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暉,文先華
(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天津 300456)
蓬萊市位于山東省膠東半島最北側、渤海和黃海的交界之處。蓬萊沿岸最突出的岸段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隔海相望,形成北黃海進入渤海的口門、渤海的潮汐即北黃海的潮波通過該口門向內傳播的結果。對于黃、渤海的潮波系統(tǒng),許多學者曾做過相關的研究工作[1-5]。圖1-a給出了M2分潮的等遲角g的連線。由圖1可知,北黃海的半日潮波是一個旋轉潮波,潮波繞山東半島東端成山角外海的無潮點作逆時針方向旋轉。
旋轉潮波通過蓬萊與遼東半島旅順口的渤海口門后,大致按前進波的形態(tài)向內繼續(xù)傳播,并分別向渤海內的萊州灣、渤海灣和遼東灣傳播,在黃河口和秦皇島的外海,形成兩組旋轉潮波。因此蓬萊岸段地處2個潮波系統(tǒng)的交接處,即東側沿岸屬北黃海的旋轉潮波系統(tǒng)控制,西側沿岸由經過渤??陂T后向渤海內繼續(xù)傳播的潮波控制,潮波呈前進潮波形態(tài)。蓬萊沿岸受這2個不同潮波的影響,其潮汐潮流變化區(qū)別明顯。本文通過蓬萊沿岸實測水文觀測資料,分析在2個潮波支配下,蓬萊沿岸潮汐潮流的不同變化特性。
2007年10月~11月在蓬萊海域進行了水文測驗[6]。測驗海域西起蓬萊龍口屺姆島,東至龍門眺,北到長山水道附近,測區(qū)位于渤海、黃海交界處(圖2)。
水文測驗布設5處驗潮站(圖2),分別在蓬萊東港區(qū)(驗潮2站)、欒家口(驗潮 3站)進行了 31 d(2007年 10月 17日 16:00~11 月 17 日 09:00)連續(xù)潮位觀測;在龍門眺站(驗潮1站)進行了12 d(2007年 10月 17日 12:00~30日 16:00)連續(xù)潮位觀測;在長島(驗潮4站,潮位為推算值)收集了14 d(2007年10月17日13:00~31 日 13:00)推算潮位;龍口屺母角(驗潮5站)因故未能取得12 d潮位資料。實際有價值的是驗潮2、3站的一個月潮位觀測,可進行一個月資料的調和分析;而只有12 d、14 d的觀測,不能按半個月資料來做調和分析。
海上潮流觀測共設12個測站(圖2),廟島海峽東布設7個測站,廟島海峽西布設5個測站。以6點法觀測各水層流速和流向,并計算垂線平均值。小潮觀測時間為2007年10月 20日 16:00~21日 19:00(農歷九月初十~十一);大潮觀測時間為2007年 10月 29日 11:00~30日 13:00(農歷九月十九~二十),大、小潮觀測均為從高潮到高潮的全潮過程。
對東側龍門眺站(驗潮1站)12 d、東港區(qū)站(驗潮2站)31 d和西側欒家口(驗潮3站)31 d的潮位觀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表1),取上述3個測站2007年10月17日16時~30日16時的整點潮位資料繪制整點潮位過程線(圖3)。東港區(qū)站與龍門眺站同處蓬萊沿岸的東側,同屬北黃海旋轉潮波控制,兩站之間直線距離雖達近30 km,但潮位過程線的形態(tài)相似,潮差較大,日不等現(xiàn)象較小。
表1 蓬萊東、西兩岸測站的潮位特征值Tab.1 Tidal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east and west coast tide stations in Penglai
而蓬萊沿岸西側欒家口站的潮位過程線反映出,潮波進入渤海之后繼續(xù)傳播,但潮差明顯減小、日不等現(xiàn)象加大(31 d統(tǒng)計平均潮差,東港站為1.19 m,欒家口站為0.84 m)。欒家口站與東港站距離不足20 km,兩者潮位過程線的形態(tài)卻有明顯的區(qū)別。同時,欒家口站平均漲潮歷時比東港區(qū)站短8 min;欒家口站平均落潮歷時比東港區(qū)站長8 min,表明潮波自東向西進入渤海后存在變形,漲潮歷時變短,落潮歷時變長。
表2 蓬萊東、西兩岸測站的4個主要分潮調和常數(shù)Tab.2 Harmonic constants of four main tidal constituents of east and west coast tide stations in Penglai
蓬萊沿岸東側的東港區(qū)站和西側的欒家口站都有31 d的潮位資料,按中期觀測資料系列的方法進行調和分析,求得兩站各自30個分潮的調和常數(shù)。表2列出兩站4個主要分潮的調和常數(shù)結果。由表2可以看出,相距不到20 km的2個測站,分潮調和常數(shù)不論振幅或遲角都有較大差異,以至測站的潮汐性質迥然不同。潮波進入渤海后,半日潮分量減小,東岸東港區(qū)站M2分潮振幅由56.4 cm減小至西岸欒家口站39.0 cm;全日潮分量有所增加,東港區(qū)站K1振幅由8.3 cm增加至欒家口站14.1 cm,所以東港區(qū)站示性系數(shù)為0.253,屬正規(guī)半日潮;而西側欒家口站的示性系數(shù)為0.652,屬不正規(guī)半日混合潮。潮汐性質的不同,反映了蓬萊東、西沿岸分屬不同的潮波系統(tǒng),即蓬萊的東岸屬北黃海的半日旋轉潮波,蓬萊的西岸屬渤海向內傳播的潮波系統(tǒng)。
對比表2中兩地的分潮遲角發(fā)現(xiàn),欒家口站半日分潮M2、S2比東港區(qū)站大,即東岸東港區(qū)站先發(fā)生高潮,7 min之后(欒家口站遲角比東港區(qū)站大3.5°),西岸欒家口站發(fā)生高潮,表明潮波是自東向西由北黃海向渤海傳播。
但對全日分潮O(jiān)1、K1而言,情況卻相反,欒家口站的遲角比東港區(qū)站小,即欒家口站先發(fā)生高潮,然后東港區(qū)站出現(xiàn)高潮。因此對全日分潮而言,黃渤海處于同一個潮
波系統(tǒng)下,無潮點位于渤??陂T附近(圖4)。在柯氏力作用下,潮波按逆時針方向旋轉,處于無潮點位置下方的蓬萊沿岸,西岸欒家口站先發(fā)生高潮,然后東港區(qū)站出現(xiàn)高潮。由于半日分潮與全日分潮的規(guī)律正好相反,導致東港區(qū)站和欒家口站的實際潮位變化過程中高潮發(fā)生時刻的先后順序變得沒有規(guī)律。
蓬萊廟島海峽東側布設7個潮流測站,廟島海峽西側布設5個潮流測站。為說明東、西兩岸潮流的變化特點,選擇受岸線影響小、離岸稍遠且距離最近的測站,考察其流速、流向變化特性。S6和S9是所選的2個測站,它們之間距離為19.85 km。圖5~圖8給出S6和S9測站實測大、小潮垂線平均流速、流向及對應的潮位過程線。由圖5~圖8可以看出,東、西2個測站的潮流呈往復流變化,其潮流速過程線與兩岸潮汐的大小類似:東岸潮差大,潮流速也大,西岸潮差小,潮流速也小。此外,大潮東岸最大落潮流速出現(xiàn)于接近東港區(qū)站中潮位時刻(30日3:00),而西岸在欒家口站高潮位時刻后約1 h出現(xiàn)最大落潮流速;東岸大潮最大漲潮流速發(fā)生在東港區(qū)站低潮位時刻后約1 h,西岸發(fā)生在欒家口站低潮位時刻,東、西兩岸均發(fā)生于低潮位附近時刻。因此可以認為,潮波自北黃海經渤海口門以接近前進波的形態(tài)向渤海內傳播,因而其最大落(漲)潮流速發(fā)生在高(低)潮位附近時刻。
對S6、S9測站大、小潮的逐時測流資料進行潮流準調和分析,計算出潮流橢圓要素。表3列出S6、S9測站的6個主要分潮的潮流橢圓長半軸[7]。與潮汐有所不同,蓬萊東西兩岸的潮流半日分潮M2的橢圓長半軸幾乎相同,S6測站為35.7 cm/s、S9測站為36.5 cm/s。但是總的來說,東岸S6潮流比西岸S9大(圖5~圖6)。其實東岸潮流增大的主要成分是全日分潮流O1和K1。由于O1、K1分量的增加,潮流的示性系數(shù)達1.6,屬不正規(guī)半日混合潮流,這與東岸的潮汐為正規(guī)半日潮截然不同。西岸潮流的示性系數(shù)為0.8,也屬不正規(guī)半日混合潮流,與潮汐性質吻合。
表3 蓬萊東西岸代表測站S6和S9潮流橢圓長半軸長度Tab.3 Length of semi-major axis of current ellipse of east(S6)and west(S9)coast tide stations in Penglai cm/s
綜上所述,蓬萊東、西兩岸潮汐、潮流的基本特性及其差異如下:(1)蓬萊的東岸屬北黃海的半日旋轉潮波,蓬萊的西岸屬渤海向內傳播的潮波系統(tǒng);(2)蓬萊東岸屬正規(guī)半日潮,蓬萊西岸屬不正規(guī)半日混合潮;(3)與半日潮有所不同,蓬萊東、西岸的全日潮成分同處一個潮波系統(tǒng)下,無潮點在其正北方的渤海口門附近。蓬萊沿岸的日潮傳播方向與半日潮正相反,由西向東傳播。但日潮分量遠小于半日潮,總的潮波顯示為由東向西、由北黃海向渤海傳播;(4)蓬萊東、西兩岸的潮流呈往復流變化,其潮流速過程線與兩岸潮汐的大小類似:東岸潮差大,潮流速也大;西岸潮差小,潮流速也小。但潮流的性質與潮汐不同,東、西兩岸的潮流都為不正規(guī)半日混合潮流,而且東岸示性系數(shù)為1.6,大于西岸的0.8;(5)潮波自北黃海經渤??陂T以接近前進波的形態(tài)向渤海內傳播,其最大落(漲)潮流速發(fā)生在高(低)潮位附近時刻。
近岸海洋的開發(fā)和利用,常需就特定的海洋工程項目開展局部水域的潮汐潮流水文觀測。潮流觀測常選擇大、中、小潮,以掌控潮流變化的范圍,相應的潮汐觀測都要延續(xù)12~13 d。但從資料的使用價值來說,潮位的觀測最好在15 d以上。
[1]方國洪,鄭文振,陳宗諭,等.潮汐和潮流的分析和預報[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2]曲大鵬.POM海洋數(shù)值模式及對渤、黃、東海潮汐潮流模擬試驗的初步分析[D].青島: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
[3]趙保仁,方國洪,曹德明.渤、黃、東海潮汐潮流的數(shù)值模擬[J].海洋學報,1994,16(5):1-10.
[4]周華民,谷藝,呂咸青.渤海潮波系統(tǒng)的數(shù)值模擬[J].海洋科學,2006,29(6):48-52.
ZHOU H M,GU Y,LU X Q.Numerical modeling of tidal waves in Bohai Sea and Huanghai Sea[J].Marine Sciences,2006,29(6):48-52.
[5]黃祖珂,黃磊.潮汐原理與計算[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6]姜曉暉,欒潤潤.煙臺港蓬萊東港區(qū)規(guī)劃水文測驗分析[R].天津:交通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2007.
[7]JTJ/T213-98,海港水文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