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學斌
古建筑與現代結構技術結合的分析
□文/杜學斌
中國古建筑藝術承載著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精髓。即使在當今社會仍然有其不可忽視的魅力,在當今的結構技術和材料應用水平下,古建筑與現代結構技術的結合應用,是拯救中國古建筑危機的重要條件之一。文章提出了古建筑與現代結構技術結合的方法。
古建筑;結構;技術
中國古建筑文化是中華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因此,仿古建筑必將是我國建筑領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當今現代科技高速發(fā)展、新材料應用日新月異,古建筑在材料應用、工藝做法、施工工藝方面的落后,使其在應用方面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設計者有責任科學地將先輩經千百年錘煉的建筑文化精髓——中國古建筑藝術與現代結構技術、工藝、材料相結合,使其在歷久彌新,得到更廣闊地發(fā)展。
我國現存古建筑大多為明清時期所建[1],包括皇室宮殿、官署府第、寺觀祠廟、城鄉(xiāng)民居等,基本均符合清代《工程做法則例》[2],具有豐富多變的屋頂造型,僅屋頂就分為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更有在上述屋頂形式基礎上進行發(fā)展變化的其他樣式,古建筑屋頂,翼角伸展飛揚、造型美觀,其屋面懸挑長度、構件跨度等,均與建造時的科技水平、材料水平所匹配。當時人們以木材為主料,通過卯榫扣搭形成柱、梁、檁、椽構架,曲弧的屋面是完全符合木構舉架層層內縮的造型,而木構舉架的做法則是當時人們盡量擴大房屋跨度的合理有效選擇,正如桁架形式的可達到跨度,要遠大于單梁結構。見圖1。
圖1 中國古建筑構架[3]
中國古建筑的美歷經上千年的發(fā)展,其優(yōu)美壯麗的輕盈造型,柔和中顯示穩(wěn)重,樸素中透出輕快、玲瓏,其獨特美感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潛在建筑審美意識中。中國古建筑在一定范圍內必將有一定的應用,因而對它所依附的載體(用材與結構)則必須與新技術、新材料相結合,才能有更廣闊的應用。
古建筑的結構產生于人類僅能利用木材的條件下,只是采用柱梁檁椽卯榫連、梁梁抬搭成舉架的簡便做法;因而在結構技術方面顯露出種種缺點,如用材受限;跨度高度受限;手工作業(yè),對傳統手工工藝要求較高;細部做法繁瑣等,在應用范圍、普及程度上,遠遜于普通混凝土結構及鋼結構。而如今在現代建筑科學技術大規(guī)模發(fā)展、材料水平大幅提高的情況下,結構材料豐富,力學理論進步,很多方面可以以現代手法、材料對古建筑做法進行改進。
1)承力構件應盡量采用鋼管。以圓管替代圓木,方管替代方木,其強度高,焊接簡便易行,耐久性能好。
2)柱底皆設置鋼筋混凝土的柱基、同時鋼管柱與鋼筋混凝土基礎的連接應做成有效剛接構造,使古建筑的剛度、穩(wěn)定性、抗風、抗震能力大為增強。
3)古老的舉架做法應改用桁架、上部梁柱的連接做剛接。桁架與框架的并用將可使屋架的承載跨度、抗風、抗震高度大幅加大。
4)斗拱等構件體現了古建筑韻味,雖無受力作用,但可以以現代材料進行工場預制,在現場與主體進行拼裝。
另外,當今的新材料層出不窮,單以瓦材而言,就有多種不同規(guī)格、色澤的彩鋼瓦,擠壓成型涂塑的水泥瓦,復合的類石板瓦,多彩玻纖瀝青瓦,復合塑料瓦,甚至銅瓦等,它們多是以咬接、鉚拉、釘固等構造固定的,其施工簡便、重量輕,有著古建筑小青瓦(板瓦及筒瓦)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而小青瓦外露椽的韻味則是古建筑不可或缺的。因此,可對古建筑屋面構件采用現代輕質材料,僅外露展示部位采用古建筑用材。例如,古建筑屋頂除周邊數百毫米寬采用小青瓦外,中部大面積則彩用現代輕質瓦材,再對起脊的填墊采用加氣混凝土,可有效減輕結構荷載。
1)圖2、3所示桁架可用于替代古建筑中的舉架做法。圖2用于有正脊情況,圖3用于卷棚脊情況。架中桿件可皆用鋼管,管與管的連接采用相貫節(jié)點。下弦桿應用直管,上弦桿可以允許在節(jié)點處切口,口內加塞節(jié)點板、彎折焊成折線形上弦(在節(jié)點間則為直段)。如上弦采用整長的弧形桿,則在對桁架桿的內力計算中應計及軸力偏心產生彎矩的作用影響。
圖2 正脊屋架
圖3 卷棚式屋脊架
2)圖4所示為建筑采用重檐時的復式構架。采用鋼結構的現代技術、設置重檐是簡便的,做多層重檐以及內部增設樓層皆可允許,底層可做成進深跨度達20 m上下的大空間。當做多層時,為減小層間主結構的計算跨度尺寸,可由屋頂桁架伸下吊柱承擔樓層重,這對屋頂桁架來說,由于其空間高度尺寸較大,故協助承擔樓層負載應是可以允許的。吊柱的設置,多少均可,但必須是由桁架的節(jié)點處伸下方為合適。
圖4 重檐式屋架
1)在現代科技日益發(fā)展、新材料層出不窮的形勢下,中國古建筑能否有立足生存之地,這就要從古建筑的技術和藝術兩個方面來考慮。就古建筑的藝術風格來看,其屋頂懸檐、弧瓦、翹脊的造型既適用又美觀,顯示出獨特的裝飾性作用,對此,應著力傳承、不可丟棄。但對應技術角度來看,它形成于千百年之前,其技術、材料在很多方面必然是落后的。因此,要拯救我國古建筑的精華,就必須首先對支托古建筑藝術的結構技術與用材進行改進,推動古建筑藝術融入現代建筑事業(yè)的洪流之中。
2)推行古建筑過程中應著力改進、清除技術落后的一面,既要保證仿古建筑的韻味,又應盡量采用現代材料、工藝。
3)有關方面應制訂措施,鼓勵、推動多方面進行古建筑改進的具體技術業(yè)務工作,制定標準構造圖集等。
[1]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筑史[M].費慰梅,編.梁從誡,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
[2]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筑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樓慶西,中國建筑二十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TU986
C
1008-3197(2011)01-22-02
2010-12-30
杜學斌/男,1978年出生,工程師,天津市城建學院建筑設計研究院,從事結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