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德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人是最關注國際政治風云和海外大事的群體之一。而開闊的國際視野,在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更加理性地了解真實的世界之余,也常常會因發(fā)生在他國的各類焦點新聞徒增感嘆: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中國……
“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中國”的下文往往不是胸有成竹的驕傲和自豪,而更多可能是伴隨著一聲嘆息。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至今,中國的各行各業(yè)幾乎都習慣了這樣一個口號:與國際接軌。
于是我們看到,中國各大商業(yè)銀行收費多如牛毛,理由是“接軌”;居民日常必須的能源價格每次上漲,原因也是“接軌”;城市的樓房偏要蓋成“歐式風格”或者小區(qū)名字帶上洋味兒,更是有著濃厚的“接軌”意味……只是,更多應該接軌的事情,卻一直乏人問津,甚至被刻意忽略著。
7.0級地震可以做到零死亡
接連不斷的地震,讓我們目睹了全球各地一幕幕房倒屋塌、傷亡慘重的悲劇。從汶川到玉樹,再到遙遠的海地,天災曾讓人類一次次措手不及卻又無可奈何??墒?,當2010年9月4日凌晨,新西蘭南島最大的城市克賴斯特徹奇附近發(fā)生里氏7.0級地震之后,無人死亡的奇跡卻令人驚訝不已:原來7.0級的強震也可以做到零死亡!
沒錯,我們過去連想想都覺得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新西蘭卻做到了。在克賴斯特徹奇,地震影響最嚴重的只是那些中央商務區(qū)外圍的老房子,而其他絕大多數的建筑都保持了完好無缺。
奇跡當然不會平白無故地發(fā)生。除了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等客觀因素外,當地嚴格執(zhí)行的抗震建筑標準被普遍認為是強震零死亡的重要原因。新西蘭建筑研究協(xié)會負責人告訴前去采訪的記者,該國的新辦公樓采用的都是隔離地基,即樓體是建在橡膠減震層或滾球軸承墊之上,這樣“發(fā)生大地震的時候它們就能通過適當晃動抗震”。
人們知道,新西蘭是世界上房屋抗震設計最先進的國家之一。許多古老的建筑也都進行了抗震設施加固。而嚴格的《建筑法》,也成為挽救眾多生命的保護神。該國1992年通過的法規(guī)有一條最重要的原則:發(fā)生強烈地震時,無法避免混凝土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必須避免建筑物倒塌。建筑物出現問題,要追究建筑商、設計師、政府審查人員的責任。
與1月發(fā)生在海地的類似級別地震導致幾十萬人死亡的悲劇后果相比,新西蘭嚴格的建筑標準和對標準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家約翰·馬特研究后表示,自然災害導致發(fā)展中國家死亡的幾率要比富裕國家高出大約一百倍。德國《明鏡》周刊網站因此總結稱:自然災難主要禍害貧窮國家。
肇事企業(yè)名頭再大也不該免責
石油公司輸油管道破損導致原油泄漏并流進大海,因此造成的海域污染損失以及清理油污的責任,到底該由誰來負?美國政府給出的答案很簡單:肇事石油公司!
2010年10月15日報道,美國政府已向英國石油公司及其他機構開出了六千二百六十萬美元的賬單,用于支付墨西哥灣大型漏油事件相關的處理及重建費用。這是美國政府開出的第七張賬單,之前的六張共計五億一千八百四十萬美元,英國石油公司已經悉數支付。
2010年4月20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海岸附近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發(fā)生爆炸并隨后沉沒,超過四百九十萬加侖原油外泄,美國南部五個州長達六百四十多英里的海岸線遭污染,釀成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故。
事故發(fā)生后,英國石油公司就遭遇來自美國的巨大壓力,迅速的堵漏和賠償工作亦隨即展開。8月9日,該公司表示,單就清理漏油的支出即已達到六十一億美元。當時還接到超過十四萬五千份的索賠要求,其中超過十萬零三千份已經支付,賠償金額達三億一千九百萬美元。而路透社列出的預計賬單數額更加巨大——事故責任方英國石油公司將為堵漏、清理等支付超過三百億元。
枯燥的數字,形象地表明了英國石油公司為墨西哥灣漏油事故付出的代價。除了金錢上的損失,英國石油公司時任總裁海沃德也被曝下課。
這起看上去距離中國異常遙遠的事故,卻因為7月16日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的輸油管線爆炸,而變得有了特殊的意義。
盡管事故已經過去三個多月,但目前對水產養(yǎng)殖戶的賠償“仍處在調查階段”。與先前媒體在9月份稱中石油一直對賠償一事保持沉默有些變化的是,《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中石油信訪處接待了到北京反映情況的五十多位大連漁民,其后中石油給出的回復是,“事故不論追究到什么責任,最終的賠償都由中石油來承擔。但是地方政府必須要拿出合情、合理、合法的賠償依據?!?/p>
英國石油公司顯然沒有那么好的“運氣”。早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fā)生后,美國司法部就和英國石油公司共同宣布,雙方已談妥共計二百億美元的墨西哥灣漏油賠償基金的方案。英國石油公司已向該基金注入了首期三十億美元資金,向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中的受害人和受害企業(yè)提供賠償,將一直持續(xù)到2013年。
對官場腐敗要零容忍
2010年11月初,中國媒體紛紛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因用公款買兩瓶酒被查出,新西蘭房屋部長被迫辭職。
據說事發(fā)于2010年2月5日,下屆總理熱門競選人之一的新西蘭房屋部長希特利,晚上約朋友到家里吃飯。下班后路過超市去買酒,發(fā)現錢包沒有帶,就用政府專用的信用卡買了兩瓶酒,價值約一千新西蘭元。但這張信用卡主要是用來公務招待的。審計人員最后發(fā)現兩瓶酒的賬單可能有問題,于是成立了由審計長為組長的調查組,對希特利購酒一事立案調查。當地媒體隨后聞風而動,希特利不僅退回了酒錢,公開道歉,還不得不辭職。
這則報道很快在中國網絡上發(fā)酵,兩瓶酒撂倒堂堂部長,讓很多網民對新西蘭人刮目相看。
同樣,一年前發(fā)生在美國的另一則反腐新聞,一年后也仍在中國網絡上被反復提起。
2009年7月23日,美國新澤西州兩名市長和一名副市長因為涉嫌受賄和洗錢,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美聯社報道稱,其中涉案最高金額的為霍博肯市市長卡馬拉諾,被控收受兩萬五千美元的賄賂。當時新澤西州州長約恩柯贊表示:“隨著真相水落石出,我們正目睹的這樁腐敗案的規(guī)模簡直令人震驚,也是不能被容忍的。”
美國的這起腐敗案,當時迅速成為了中國網民的熱門話題。在習慣了貪污腐敗涉案金額動輒千萬甚至上億的中國民眾看來,美國市長的腐敗行為實在有點小巫見大巫:“這點兒錢,在中國還不夠房產局長一條煙錢。”
對新西蘭人和美國人的“小題大做”,中國網民的感慨可謂盡在不言中。
城市化不是建了就拆
當中國的房地產業(yè)轟轟烈烈蓬勃發(fā)展的時候,很少人會關注到中國建筑的質量問題,直到后來“樓脆脆”、“樓歪歪”們的出現。這還不算,來自權威專家的說法更是讓人大吃一驚。
中國城鄉(xiāng)建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淮在中國地產金融年會上就曾表示,未來十五年到二十年周期內,中國城鎮(zhèn)現有住房約有一半需要拆了重建。而在上半年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jié)能大會上,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更是直言不諱地透露,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但這些建筑只能持續(xù)二十五年到三十年。而英國建筑的平均壽命是一百三十二年,美國的建筑平均壽命為七十四年。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出過國的人恐怕都會有這樣的印象,那就是國外的樓房大多年代久遠,雖不那么光鮮亮麗,但卻擁有很強的歷史感。作家龍應臺曾在書中表示,自己非常羨慕德國的朋友可以帶著她去看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而自己卻“找不到過去”了。
中國的建筑為啥如此短命?一方面是建筑質量本身存在摻雜使假、偷工減料的現象,前幾天北京大興的數棟保障房因此被拆除重建就是明證。另一方面,如11月1日《人民日報》的分析,短命建筑頻現,源于政府拆遷牟暴利使然。在比房地產業(yè)還要轟轟烈烈的城市化浪潮中,中國的很多地方政府都嘗到了拆遷的甜頭,于是,未滿二十年的大酒店可能被爆破拆除就已經司空見慣。
針對“中國的建筑平均壽命比國外低”的問題,住建部又有了新的解釋,總經濟師李秉仁9月20日稱,中國處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階段,每年城鎮(zhèn)化水平提高約一個百分點,每年有一千多萬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所以城市也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規(guī)劃的調整是正常的,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建筑要被拆除掉。
城市化就是建了再拆?面對這個問題,你又會得出怎樣的答案?
【原載2010年11月12日《國際先驅導報·核心報道》
標題有改動,本刊有刪節(jié)】
插圖 / 如此接軌 / 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