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字寶 戴飛 馮麗萍 江玲 易潔
“我希望國際法學院的所有人都可以直接接觸到我,不要在門口糾結(jié)要不要敲門。”雷蒙教授說。
在四季如春的南國燕園,雷蒙教授辦公室的門永遠敞開著?!拔蚁M麌H法學院的所有人都可以直接接觸到我,不要在門口糾結(jié)要不要敲門?!崩酌山淌谡f。
從密歇根大學法學院院長,到康奈爾大學校長,再到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不高高在上也不遙不可及”始終是雷蒙教授的基本姿態(tài)。
發(fā)端于一個想法
雷蒙與北大的淵源可以上溯至1998中美法學院院長領(lǐng)導(dǎo)力論壇,200余位中美法學院院長齊聚北京,深入探討中美法律比較研究之道。在這次論壇中,雷蒙教授結(jié)識了時任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的吳志攀,相談甚歡,并著手開展兩院教職人員的學術(shù)交流。雷蒙教授擔任康奈爾大學校長后,與北大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包括建立CAPS項目,每年遴選一批康大本科生參加北大暑期學校。
時至2007年,雷蒙在紐約見到了風塵仆仆的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他專程來與雷蒙探討,能否在中國法律教育上采取與美國相似的方式,相同的國際標準和國際模式,使中國學生不必跨出國門也能接受到美國式的法學教育,得到J.D.(跨國法律研究課程)模式的培養(yǎng)。海聞直入主題:“你是否愿意和我們共建一個融合T.D.和法碩的國際法學院,你是否愿意和我們共建一個鑲嵌在美國法學模式里的中國特色法學教育平臺?”
“雖然我喜歡中文,但我不是中國專家,甚至不會中文。”雷蒙婉言謝絕。
“我們中國人全都會講流利的中文,我們不需要你懂中文,教我們中文,而是需要你帶來的先進的法學教育方式和教育實踐??紤]到這些年來你和北大在官方和私人層面的多重接觸,你是最合適也最讓我放心的人選?!?/p>
雷蒙仍然陷在猶豫里,還向海聞推薦了一些同樣富有資質(zhì)和經(jīng)驗的院長人選。
“最后,海聞?wù)f服了我?!?/p>
“我選擇出任院長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友誼和忠誠。海聞教授很有遠見卓識,他在深圳做出的貢獻向外界展示了北大卓越的風格和實力,這很讓我欽佩。國際法學院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在中國如此,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也沒有先例,能夠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開拓也是我的幸運?!?/p>
一年后,中國版J.D.正式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啟動。作為一項跨國性的課程教育,國際法學院旨在引進新的國際標準化的法律教育項目,培養(yǎng)跨國法律人才。雷蒙說,這項舉動意義重大——它意味著中國學生以后在國內(nèi)也可以接受到這樣的法律教育,同樣也表明中國將參與到J.D.項目的發(fā)展改革中?!耙驗镴.D.項目在全球任何地方都保持著持續(xù)的發(fā)展和改革”。
“J.D.之所以意義重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不同法系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協(xié)調(diào)民法體系和普通法體系,融合西方觀念和東方觀念,而每一項本身又是那么地根深蒂固、風格鮮明。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跨國律師就必須具備從多重視角理解問題、協(xié)調(diào)問題的能力?!?/p>
眾人拾柴火焰高
2008年12月,國際法學院迎來了一位重要人物——嚴思德(Stephen Yandle)教授。他是一位法學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先后擔任弗吉尼亞大學助理院長、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耶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等職。如今,他是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常務(wù)副院長。
2007年,時任LexisNexis全球法學院項目副院長的嚴思德教授準備向籌建中的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推廣LexisNexis全球法學院項目。在與雷蒙院長交談的過程中,他被雷蒙院長的辦學理念打動,遂放下一切遠赴中國投身于國際法學院的建設(shè)中。2008年,當嚴思德第一次到達國際法學院的時候,第一屆學生已經(jīng)開始了相關(guān)課程的學習。當時的學院人手嚴重不足,嚴思德在與雷蒙院長和海聞副校長進行簡單會晤后便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當中。作為學院領(lǐng)導(dǎo)團隊的核心成員,嚴思德副院長在學院外籍人才引進的藍圖勾畫以及計劃實施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馬培德(Peter Malanczuk)是最早接受法學院邀請成為常駐教授的人。2008年與雷蒙院長會談后,馬培德教授對這所在北大成立的新式法學院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剛卸任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院長的他選擇來到深圳并投身于國際法學院的建設(shè)之中。在此之前,馬培德教授曾有過在中國、美國、荷蘭、瑞典、埃塞俄比亞等多國執(zhí)教的經(jīng)歷,憑借著多年海外教學的經(jīng)驗,他在做出成為國際法學院常駐教授這個重大決定的時候,并沒有絲毫的猶豫?!俺闪H法學院于法學教育而言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而在這樣的法學院中教學更是有益的經(jīng)歷,我很樂意。”
隨著學院的成熟壯大以及到訪國際法學院的教授們的口口相傳,近年來不少對學院感興趣的著名大學法學專家主動請纓來國際法學院執(zhí)教。
歐盟法著名專家施耐德(Francis Snyder)教授是通過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加入國際法學院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施耐德教授從朋友那里聽聞了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近成立了一所獨一無二的法學院,他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隨即聯(lián)系相關(guān)人員,申請成為了國際法學院的常駐教授。
通過3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學院師資隊伍不斷壯大。截至目前,國際法學院已擁有10名常駐教授,8名C.V.Starr講師和10名聯(lián)屬跨國教授,8名國際訪問教授,5名兼職教授。常駐教授不少都像馬培德教授一樣擁有豐富的跨國教學經(jīng)驗和多樣化的法律教育背景。
訪問教授則以MarkRosenbaum、Gary Born教授為代表,他們或者畢業(yè)于耶魯、哈佛等名校,并在法律教育界擁有卓越的建樹,或者在跨國律所擔任高級職位、在跨國法律實務(wù)方面擁有豐富經(jīng)驗。而講師則大多從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密歇根大學、紐約大學、弗吉尼亞大學等畢業(yè)生中選拔。教師隊伍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的顯著提升,大大提高了學院的學術(shù)和研究水平。君子固本,強化教師隊伍
為了吸引人才,學校在薪金、住房、醫(yī)療保險等待遇上都力爭與國際接軌。創(chuàng)院3年,學校每年都在人才的引進上投入數(shù)以千萬的資金。
在國際法學院教學的時間里,施耐德教授對法學院為外籍教師提供的各種便利條件表示贊許。回顧對比了其在十余個國家的教學經(jīng)歷,施耐德教授認為國際法學院作為一個年輕的法學院,表現(xiàn)讓人十分滿意。首先,學院盡力為來訪的教授和講師提供了標準公寓,幫助他們解決了莊宿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其次,國際法學院的行政人員都具備高水平的英語能力,能夠及時有效地與外籍教師交流并應(yīng)對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幫助外籍教師解決文化和語言上的障礙。最后,國際法學院的課程體系全部采用英文授課,令他覺得非常方便,樂意每年來國際法學院教授歐盟法和WTO法律。
教師隊伍的素質(zhì)對于一個學院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學院將來對我們不需要你懂中文,我們需要你帶來的先進的法學教育方式和教育實踐。
外籍教授引進的計劃,現(xiàn)時教學團隊的成員都積極獻計獻策。比如施耐德教授指出,考核時要注重該教授在國際學術(shù)界的聲譽,在國外著名高校、研究機構(gòu)擔任過什么職務(wù),在專業(yè)領(lǐng)域是否做出過較大的貢獻,有沒有做過研究項目、取得了什么成果等等。
在未來的招聘計劃中,學院傾向于引進更多的常駐教授。對于常駐教授的選拔,學院參考國際標準,先嚴格篩選候選人的簡歷。對通過篩選的候選人,學院將組織核心團隊赴美對其進行考核。候選人首先需要在紐約大學進行課程試講,由紐約大學法學院的學者評析,學院核心團隊將在此基礎(chǔ)上對其作進一步考核。通過課程試講考核的候選人將會被邀請訪問國際法學院,參觀校園及面向國際法學院的學生作相關(guān)講座。經(jīng)過層層選拔,最終符合條件的候選人,會被引薦給海聞副校長做最終決定。
國際法學院要成為世界一流法學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條充滿荊棘的探索之路上,需要智慧,需要勇氣,更需要始終堅持北京大學“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不拘一格、廣納賢才是北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相信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在這支生機勃勃的教師隊伍的帶領(lǐng)下,能夠一路披荊斬棘,向那個美好的目標穩(wěn)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