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剛開學好閑,學校附近有好多學生開服裝店,我受到了啟發(fā),跟同學一起,經(jīng)過調查,覺得開一個飾品店比較合適。
店址選在學校附近一條街,經(jīng)過精心布置一下后還可以,只是偏了點,價格也不便宜,一個月也要1100元,我開的這個店,用的自己從平時生活費、零花錢里節(jié)約出來的錢,我想做自己的事情。同學是武漢人,有親戚在開店,在這方面有些經(jīng)驗。費用各承擔一半,這樣壓力不是很大。
剛開始對貨源還不太清楚,拜托同行給帶一點,再暗地調查了一些飾品店,問他們在哪里進貨。慢慢熟悉了之后,我們的貨源也穩(wěn)定了。我跟我同學平時在穿著、搭配方面很注意,目的在于引導和帶動部分同學。我們選的飾品自認為是有一定品位的,好多同學都來捧場,剛開始生意還不錯,畢竟那條街上的飾品店很少。
9月份之后的一段時間,飾品賣得不錯,當時武漢的天氣涼爽,很適合戴耳環(huán)、手鏈、項鏈等。我們的價格定位低,大學生都能接受,而且飾品新穎、獨特。了解到學生也喜歡跟風,我們開始給同學推薦、搭配飾品,生意自然很好。
后來那條街上開了好幾家飾品店,也是學生開的。我們在店門口做了很多小廣告、打優(yōu)惠牌,還把店門前的樓梯裝飾了一番。這樣也不管用,我讓同學去其他飾品店做了調查,她們賣的飾品比我們要精致、獨特一些,聽說是國外貨,跟韓國、澳大利亞等飾品店有聯(lián)系,可以空運過來,他們賣的要貴一些,一條項鏈至少也要65元,款式和顏色都是獨一無二的,很多同學都愿意去那里買,不買也喜歡去轉轉。相比之下,我們的店遜色了好多,價格低已經(jīng)不是亮點了,關鍵是檔次被比下去了。
冬天來臨了,飾品出現(xiàn)積壓,我們在考慮還要不要進冬日飾品。冬天的飾品貴,除了個性外,還顯氣質和檔次,武漢的飾品不行,價格不便宜,品位上不去,貨源是一個瓶頸。再就是資金不夠周轉了,大四的學姐們紛紛離校,客源又走了一部分,綜合考慮我們只好關門。一算賬,我們虧了4000多元。
案例解析:
第一,開店前一定得算清楚開支和收入,學生本小,可以考慮少進一點貨,不至于到最后積壓了那么多成貨。
第二,選擇項目一定要謹慎,尤其是涉足自以為很了解的行業(yè),也得有行家指導,多做調查研究。
第三,飾品講究時尚性,強調一個“變”字,所以,貨源是關鍵。
第四,做買賣最重要的是選址。要仔細考察地理位置,還要考察客流量以及附近人群的購買能力。
第五,創(chuàng)業(yè)并不是容易的事,要有應對競爭的能力,事先就得考慮潮流的變化,多做市場考察,不能沉醉在自己的品位里,以致別人搶占了市場,自己處于被動地位。
(責編: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