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趙志偉
尋訪“沂蒙六姐妹”
□本刊記者趙志偉
1995年1月12日,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溫家寶同志前往蒙陰縣野店鎮(zhèn)煙莊村看望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在楊桂英(六姐妹之一)家與“六姐妹”親切交談。
走在沂蒙山區(qū),處處可見革命遺跡,村村流傳著紅嫂的故事。在那些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日子里,女人們積極主動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送彈藥、救傷員……她們忙里忙外,用自己的乳汁療救傷員,冒著生命危險撫養(yǎng)革命后代。
她們的名字叫“沂蒙紅嫂”,其中的突出代表是“沂蒙六姐妹”: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姬貞蘭、公方蓮。
如今,她們中有的已經(jīng)長眠于這片青山綠水間,健在者也已耄耄之年。
時光荏苒,“沂蒙紅嫂”的故事和傳奇卻在這片土地上不斷流傳,成為滋養(yǎng)一方的精神財富。2009年,一部以她們?yōu)樵偷碾娪啊兑拭闪忝谩纷鳛樾轮袊闪?0周年的獻禮片,在全國公映,再一次感動了全國觀眾。
在建黨90周年前夕,記者來到這里,專程探望了這個英雄的群體。
地處沂蒙山區(qū)腹地的蒙陰縣,因位于蒙山之陰而得名?!耙拭闪忝谩本妥≡诿申幙h野店鎮(zhèn)煙莊村。村邊山坡上在建的“沂蒙六姐妹”事跡展館讓人們無法忽略這個普通的小山村。
村莊有公路相連,交通便利。紅頂白墻的建筑風格,依勢構(gòu)建,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遠遠看去祥和安寧,畫卷似地鋪展在齊魯大地上。
汽車停在村委會院內(nèi),下車步行片刻,離村委會不多遠,拐彎進入了一個傳統(tǒng)的農(nóng)家小院,就是“沂蒙六姐妹”之一伊淑英老人的日常居處。
小院不大,兩棵銀杏樹枝葉稀疏,各色花草隨意地種植在屋外墻角,花開正濃。房門正對的大桌子上放著一臺電視機,屋里陳設(shè)簡單。
伊淑英老人行動略顯遲緩,但精神矍鑠,思維清晰。她身穿一件碎花布上衣,左胸佩戴一枚毛主席像章,銀發(fā)滿鬢,但口齒利落,看起來絲毫不像是一位88歲的老人。
伊淑英老人當年正是在這里,不分白天黑夜地搓麻繩、納鞋底、做軍鞋,供給當年駐扎的革命戰(zhàn)士。
伊淑英的雙手寫滿滄桑。她向記者展示了一雙當年做好后保留下來的軍鞋,厚厚的鞋底上密密麻麻的針線眼滲透著她的心血和感情,“這種鞋底針腳密,耐穿,但鞋底硬,好多南方來的戰(zhàn)士剛開始穿時都不習慣?!彼?,記憶猶新。
與這間屋子相鄰不遠,是老人的新居。新居寬敞明亮,整潔干凈,八仙椅子,家具一應俱全。嶄新的墻壁上掛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國防部長遲浩田同志送給老人的大幅題字:團結(jié)奮斗,振興沂蒙?!澳憧纯?,這個新房子真好?!?伊淑英老人對記者說。
伊淑英老人有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平時一個人住在老房子里,自己動手做飯吃。每天早晨6點左右,老人就起床了,起來到處走走,看看電視,關(guān)注國內(nèi)外政事新聞。
煙莊村距離孟良崮約30公里。1947年5月初,孟良崮戰(zhàn)役即將打響,15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成年男子都隨部隊到了前線,只剩下老人、小孩和女人們。
“上面派下任務,需要有人操辦。聽黨的話,有什么工作就帶頭?!币潦缬⒗先苏f,“你不是黨員嗎?黨員就要帶頭啊!”
正是這幾個女人,缺啥干啥活,“兒童團、婦女會都干”,共同挑起了領(lǐng)導全村的重任。“顧大家要緊,顧小家要緊?還是大家要緊,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伊淑英老人說起這些來,口氣堅決,不容置疑。
她們就任“村領(lǐng)導”不久,區(qū)上要她們村給解放軍的騎兵戰(zhàn)馬湊草料5000斤,并要火速送往指定地點。那時山路崎嶇,翻山越嶺很困難。伊淑英當時身懷有孕,行動更是艱難。后來,“跑到北邊生了個孩子,3天就起來干活了?!崩先苏f。
送完草料,她們又接到緊急通知,要她們在兩天之內(nèi)將5000斤糧食加工成煎餅再運往前線。當時全村“能攤煎餅的83人,小孩也在家里燒火?!币潦缬⒗先苏f,大家齊心協(xié)力,硬是想方設(shè)法把5000斤糧食的煎餅按時運到前線,送到了戰(zhàn)士們的手中。
此后,她們?yōu)閭麊T包扎傷口、給戰(zhàn)士們發(fā)慰勞品、趕做軍鞋、往前線運送彈藥,忙個不停。有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孟良崮戰(zhàn)役前后,在半個月的時間里,她們把5000多斤糧食加工成煎餅,運送子彈24箱、燒柴700多斤,給部隊洗了800多套衣服,做了300多雙鞋。
這年5月,就在女人們馬不停蹄地奔波中,華東野戰(zhàn)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于孟良崮一舉殲滅了當時號稱“五大主力之首”的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七十四師等部,扭轉(zhuǎn)了整個華東戰(zhàn)局,被稱為關(guān)系中國命運轉(zhuǎn)折的一場戰(zhàn)役。
6月10日,當時的魯中軍區(qū)機關(guān)報《魯中大眾報》以《婦女支前擁軍樣樣好》為題,報道了這6個當時只有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姑娘?!八齻冎杏泄媚铮灿型B(yǎng)媳,就叫‘沂蒙六姐妹’吧。”伊淑英老人說,這個名字是陳毅元帥當年親自命名的。
從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傳遍了整個沂蒙山區(qū)?!拔矣肋h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們的恩情?!边t浩田同志曾不止一次這樣動情地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勝利,是老區(qū)人民特別是沂蒙山區(qū)人民用小米喂出來的,用擔架抬出來的?!?/p>
除了伊淑英,“沂蒙六姐妹”中的楊桂英、姬貞蘭、公方蓮三位老人都已去世,健在的還有張玉梅和伊廷珍。
86歲的伊廷珍現(xiàn)在患有老年性癡呆癥,已經(jīng)不能清楚地表述。85歲的張玉梅老人因病住在蒙陰縣人民醫(yī)院里。老人身體瘦小,干練中略顯疲憊,說話思路清楚,有條不紊,“吃飯、睡覺都還行?!?/p>
革命戰(zhàn)爭年代,“沂蒙六姐妹”省吃儉用,舍己為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怕死就不革命了,革命就不能怕死。”伊淑英老人斬釘截鐵地說,“入黨的時候就說了,聽黨的話。”
隨著硝煙散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盡炮火洗禮的“沂蒙六姐妹”走進了新時代。她們在煙莊村過著寧靜安詳?shù)娜兆?,依然心系國家,擁軍愛黨。
1998年長江流域的特大洪災和2008年汶川地震,無不牽動著“沂蒙六姐妹”的心。她們在生活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捐款捐物,“抗洪200元,汶川地震200元?!币潦缬⒄f。特別是汶川大地震后,她們在電視上看見子弟兵在一線不怕流血犧牲,冒著生命危險參與抗震救災,心疼得直掉眼淚,就發(fā)動兒媳、孫女和全村婦女經(jīng)過十幾個晝夜加工,趕制了500雙“千層底”寄給了抗震救災一線的子弟兵。
60多年前,“六姐妹”將自己縫制的布鞋、鞋墊送給戰(zhàn)士。60多年后,“六姐妹”中健在的三位老人繼續(xù)做著鞋墊,到部隊慰問,續(xù)寫擁軍故事。
她們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與和平建設(shè)時期做出的突出貢獻,黨和政府以及軍隊的領(lǐng)導人也始終沒有忘記過?!皽丶覍毧偫?,還有趙志浩(原山東省委書記)等,都來看過?!币潦缬⒗先苏f,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編輯崔銀娜□美編閻瑾
伊淑英,沂蒙六姐妹之一,向記者展示過去給解放軍做的千層底(布鞋)。圖/許蘭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