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陽 華曉寧 顏衛(wèi)東
靈山勝境三期工程梵宮建筑位于江蘇省無錫市靈山風景區(qū)內(nèi)。主要由梵宮和圣壇兩部分組成,總造價約 4.8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00 000m2,建筑高度61m,南北方向112m,東西方向94m,地下 2層,地上 4層,基坑開挖深度 20m。建成后作為 2009年世界佛教論壇的會場,為來自世界各地的 1 500名會議代表提供所需的會議,餐飲場所及游客觀看佛教表演,欣賞佛教藝術,感受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工程于 2009年獲得建設工程“魯班獎”。
工程順應二期靈山大佛的整體環(huán)境及佛教文化的含義而設計的,體型奇特、復雜,建筑風格新穎美觀;梵宮圣壇結構較為復雜,外方內(nèi)圓,外軸網(wǎng)為近正方形,內(nèi)軸網(wǎng)為同圓心的 9條圓軸線及 24條以同圓心15°旋轉(zhuǎn)的放射軸線,圓心部分為深 10m左右的升降舞臺坑。
異形弧面圖形的施工測量傳統(tǒng)方法概括起來有拉線法、幾何作圖法、坐標系法、經(jīng)緯儀測量法,其中經(jīng)緯儀測量中常用的有經(jīng)緯儀測角法、切線支距法和弦線支距法。根據(jù)本工程特點(圓弧半徑大、地形高低不平并且從圓心向外有數(shù)處深坑),無法采用直接拉線法、幾何作圖法、坐標系法進行放樣。經(jīng)緯儀測量法中的經(jīng)緯儀測角法雖然能夠?qū)崿F(xiàn)本工程的測量定位,但要進行多次距離角度測量,非常繁瑣,不能滿足工期的要求,最后選擇用全站儀進行坐標放樣。
表1 平差后控制點坐標
業(yè)主最初在景區(qū)道路上提供 2個原始測點,并且給出這 2點的坐標,根據(jù)建筑物位置和現(xiàn)場平面布置,在建筑物的四周選定4個點,利用全站儀,采集出這 4個點的坐標經(jīng)嚴密平差后作為建筑物的控制點。每個控制點的做法為:在控制點位置挖直徑 0.5m,深0.5m的土坑,然后在坑內(nèi)灌注C15混凝土,在混凝土內(nèi)埋設0.4m×0.4m帶0.4m錨固腳的鋼板,鋼板頂面與混凝土頂面基本相平,在鋼板面用鋼鋸條刻一十字線,交叉點用射釘打小孔,頂部加蓋木板并編號。由于甲方提供的2個原始點在規(guī)劃的主道路上,不易保護,所以這4個控制點是極其重要的,為防止損壞,用鋼管架圍護,做明顯標志,平差后控制點坐標以及軸網(wǎng)控制線交叉點坐標見表 1,表2。
表2 軸網(wǎng)控制線交叉點坐標
由于 4個控制點離建筑物有64m遠,且設在現(xiàn)場山坡上偏僻地方,直接將全站儀放在控制點上,不能看到基坑內(nèi)的棱鏡,即使能看到,由于棱鏡拔出太高,也會造成較大誤差,所以先在坑邊能俯視基坑且無死角的地方,臨時設一點,并用全站儀采集該點坐標,然后將全站儀架設于該點,將該點作為測站點,將 4個控制點中沒有被遮擋住的,且離測站點最遠的點作為后視點(后視距離越遠,精度也越高)。將全站儀整平對中后,先瞄準后視點,然后輸入測站點坐標,保存后再輸入后視點坐標,利用角度定向后,依次輸入計算好的軸網(wǎng)控制線交點坐標,利用棱鏡將軸網(wǎng)控制線交叉點逐一放出。圣壇部分圓環(huán)根據(jù)圖紙需要放出 23.8m,37.7m,45.5m的圓環(huán)控制線,利用AutoCAD按1∶1的比例將建筑平面圖及規(guī)劃提供的坐標點用AutoCAD繪圖軟件模擬繪出,使平面圖中建筑物尺寸與實體完全相同,建筑物定位坐標與規(guī)劃提供的坐標相統(tǒng)一。利用AutoCAD中的矢量計算功能計算出所需的圓環(huán)線與軸線相交點的坐標,然后用全站儀放出所需點。
由于圣壇圓心點基坑深10m,無法采用傳統(tǒng)的經(jīng)緯儀角度放線,且本工程最高的屋面結構頂高程為 30m,與山坡上的控制點高差相差19m,不算高,現(xiàn)場也較開闊,故在放±0.00以上軸網(wǎng)控制線時,采用全站儀直接在各層樓板面或屋面上進行放樣,見圖1。
首先在 4個控制點中,選擇通視 2個點,1個點作為測站點,1個點作為后視點,在各層頂方便位置找一點,然后用全站儀采集坐標的方法,采集出其坐標,最后把全站儀架于各層頂該點位置,將其作為測站點,將 4個外圍控制點中的通視的且較遠位置的點作為后視點,將計算好的軸網(wǎng)控制線交點坐標輸入全站儀,放樣出這些點。
1)外圍方形輪廓線。首先利用山坡面控制點測放出樓面4個角部控制點并歸方閉合,其他外圍軸線根據(jù)與其關系測放,并在樓面4個控制點處留設200mm×200mm投射孔,點采用鉛垂線進行測設,全站儀所放樣點與之進行相互的復核。
2)放射半徑和柱輪廓。如圖2所示,點(1)、點(2)、點(3)、點(4)為樓層放好樣的4個軸網(wǎng)控制線交叉定位點,根據(jù)(2)(3)距圓心的距離(如圖2所示(2)(3)為控制線)D,利用三角函數(shù)關系,計算出(2)(3)線與各軸線交叉點至圓心的距離,并與已放圓環(huán)控制點相檢驗,是否閉合或誤差在允許范圍內(nèi)。如在放(2)(3)線上,D=39.2m,DO(3)=39.2/cos15°=40.583m,而DO(2)=37.7m,則DO(3)-DO(2)=2.883m,若實際量出距離為2.883m及D(2)(3)= 46.1-37.7=7.8m或在2mm范圍內(nèi),則用墨線彈出放射半徑,柱輪廓采用一般幾何關系畫出即可。
3)放弧形軸線。與±0.00以下部分相同采用矢高法做出,若遇鋼筋遮擋可做適當平移。
本工程利用上述方法進行測量放線,在施工測量中運用 AutoCAD軟件,減少了內(nèi)業(yè)工作量,極大地提高了數(shù)據(jù)計算的速度及精度;每層只需2 h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利用經(jīng)緯儀測角要簡單,快速,并利用固定坐標點解決了前后分期施工軸線閉合的問題。
在一些造型復雜的工程中,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測量方案,可以簡化工作難度,加快施工進度。除了此異形圓弧建筑物可利用本法進行測量放線外,其他曲線型建筑物,也可利用AutoCAD搜捕出各定位點坐標,再利用全站儀進行坐標放樣,這一精確定位測量方法在折線、圓弧、三角等各種形式的復雜建筑,以及各種形式的構筑物的施工放線、測量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1] 田 野,周健偉,徐漢超.建筑物變形監(jiān)測的作業(yè)方法探析[J].山西建筑,2009,35(15):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