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樹震后的孤兒學校里,志愿者劉曉芳在改卷子,她教的這個班成績很不理想,平均分數(shù)26.9分。志愿者程寧也很困惑:“為什么老師一直教,孩子就是沒有聽進去?”但,同是志愿者的包婷婷卻很高興地告訴她們,她教的一個藏族孩子既不會寫漢字也不會讀漢字,但這個孩子竟然能把《夜泊瓜州》的古詩給默寫下來。包婷婷當場宣布:“我要好好教這個孩子,我要改變他的人生?!?/p>
“改變”——在玉樹,經(jīng)過大地震之后的玉樹,改變還在繼續(xù)……
鬧布的改變源于一個得白血病的漢族女志愿者,她叫劉志。
如果沒有地震,鬧布每天的生活會很固定,上午九點鐘,他起床到神山上的結(jié)古寺去念經(jīng),念上一天經(jīng)后就去休息,偶爾他會抬頭望一望神山上另一處新建的寺廟,這座結(jié)古寺未來的寺廟將帶有明顯的薩迦派標志,寺廟圍墻將用紅白黑三種顏色涂成彩條狀,分別象征著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和金剛手菩薩之智慧、慈悲和力量。
地震改變了這一切,也改變了鬧布以前的一些觀念。地震后,鬧布看見一個叫劉志的志愿者在巴塘第一所希望小學——拉吾尕小學扎根下來,劉志給孩子們帶衣服、弄帳篷,并且支教。
有一天,鬧布還從別人那里打聽到,劉志是個白血病患者。盡管,鬧布不清楚白血病究竟是個什么病,但他知道這種病會死人的。頓時鬧布覺得,瘦弱的劉志變得高大起來,“她算是一個活菩薩吧?!?/p>
最近,鬧布總喜歡對寺廟里的其他阿卡說:“以前我們這些和尚認為念經(jīng)是唯一可以做的,但劉志教我們,其實和尚也可以用實際行動來幫助別人。舟曲受難,劉志說去就去,是一個很厲害的人,我們要向她學?!?/p>
其實鬧布不必自責,這次地震中,結(jié)古寺的僧侶們就成了玉樹地震后重要的一支救援力量。
每天閑暇的時候,鬧布會給已經(jīng)返回寧夏的劉志發(fā)短信。短信只有短短幾行字:“天冷了,你還會回玉樹嗎,你的白血病好點了沒有,如果病復發(fā)了請告訴我,我讓和尚們給你念經(jīng)?!?/p>
這里的人們大多相信神話,總是告訴我們,要向善,否則死后要到一個很慘的地方。
但直到有一天,我去采訪志愿者劉志,她給我看一條短信,短信上說,“善,人之本性”。正是這條短信讓劉志也讓我找到了和藏地神話共通的那些道理。
面對災難,“你可以念經(jīng),也可以做些實際行動”,劉志和玉樹志愿者們的行動再次證明,總有些改變,會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總有些溫暖,會陪我們走出悲痛;總有些力量,還在陪伴我們重建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