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媛
坐在輪椅上的蔣經國開口就說:“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潮流也在變過去的國民黨太驕傲、太自負了,現在起,不能再跟從前一樣?!边@位臺灣領導人以其智慧和覺悟,在關鍵時刻做出了天命般的選擇
政治如同顏料盤,在其涂抹之下,政治領袖的面孔往往模糊不清。所幸有人抽絲剝繭,去偽存真?!妒Y經國傳》作者陶涵(Jay Taylor)就是其中一位。
關于蔣經國這樣一位頗具爭議性的政治人物,目前的傳記有兩個知名版本,一是1980年問世的江南所著《蔣經國傳》, 二是2000年出版的陶涵所著《蔣經國傳》。前者之所以聞名世界,并非書稿本身,更多是由于江南(劉宜良)寫就此書后遭到政治暗殺的事件;而后者,則被公認更具歷史和學術價值。
陶涵曾是美國國務院資深官員,上世紀60年代曾就職于臺北美國“大使館”,中美建交后,轉赴北京,在美國大使館任職政治參事。如今,陶涵在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任研究員。
陶涵著《蔣經國傳》,秉承史學界傳記寫作的嚴謹態(tài)度,避免合理想象和主觀臆斷,以田野調查和史料考證作為敘事基礎。他曾多次前往臺北、北京、南京、寧波、奉化和贛州等地,采訪了160多位與蔣經國有直接關系的門生故舊。寫作歷時3年之久,其中一半以上時間都用于資料搜集和準備上。
而作為一名前外交官,陶涵精研中國事務、通曉中外歷史,這一背景有助于避免外國人撰寫中國題材所容易犯下的“淺嘗輒止”“隔靴搔癢”的毛病。
陶涵所著《蔣經國傳》2002年曾落地大陸,內容有大幅刪節(jié)。近日,華文天下出版社重新引進了這版圖書,基本保留了原書的全貌。書中附有80余幅蔣經國生平圖片,都是國內首次發(fā)表。
對此,陶涵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欣慰之至”。
正如蔣經國生前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對于國共之間恩怨糾葛的那段歷史,中國大陸的評價如今更加客觀、平實。蔣經國,這位“集中國宮廷、俄羅斯共產主義、美國民主價值、臺灣本土經驗四種文化于一身的謎一樣的人物”,他的百轉千回的命局、他的思想跌宕與智慧覺悟、他在關鍵時刻做出的天命般的選擇,至今仍然影響著臺灣、大陸,以及兩岸關系。
第一次選擇:去蘇聯
1925年,15歲的蔣經國終于爭取到蔣介石同意,前往蘇聯留學。
就在之前不久爆發(fā)的五卅慘案中,剛在上海升入中學的熱血少年蔣經國,帶領著同學參加了群眾游行示威活動。
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已是國民黨中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同時也被認為是鎮(zhèn)壓群眾的幕后黑手。他決定把這個以“進步的革命黨人”自居的兒子送到北京念書,置于好友吳稚暉的管教之下。
但是,共產主義的萌芽已經深種于蔣經國心中,他向吳稚暉提出留學蘇聯的想法。日后成為堅定反共分子的吳稚暉當時只是笑著表示:“你去試試也好。”蔣經國通過他的“上海姆媽”陳潔如,誠惶誠恐地將這個意圖秉告了蔣介石,被蔣斥為“朽木不可雕也”。
然而,蔣介石最終還是放行了。他在日記中簡單寫道:“我決定允許兒子前往俄國。”
為什么蔣介石會允許兒子投奔他所質疑的莫斯科?多年后,蔣介石的親信陳立夫如此告訴陶涵:“他當時需要蘇聯的支持?!痹凇奥摱砺摴病闭咧拢Y介石認定蘇聯的物資援助對北伐依然至關重要。此外,當時他依然相信,“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就涵蓋了共產主義”。
在莫斯科的中山大學,蔣經國成為了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給奇·伊利扎洛夫同志,是學校里的學生領袖、積極分子、蘇共左翼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的堅定擁護者。他和鄧小平是同班同學,兩人交情甚篤。
而此時,在中國國內,國共在合作3年多之后,在1927年分道揚鑣,共產黨員被追捕殺害。斯大林公開表示要把蔣介石和國民黨右派“像檸檬一樣擠干、丟棄”。
內心彷徨矛盾的蔣經國終于在一次會議中步上講臺,宣稱“不是以蔣介石兒子身份發(fā)言,而是以共青團之子的身份講話”,譴責父親是“叛徒、殺人兇手”。
幾天后,《消息報》又刊登一篇題為《父與子》的文章,摘錄了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直稱父親為“介石”:“現在我要說,革命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要務,今后我不再認你為父?!?/p>
對于此事,蔣介石在日記和其他任何文件中,絕口不提。他默然接受官方給出的解釋——身在“敵營”中的兒子,是被迫發(fā)表如此大逆不道的聲明。
陶涵采訪的一些蔣家故交認為,蔣介石在實施清共行動前,為保密無法提前告知兒子令其自保,為此他多少感到內疚。
幾乎與此同時,在蘇共內部,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斗爭日益白熱化。在托洛茨基被開除出黨、放逐中亞之前,共產國際的代表找蔣經國談話,勸告他放棄親托洛茨基的信念和活動。
沒有任何征兆,蔣經國突然放棄了托洛茨基運動。
一年之中,蔣經國面臨兩次重大抉擇,而他最終做出的決定,深刻反映了他性格當中“識實務”的一面。
從共產主義信徒到“老蔣”的左膀右臂
作為政治領袖的兒子,蔣經國的命運注定被政治纏繞。
蔣經國在蘇聯工作、生活了12年。從軍校畢業(yè)后,他被派到烏拉爾山區(qū)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在一家大型機械廠里擔任中層管理人員。在那里,他和17歲的金發(fā)女郎、靦腆羞澀的蘇聯姑娘芳娜結了婚。
隨著國共兩黨再次構建合作,他的回國問題被擺上了臺面。
事實上,在國共反目期間,周恩來曾數次與蔣經國見面。在肯定蔣經國批判父親的行為的同時,周恩來鼓勵蔣經國給蔣介石寫信。顯然,周恩來預見到將來國共再次合作的可能,并認為蔣經國將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關鍵人物。
在1935年至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前這段局勢混沌不明的時間里,蔣經國數次被斯大林召見。兩人共進晚餐,“喝濃湯,吃蕎麥面包”。一些事實多少說明蔣經國當時的心跡——1936年11月16日,他申請加入蘇聯共產黨,成為正式黨員。
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建立起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蔣經國帶著妻子和剛滿周歲的長子孝文,乘坐蘇聯貨輪回國。
中國共產黨派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康生陪伴他們回國。途中,蔣經國與康生共同署名給莫斯科的中共黨部發(fā)了一封電報:“黨派我回國,這是一件重大任務?!?/p>
蔣經國于1937年4月19日抵達杭州,回到了闊別整整12年的祖國。
父子終于見面之時,父子情和中國傳統(tǒng)孝道戰(zhàn)勝了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杭州國民政府主席別館的大門一關上,蔣經國便撲通跪下,向父親三叩首。
在接下來的相當長時間,蔣經國奉老蔣之命,回到溪口老家閉門讀書,從《論語》《孟子》到《孫文學說》,惡補中國文化。
年輕時的共產主義理想和留蘇12年的經歷,對蔣經國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日后他以蘇聯式的組織培訓機制,改革國民黨干部體系;經濟上采取的決策措施,也帶著濃重的蘇聯色彩。
左派的草根氣息伴隨蔣經國一生。和他不茍言笑、矜持嚴肅、生活奢華的父親性格迥異,蔣經國個性隨和親善,終日掛著笑臉,乃至在出任要職后曾被父親告誡要“矜持自恃”。他一生節(jié)儉,極度清廉,在他逝世之時,名下甚至沒有一處房產。
陶涵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曾經在戴笠手下擔任要員的文強少將接受他訪問時回憶說,蔣經國剛回國時,蔣介石通過戴笠指示文強,每個月找蔣經國談話一次,做他的思想工作,消除共產黨的影響。當時,受馬克思主義影響至深的蔣經國經常用“大資產階級”來稱呼姻親宋子文等人。文強經常勸誡他,放棄“左派”語言,避免贊頌蘇聯的成就。
回國后的蔣經國,從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開始,逐步成長為父親的左膀右臂。
蔣介石一生幾乎從未信任過任何人,除了夫人宋美齡與兒子蔣經國。目睹蔣經國在贛南整頓社會秩序、發(fā)展經濟取得驕人成績之后,蔣介石安排他立足于情治系統(tǒng),一步步實現了對政權的掌控。
美麗島和江南事件
蔣經國的轉身始于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后。
國民黨政府遷臺后,立刻成立了一個政治行動委員會,以期在風雨飄搖之際鞏固國民黨統(tǒng)治。蔣經國是該委員會的負責人。
這一機構負責統(tǒng)籌協調情報與秘密警察活動,主要任務是鎮(zhèn)壓臺灣島內的異見分子,調查搜捕中共情報人員和地下工作者,由此拉開了“白色恐怖”的序幕。
從1949年至1987年解除戒嚴這38年之間,近3萬人作為政治犯被捕入獄,其中約有4500人遭到槍決——這只是臺灣官方提供的估算數據。事實上,死刑案的檔案早已被銷毀,確切的死亡人數難以查證。
蔣經國對此難辭其咎。這段歷史在他的履歷上如此濃重,以至于曾當過政治犯的李敖這樣點評他的一生功過:“蔣經國辣手摧花40年,最后死前幾個月才來了一點憐香惜玉的噱頭,我豈可輕予認定?”
不管怎么說,一個“辣手摧花”的人,為何最后起了“憐香惜玉”之心?
在享受臺灣經濟騰飛帶來的成就感的同時,蔣經國越來越感到本土人士要求參政、異見人士要求自由化和民主化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在美國因素的催化之下顯得更為巨大。
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年邁體衰的蔣介石已躲進象牙塔中不問世事,黨、政、軍大權實際上已經掌握在小蔣手中。
蔣經國一上任就開始糾正官僚作風,開會限定在40分鐘以內?!皠e人一羅嗦,他就扳弄手指頭或合掌撫臉表示不耐煩?!彼€公布了公務員“十誡”,制止鋪張浪費,嚴懲貪污腐化。他甚至表示,克服官僚作風的唯一辦法是一切公開化,決定除了國防和外交經費之外,政府預算一概公開。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志為紀念世界人權日,申請集會,未獲允許,決定不理會禁令照計劃進行。
時任總政戰(zhàn)部主任的王升后來接受陶涵采訪時說,蔣經國當時指示,如果出現民眾騷亂,警察必須“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同時指示,派到現場的憲兵不攜帶武器。
當晚的集會中,數千名民眾的情緒被演講者煽動至高度興奮,一些人開始攻擊憲兵和附近的警察。共有183名警察、92名示威群眾受傷。
蔣經國的“軟弱”讓他在國民黨內“飽受批評”。第二天的國民黨十一屆四中全會上,許多改革派人士被解職。在巨大壓力之下,他決定大舉鎮(zhèn)壓反對派人士,逮捕美麗島集團骨干分子。
美麗島事件引致國際社會的嚴厲批評,將蔣經國置于內外交困之中。
而幾年后發(fā)生的暗殺江南事件,更是一拳擊中了蔣經國的軟肋,使他徹底意識到,在時代洪流面前,囂張、腐敗的國民黨只有順應變革,才能在歷史中留下一席之地。
1984年10月,江南在美國舊金山住宅中遭到三名竹聯幫分子槍殺。之前,這位身份復雜的作家剛剛完成《蔣經國傳》的寫作,書中對蔣經國多有毀謗之辭。
調查發(fā)現,竹聯幫頭目陳啟禮和臺北“國防部情報局”曾數次通電話,蔣經國的次子、與臺灣情治系統(tǒng)過往密切的蔣孝武牽涉其中。
蔣經國的弟弟蔣緯國1996年接受了陶涵的采訪。當被問及蔣孝武是否涉嫌江南案,蔣緯國回答說:“是的,有可能?!?/p>
江南命案以殺手陳啟禮、吳敦以及軍情局長汪希苓被判無期徒刑告終。蔣孝武逃過一劫,卻全然失去父親的信任——蔣經國將他遣去新加坡,請好友李光耀代為看管。
蔣經國最親密的部下李煥告訴陶涵,江南案讓蔣經國看到,他親手締造的情治系統(tǒng)已長成如此怪物,這讓他“充滿無力感”。隨即,蔣經國大舉改組情報部門,削弱其權力,并禁止其在美國秘密活動。他還指示李煥,不再允許把優(yōu)秀學生派去情報部門工作。
蔣經國還告訴部下,決心在今后一兩年內推動全面民主改革。
最后的華麗轉身
這時的蔣經國已是重病纏身。也許是預感時日無多,他決定在天年允許的短短時間內,加速完成改革。時任蔣經國秘書的馬英九后來告訴陶涵,當時,蔣經國所要執(zhí)行的改革計劃主要包括三部分,改革“國會”、結束資深民意代表長期不改選現象;允許反對黨合法化;解除戒嚴。
1986年9月,一百多名反對派人士在圓山飯店集會,成立“民主進步黨”。聽到這一消息,蔣經國只是點點頭。在核心層的會議上,坐在輪椅上的蔣經國開口就說:“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潮流也在變過去的國民黨太驕傲、太自負了,現在起,不能再跟從前一樣?!?/p>
蔣經國不打算對民進黨采取行動,引起黨內傳統(tǒng)勢力的激烈反彈,甚至有人寫下血書,要求政府逮捕“叛亂分子”。對此,蔣經國對追隨他多年的蔣彥士說:“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么時候不去用它?!?/p>
1987年8月23日,“立法院”通過新的“國家安全法”,在臺灣實施了38年的戒嚴令宣告取消;1988年1月1日,黨禁報禁解除;1月12日,國會改革專案小組通過草案,本土力量參與臺灣政治的時代由此開啟。
逝世前半個月,蔣經國不顧勸阻,參加了“行憲紀念大會”。他坐著輪椅被推上臺,臺下一片喝彩歡迎聲中,反對派人士高舉“老賊下臺”的布條,持續(xù)高喊抗議口號——臺灣政治第一次如此寬容。直到回家的路上,蔣經國依然面帶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