物,尤其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嚴格把握兒童用藥劑量和使用方法,用藥時注意給藥濃度、速度、分次給藥等,注意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3]。堿化尿液,可促進藥物解離,在應用磺胺類、水楊酸類藥物時,可同時服用等量碳酸氫鈉,使尿液堿化,增加藥物溶解度或多飲水以增加尿量,降低尿中藥物濃度,避免損害腎功能[10]。在患兒因發(fā)熱、嘔吐、腹瀉等易致血液濃縮、血容量減少的情況下,注意輸液濃度和速度,并注意及時糾正脫水[11]。對必須用藥或聯(lián)合用藥時要密切觀察藥物反應,定期作尿常規(guī)及腎功能檢查,有條件者可監(jiān)測血藥濃度。切勿認為中藥無毒、無不良反應,而應避免超劑量服用中藥,掌握中藥的配伍原則。提高廣大患兒家長的認識,加強對非處方藥物的管理,家長應帶患兒到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就醫(yī),提倡在醫(yī)師指導下用藥。
本研究中病例預后良好,說明及時診斷、及時治療的重要性。在用藥的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血尿,就要想到藥物性血尿的可能性。并應立即停止一切可疑的藥物,給予足量液體輸入,保護腎功能,避免損害進一步加重。
[1]王春婷,李 眉.頭孢拉定引起藥物性血尿的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05,2(3):137.
[2]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
[3]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J].中國藥物警戒,2009,6(2):118.
[4]金 彥,胡 潔,王 露.兒童抗菌藥物腎損害與預防[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8,8(3):236.
[5]孫鵬麗,王智勇,陳 巖.哈爾濱市11所醫(yī)療機構腎臟疾病調查[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7,7(4):254.
[6]遲瑞艷,尹秋月,李 磊,等.小兒藥物性血尿36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8,24(6):28.
[7]蔡晶娟,殷青寧.小兒藥物性血尿臨床分析及防治對策[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15):1201.
[8]歐陽露,肖雨清,雷 龍.兒科用藥不良反應36例分析[J].醫(yī)藥導報,2009,28(2):264.
[9]胡文淼.小兒藥物性血尿50例[J].河北醫(yī)藥,2007,29(12):1394.
[10]趙龍英.兒童藥源性血尿54例臨床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0,14(4):241.
[11]徐小娟.阿莫西林致血尿12例[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