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原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EMI)發(fā)病機制是冠狀動脈內(nèi)粥樣斑塊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血栓形成。急診經(jīng)皮冠脈介入治療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公認最為有效的心肌再灌注療法,也是治療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最為有效的措施。然而介入術(shù)后仍有部分患者抬高的ST段回落不明顯,甚至由于術(shù)后血小板聚集造成冠脈再狹窄。替羅非班是一種小分子非肽類高選擇性可逆性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通過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途徑,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1],可有效防止介入術(shù)后再狹窄。本研究旨在評價國產(chǎn)鹽酸替羅非班 (欣維寧)對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經(jīng)急診PCI治療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12月—2009年12月急診入院的STEMI患者120例,符合STEMI診斷標準,根據(jù)患者是否使用替羅非班分為兩組:研究組 (60例)和對照組 (60例)。
1.2 研究方法 (1)患者術(shù)前嚼服腸溶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 (2)研究組術(shù)后即刻替羅非班10μg/kg 3min內(nèi)推注完畢,隨后0.15μg/(kg·min)靜脈持續(xù)24h。對照組直接行PCI術(shù)。(3)術(shù)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12h,3~5d;長期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氯吡格雷75mg,1次/d,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患者入院及PCI后60min常規(guī)做12導聯(lián)心電圖,計算各導聯(lián)ST段抬高或ST段下移的平均值,血小板聚集、主要終點事件包括:死亡、頑固性缺血 (指反復發(fā)作性胸痛伴 ST段抬高或壓低)、再次心肌梗死 (再發(fā)胸痛≥30min,伴有新的ST-T改變,持續(xù)≥24h,或至少2個相鄰導聯(lián)出現(xiàn)新的Q波,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正常上限2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經(jīng)統(tǒng)計軟件SPSS 10.0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電圖的變化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心電圖變化無明顯差異 (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 (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血小板聚集率 研究組與對照組給藥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3 主要終點事件發(fā)生情況 隨訪4周,研究組發(fā)生血栓形成2例,頑固性缺血1例,總終點事件發(fā)生率5%,對照組發(fā)生血栓形成9例,頑固性缺血2例,死亡1例,總終點事件發(fā)生率2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4 不良反應(yīng) 兩組均無嚴重胃腸道出血、腦出血等嚴重出血和血小板減少,研究組牙齦出血1例,皮下出血2例,穿刺部位血腫2例,對照組皮下出血4例,穿刺部位血腫2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電圖比較 (±s)Table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電圖比較 (±s)Table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24h對照組組別 例數(shù) ST段抬高 (mm)給藥前 給藥后24h缺血導聯(lián) (個)給藥前 給藥后60 0.15±0.04 0.07±0.02 4.6±1.1 3.1±0.5研究組60 0.17±0.03 0.03±0.01 4.7±1.3 1.4±0.3
表2 兩組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s)Table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兩組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s)Table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組別 例數(shù) 給藥前 給藥后對照組60 59±11 31±9 60 57±10 49±11研究組
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早期、迅速、充分地開通梗死血管,縮小梗死面積,防止心室重構(gòu),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近期和遠期預(yù)后。急診介入治療作為一線治方案已經(jīng)被廣泛接受,PCI術(shù)后心血管事件主要是血小板依賴性的,PCI術(shù)后的抗血小板治療已經(jīng)成為提高療效和降低并發(fā)癥的重要手段。目前常規(guī)使用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作用在血小板聚集的初始環(huán)節(jié),而血小板的活化、聚集還有其他途徑。血小板Ⅱb/Ⅲa受體拮抗藥可以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終共同通路,拮抗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Ⅱb/Ⅲa受體的結(jié)合,抑制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和聚集,從而阻止血栓形成。替羅非班是一種高效、高選擇性的Ⅱb/Ⅲa受體拮抗藥,除了拮抗Ⅱb/Ⅲa受體,還有改善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作用[2]。
本研究PCI術(shù)后4周,研究組終點事件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研究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shù)后應(yīng)用替羅非班可以明顯改善心電圖所體現(xiàn)的心肌缺血損傷,降低血小板聚集,減少主要終點事件發(fā)生率。說明替羅非班有高效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阻止病變部位血小板血栓形成,終點事件明顯減少[3],最終明顯改善預(yù)后[4]。替羅非班的主要不良反應(yīng)是出血和血小板減少,本研究中,研究組出血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未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的病例,本研究病例數(shù)較少、隨訪時間較短,尚需大規(guī)模多中心研究進一步評價。
1 Lefkovittz,Plow EF,Topol EJ.Platelet glycoprotein Ⅱb/Ⅲa receptor antagonists trial[J].Eur Heart J,1999,I(suppl E):1826.
2 Piana RN,Pail GY,Moscucci M,et al.Incidence and treatmentof"no-reflow"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irculation,1994,89(6):2514-2518.
3 Karvouni E,Katrits DC,Ioannidis JP.Intravenous glycoproteinⅡb/Ⅲa receptor antagonsists reducemortality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JAm Coll Cardiol,2003,41(1):26-32.
4 Yang YJ,Zhao JL,You SJ,etal.Differenteffectsof tirofiban and aspirin plus clopidogrel on myocardial no-reflow in amini-swinemodel of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reperfusion [J].Heart,2006,92(8):113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