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坤 趙沛林
閻連科的小說《風雅頌》無疑是向2008年的中國文壇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評論界對這部小說褒貶不一。盡管閻連科稱“我不熟悉大學,如同大學的人也未必知道什么是大學一樣。我在《風雅頌》中寫的是‘我的大學’,‘我的鄉(xiāng)村’。但我的鄉(xiāng)村,不是大家說的底層敘事中的鄉(xiāng)村;這個鄉(xiāng)村,也連接著大學背后的偉大傳統(tǒng)。我在這個傳統(tǒng)或者承載了傳統(tǒng)的典籍中想象著大學。我的‘鄉(xiāng)村’和‘大學’由此而不倫不類?!雹俦砻嫔峡?,這好像僅是一個對“大學”的個體性的想象和認知,但人們卻不能無視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這部小說畢竟對中國當代大學存在的種種“傳統(tǒng)”進行著拷問,如牛虻吸血一般讓“大學”在痛后得到清醒和反思。所以,無論是憤青毀書也好,還是譽其為中國文壇的又一部奇書也罷,《風雅頌》之現(xiàn)實意義都不容忽視。然而,人們在評論這部小說時,過多地是對作品主題的關注,而未重視《風雅頌》的創(chuàng)作藝術,尤其是作品的語言藝術,淡化了作品語言對突出小說主題的作用。在這部小說中,文中那種QQ式的對話模式,同時間對話的錯格現(xiàn)象以及刻意對語言合作原則的破壞,使得小說中人物對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隨著當代網絡技術的成熟和發(fā)展,網絡聊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常用的通訊交流方式,于是,伴隨著QQ聊天工具而產生了QQ式的聊天語言。與傳統(tǒng)交際方式不同,QQ語言也是一種廣義上的刻寫語言。盡管聊天者所處的空間不同,但是談話時間卻相同(留言除外),所以,最后雙方交談的內容是以文字符號形式出現(xiàn)在聊天的對話框內。如:
春之聲 20:20:20 你怎么才來,干什么去了?
葉知秋20:20:21 你今天面試如何?
春之聲 20:20:25 我都來等你半個小時了!
葉知秋 20:20:30 我去你面試的公司找你了!
春之聲20:20:32 還可以,在等通知。
從上面例子的對話和信息發(fā)出時間可以看出,盡管是在同一時間聊天,對話雙方卻同時擁有兩個空間——即共同對話空間和個體獨立空間。又因同時發(fā)問或打字速度和網絡傳輸速度等因素的影響,常常使對話框內的對話出現(xiàn)“答非所問”的現(xiàn)象,雙方對話的問答出現(xiàn)了“錯行”。然而,即便是出現(xiàn)了錯行現(xiàn)象,對話雙方卻不需要再次發(fā)問也不需等待對方重復回答,而能夠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答案,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QQ式對話模式”。
但是,QQ式對話模式并不是網絡交際的專利,這種“答非所問”的現(xiàn)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見到。例如:
豆豆:爸爸,我要看《米老鼠和唐老鴨》,行嗎?
爸爸:豆豆,明天要交的手工完成了嗎?②
在這段對話中豆豆問爸爸可不可以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爸爸卻沒有直接回答是與否,而是以問代答,把自己的意見委婉地表達出來。這種回答方式比直接回答的效果要好得多,比較適合兒童心理教育。這樣的對話也是一種錯行,是生活中QQ式對話模式。
藝術的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心理型和幻覺型,即有意識和無意識創(chuàng)作。③如果說網絡的對話模式是無意識的書寫,爸爸和豆豆的對話是有意識的回答,那么《風雅頌》中的人物對話則是心理型和虛幻型的結合。在整部小說中這類QQ式的人物對話時時可見,處處可聞。
(1)我說她是初四尋短的?
村長說這對聯(lián)都是學生娃們編寫的。
我說寫的不錯呀。
村長說就死在初四半夜里。p181~182
(2)我說你虛歲十八了?
她說明天考語文。
我說沒事的,你肯定比別人考的好。
她說人一到十八歲,就成大人了。p233
(3)我明知故問的說,校長叫我什么事?
程主任笑了笑,說這走廊上有甲醛的氣味你聞沒聞見?
我說到底是什么事?
他說這甲醛的氣味太濃了。p067
(4)我說我的課講得真的那么差?
他們說楊教授,你看所有的學生都走了,這里只還有我們十幾個留下來給你撐面子,你不掏錢請我們看一場電影嗎?p049
(5)我說,茹萍,這家里的鑰匙你不能給我一把嗎。
她說,算我趙茹萍對不起你了,楊科,你好好想一想,有什么要求和條件,你可以全部提出來。
我說,哪間房子是我的?
她說,我上課去了,有事你把電話打到我的辦公室。
我說,你不給我一把鑰匙我要出門了怎么辦?
她說,你這次回來,也算一次機會——我現(xiàn)在是影視系主任。包括職務、榮譽、還有錢你有要求了都可以提出來。p296
(6)我說你答應過我,你再不做這樣的事情了呀。
她說把行李放這里,先給你燒一壺開水吧。
我說你答應過我,再也不做小姐的事情了。
她說我還以為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做小姐的不敢回家過年呢。p181~182
(7)他說你干啥?
我說我是教授。
他說哪里人?
我說我真的發(fā)現(xiàn)了一座詩經古城和一片到處都刻有古詩的古村落,不信你們派人和我一道去看看,可以錄像也可以拍照片,公諸于世后一定會成為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跡你們不信嗎?
你尿吧,他說看你是知識分子的份上,實在憋不住,就下不為例讓你在這尿一泡。
綜合上述對話例子可以看出,從日常生活到網絡交流再到文學文本,QQ式對話的現(xiàn)象到處存在,具有很強的操演性。究其實質,造成這種對話錯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事實上,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便是對話人違反了語用學當中的一條重要的原則——合作原則。合作原則是美國語言學家葛萊斯在1967年首次提出的,他認為人與人對話能夠順利進行的原因是對話雙方都受到特定的對話限制,這種限制要求對方都要遵守一定原則,這就是合作原則。其后在1975年出版的《邏輯與會話》(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葛萊斯又在合作原則的框架下加入“量的準則”(提供對方所需信息,不提供冗余信息)、“質的準則”(要講真實的話)、“關系準則”(所講的話要有聯(lián)系)和“方式準則”(講話要簡練、清楚、有條理)四個方面,規(guī)定了為準確、有效的進行交際,說話人和聽話人都要采取合作的態(tài)度。④合作原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應用十分廣泛,為區(qū)分生活中這類違反合作原則的對話和文學作品中違背合作原則的QQ式對話,我將后者指稱為文學語言的“錯格”。
“錯格”一詞原為紡織術語,是指紡線錯行,現(xiàn)多用于“十字繡”中。錯格也常用于電腦操作中簡述,意思為錯誤格式化。此外,電影放映中有時也使用這個詞。本文中,我們將錯格這個詞移植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專指那些在文學作品中違反語用學合作原則的QQ式對話。索緒爾把邏各斯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兩種,即智慧和語言,⑤對話的錯格也是一種邏各斯,對話雙方并非所問非所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邏各斯,并且是雙重邏各斯(雙方的對話既有關聯(lián)又無關聯(lián))。這樣,文學中對話的錯格就應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主體唯一性,要求錯格主體必須是在文學作品中違反語用學合作原則的錯行對話。這是錯格存在的前提,是與網絡語言和生活語言中的對話錯行區(qū)分開來的。
2、時空同一性,對話必須發(fā)生在同一時間,對話雙方必須擁有共同的空間。錯格要求對話時間必須一致,可以連續(xù)但是不可以中斷。要求有“共同的對話空間和個體空間”,這是與網絡QQ對話模式的“同一對話空間而不同個體空間”有別的。
3、雙重敘事性,對話的話題必須是雙重的,偶有多重的。文學語言的錯格要求對話主題雙重或者多重,如果敘事主題單一,有問有答,那么就形成不了對話錯格現(xiàn)象。
只有具備這些特征,才能夠被稱為文學文本中的對話錯格。
在《風雅頌》中,閻連科刻意違背對話原則,造成一種人物對話的錯格,從而賦予作品中人物獨特的品質,并從多方面揭示出人物的心里活動。
違背語用原則的對話錯格現(xiàn)象在許多作家的筆下都有所呈現(xiàn),在閻連科以往的作品中也曾使用。但是,這種錯格的對話出現(xiàn)在一部小說中多達將近三十次,這不能不說明作家對這種表達方式情有獨鐘。在小說《風雅頌》中,對話的錯格不是以固定的方式一成不變,其作用因環(huán)境不同、語境不同、心態(tài)不同、身份不同而不同,是以多點延伸的根莖⑥的形式出現(xiàn)的。表現(xiàn)在:
1、打亂對話順序,違背方式準則,純網絡聊天式的對話
這種方式在作品中出現(xiàn)得比較多,在對話中通常是出現(xiàn)兩個話題,是由對話雙方分別提出的,但常常是先提起話題的一方先回答后提問的一方的問題,接下來再由后者回答先前自己提出的問題,盡管對話方都得到了各自需要的答案,但卻打亂了對話的順序,顯得條理不清,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如例(1)和例(2),如果把每一個話題的提問和回答用字母來表示,這種錯格則可以表示為ABBA式。即在例(1)中,“我問玲珍是何時死的”是A,“村長說對聯(lián)都是學生娃們編寫的”是B,“我說寫的不錯呀”是B,“村長說就死在初四半夜里”是A。ABBA式的對話錯格較你問我答的AABB式傳統(tǒng)問答對話優(yōu)點就在于,它把表層語義毫不相關的兩個話題聯(lián)結起來形成一個深層相互關聯(lián)的有機整體,表達出雙重語義,反之,例(2)中的十八歲和考語文是很難在同一語境中有機并存的。
2、刻意回避另一方的提問,合理利用禮貌原則的對話
在對話中,一方提出問題,但是另一方卻刻意回避,環(huán)顧左右而言它,不去回答。對話違背了關系準則,例(3)和例(4)便是這種類型。雙方的對話沒有任何聯(lián)系,所不同的是,在違背關系準則的同時,例(3)還違背了禮貌原則。⑦在例(3)中,如“我”(楊科)和程主任的對話,無論“我”怎么追問校長叫“我”什么事,程主任都只談論甲醛的氣味。程主任和“我”的對話是沒有禮貌的,不禮貌的信念表達非常強。而例(4)中卻相反,在違背合作原則時是充分運用了禮貌原則,為給楊科教授留面子,避免尷尬而轉移了話題。作者用此類對話預示作品中人物命運的作用,如例(3),預示著校長找楊科肯定不是什么好事。這種錯格用線條可以 表示為兩條逆向平行線,如示:
3、雙方都急于表達自己想法的對話
這種錯格是一種雙重話題的平行推進,談話雙方違反了關系準則,從表面上看似乎對話沒有聯(lián)系,都急于表達自己的意思,以便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看似像菜市場中賣菜者在各自吆喝各的一樣,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但實際上雙方的話題是有搭界之處的,是有交叉點的,有點甚至就是同一話題。在這里,作者把原本兩個可以單獨陳述的語段放在一段對話中,用錯格對話的形式來表達,凸顯出對話雙方的緊張關系和不可調和性,同時又在看似交叉混亂語義表述中生成話外音。如例(5)中“我”和茹萍的對話。雙重話題的平行推進用線條可以表示為:
4、所提出問題不需回答的對話
在《風雅頌》中,有一類對話對提問者所提出的問題是不需要答案的,無論對方轉移話題與否,答案都是此在的。如例(4)中楊科和學生的對話,學生沒有直接回答楊科的課是否差,僅因給他撐面子讓他請看電影,就已經回答了他的問題,因為答案是顯性的。有的提問方則是以問代答,自問自答,如例(6)中楊科和小杏子的對話。在這里,話題一次次被轉移,敘事的線條一次次被割裂、被肢解,但是并沒有影響對話向前發(fā)展,最后,雙方還能重新回到同一話題上。
5、于荒誕中凸顯反諷的對話
正如劉再復評價閻連科的作品一樣,小說“讓讀者看到的不是滑稽劇,而是非常透徹的精神真實”。⑧被冠以荒誕主義佳作的《風雅頌》,除了楊科殺人而不被抓和在長安街撒尿警察不管外,并沒有太多的可以認定為荒誕的內容。小說的結尾,楊科在長安街公安部的圍墻撒尿時被警察發(fā)現(xiàn),雙方對話極具反諷意味!見例(7),這段對話違反了合作原則中關系準則和量的準則,當警察問楊科的行為時,楊科回答的是身份,問他籍貫時,他卻大談詩經古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最后竟因為楊科是教授而破例被允許在公安部的圍墻邊撒尿。這類具有反諷意味的對話和事例在小說中隨處可見——說實話的正常人被當成精神病,承認殺人卻沒有人相信,大學生不愿意聽的講座而精神病人和小姐們卻聽得津津有味,甚至在公安部圍墻邊撒尿警察都不管。在這里“錯格對話的比喻毀滅了獨白的比喻,并通過將敘事線條雙重化,毀滅了線條的統(tǒng)一性,剩下的只有處于模糊狀態(tài)下的反諷之顫動、不受任何邏各斯控制的語言機器之運作,以及反射不出任何臉像的一面鏡子?!雹嵩凇讹L雅頌》中,人就如同站在一面鏡子前面的鏡像,根本分不清自我。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風雅頌》中對話錯格有多樣形式和多種作用,既有ABBA式QQ對話模式又有正反逆向的雙線回避提問的對話,既有雙重話題的平行推進,又有答案此在的自問自答。不僅可以顯示話外音又可以預示人物命運,不僅可以分析人物心理又能體現(xiàn)出反諷意味。于是敘事線條(話題)被不斷地提出,又被不斷地肢解,不斷地轉移,不斷地糅合。然而令人嘆服的是,在每一次對話的結尾,所有對話的敘事線索都自然重合在一起,沒有任何的疑問,沒有任何的重復提問和回答,一切都是完整的、自然的、和諧的。
閻連科小說的語言一直是其創(chuàng)作的一大亮色。在《風雅頌》中,作家除沿用了他十分見長的色彩的詩意語言外(用通感將視覺所見的各種色彩信手拈來使用在聽覺、嗅覺、觸覺方面),幾乎通篇使用了這種違反語用學中合作原則的錯格對話。并且,一如后現(xiàn)代派作家創(chuàng)造性地對傳統(tǒng)語法規(guī)則進行了突破和顛覆,同早期小說《日光流年》、《受活》、《母親是條河》等相比,《風雅頌》中對話部分和引言部分竟然沒有一個引號。難怪人們驚嘆他的語言燦爛一如從前,讓人應接不暇。⑩
作家是釀酒師,評論家是品酒師,固然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嗜酒者還多要靠品酒師去領會這酒中的真諦。?故而,領會閻連科小說語言的特色,有助于我們對其作品的深刻理解,研究作品的內涵,從而提高自身的解讀分析能力。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編號:10552107)階段性成果]
①閻連科《風雅頌》[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②池昌海《現(xiàn)代語言學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261。
③古斯塔夫·榮格《未發(fā)現(xiàn)的自我》[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219。
④H.葛萊斯《邏輯與會話》[M].句法學與語義學:言語行為第3卷,P·科爾和J.摩根主編,紐約,學術出版社,1975:41-58。
⑤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0。
⑥ Gilles Deleuze&FélixGuattari.Anti-Oedipu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3。
⑦ Leech·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80~132。
⑧⑩閻連科《風雅頌·扉頁》[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⑨J.希利斯·米勒《解讀敘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71。
?馬云《端木蕻良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序》[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