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以鴻
新聞報道中往往把參加比賽獲得前三名者說成“名列三甲”,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科舉時代讀書人求取功名的目標(biāo)自下而上依次為秀才、舉人、進士。秀才考舉人的考試稱作鄉(xiāng)試;經(jīng)過鄉(xiāng)試考中了舉人,就有資格參加考進士的會試;會試錄取后還要參加殿試,名義上由皇帝確定進士名次。進士的名次分為一甲、二甲和三甲,這里“甲”是等級的意思。一甲就是一等,二甲就是二等,三甲就是三等。其中一甲共三名,賜“進士及第”。一甲第一名亦稱狀元,一甲第二名亦稱榜眼,一甲第三名亦稱探花,合稱“三鼎甲”,取三足鼎立之意。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所謂“同進士”,也就是準(zhǔn)進士,等于候補或備取。新聞報道中把前三名說成“名列三甲”,顯然是想用科舉考試中名列一甲的“三鼎甲”來作比喻,可是“三甲”缺少了一個“鼎”字,便使身價一落千丈,真是欲揚之卻反抑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