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幸福來敲門
“暖日晴風初破凍”。2月末的北京,冬天的印記是角落里那堆頑強的殘雪。
早晨8點,匆匆出門趕往地鐵去上班的方小姐,她的幸福是“下個月的收入能再增加些”;拎著布袋上菜市場的楊大媽,她的幸福是“今天的雞蛋價格會降一點”;吃完早餐走向圖書館的大四學生小敏,他的幸福是“能夠在北京找份事業(yè)單位的工作”;在早點攤忙活兒的張師傅來自安徽,他的幸福是“附近那所不錯的小學能接納7歲的女兒”。
小時候,家里的生活不富裕。過生日時能有一個媽媽單獨給煮的雞蛋,就覺得幸福;過年時能穿一身新衣服或者領一兩塊能自己支配的壓歲錢,就感到幸福;上了學,能夠得到“三好學生”的獎狀,或者拿到老師劃有鮮紅的“A”的試卷,就很幸福;長大后,工作了,有了一定的收入了,生活條件有了改善了,可是每天忙忙碌碌根本沒時間“去桂林”幸福一次了。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答案也不同。
在漢語里,幸福一詞并不陌生。可是這一常用的詞匯,卻成為了當前陸續(xù)閉幕的地方兩會及其“十二五”綱要上的一大熱詞,更是各地“官方語言”中最時髦的兩個字。
提升居民幸福指數(shù),走民生導向發(fā)展之路,讓百姓共享更多發(fā)展成果,一時間成為了各地政府的共識。北京提出“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廣東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建設幸福廣東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重慶宣示要成為“居民幸福感最強的地區(qū)之一”……
但是,不久前首都經(jīng)貿(mào)大學發(fā)布的“2010北京社會經(jīng)濟生活指數(shù)”調(diào)查顯示,北京居民安全感逐年提升,但是收入差距持續(xù)擴大,幸福指數(shù)再創(chuàng)新低。
連首都人民都有這般感覺,不知道處江湖之遠的其他省市的百姓感覺如何,是“真幸?!?,還是“被幸?!??也許你認為,這不過是宣傳口號的變化罷了。不過我們可以追溯一下:5年前,各地“兩會”還在齊唱GDP之歌;而在“十一五”期間的各地“兩會”,主要講“和諧”。剛剛過去的2010年,我們的GDP已經(jīng)躍居世界第二,“不差錢”了,再不講“幸?!庇悬c說不過去了。
有人提醒說,在強調(diào)“科學發(fā)展”這么多年后,現(xiàn)在不少地方的“十二五”綱要、領導講話中的GDP幽靈仍然不散,一些地方政府一邊念叨著“幸?!?,一邊對GDP孜孜以求。
雖然對于普通百姓,GDP神馬的都是浮云,而各級地方政府依靠“GDP”不斷提高社會管理能力的同時,循序漸進地解決了各類實在的民生難題,才是真正催生幸福感的源泉所在,因為“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更重要的是,從“幸?!背蔀闊嵩~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三點:一是政府認識到幸福是人們追求的基本價值,是人類發(fā)展的共同目標,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二是政府認識到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既包括經(jīng)濟增長、居民收入增加,也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生態(tài)的平衡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三是政府認識到在實現(xiàn)公民的幸福方面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2011年央視開年大戲《幸福來敲門》已經(jīng)開演。我們也同樣期待,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讓幸福一天天敲響咱百姓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