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林沈理明
(1蘇州大學材化部江蘇蘇州215123;2泰州市第二中學江蘇泰州225300)
高中生化學應用意識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
王桂林1,2沈理明1
(1蘇州大學材化部江蘇蘇州215123;2泰州市第二中學江蘇泰州225300)
培養(yǎng)高中生化學應用意識是新課程提出的要求。文中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培養(yǎng)學生化學應用意識的策略,包括滲透STS,激發(fā)學生應用化學的興趣;開展化學課外活動,提高對化學的認識和應用能力;利用家庭小實驗,提高化學應用于生活的意識等。
化學應用意識;STS;課外活動;家庭小實驗
化學發(fā)展到今天,與社會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應用性越來越強,使得化學滲透到了每一個科學領域及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在現(xiàn)代化學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使學生“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chǎn)、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的課程目標。因此,培養(yǎng)中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值得重視。
STS是英文科學、技術、社會的縮寫。在化學教學中滲透STS,就要積極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把化學學習與提高生活品質(zhì)、促進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等聯(lián)系起來,將對物質(zhì)性質(zhì)的學習滲透到對生活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的分析解決過程中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和應用化學的興趣。
在“二氧化硫的性質(zhì)和作用”課堂教學中,筆者先播放酸雨的圖片和視頻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思考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在課的結尾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治理酸雨等,激發(fā)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二氧化硫漂白性的教學中,筆者展示兩張當?shù)刂麍蠹?讓學生判斷它們的新舊程度。當學生指認發(fā)黃的是舊報紙時,老師追問“為什么報紙放久會發(fā)黃?”在學生疑團難解時,組織學生分組完成向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品紅溶液褪色,加熱又恢復顏色的實驗。告訴學生紙張的生產(chǎn)中常用二氧化硫漂白,學生很快就能解釋報紙發(fā)黃的原因了。筆者接著播放“二氧化硫漂白豆芽民眾憂”的新聞視頻,引發(fā)了學生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提出“對可能SO2超標的食品,如何進行簡便的家庭處理?為什么?”等問題,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會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科學是把雙刃劍,通過上述問題的研究,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生活可以為元素化合物的教學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這些材料或生動有趣,或喚醒憂患意識,或激發(fā)探究欲望,可以多角度撞擊著學生心靈,使學生將化學與生活整合,從化學角度增加對社會生活的新認識。
化學課外活動具有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靈活性、實踐性等特點。通過開展化學課外活動不但可以培養(yǎng)他們對化學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擴大知識面,提高化學思維能力,在實踐中發(fā)展應用能力。因此,化學教師應該重視化學課外活動的開展,并且要善于組織和指導化學課外活動。
1.創(chuàng)辦化學周報
可以設置化學熱點新聞、科學視野、化學小魔術、化學史、家庭小實驗等欄目,鼓勵學生積極提供稿件。通過學生參與供稿,可以促使學生閱讀化學科普讀物、搜集生活中涉及化學的案例,培養(yǎng)學生主動用化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生活,挖掘其中蘊含的化學信息,樹立一定的化學意識。學生利用化學周報作為同學之間交流的平臺,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
2.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從社會生活中選擇研究的課題,進行調(diào)查、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并撰寫成研究報告,組織學生參加成果展示會,加強不同課題小組之間的交流與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使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體驗獲取、分析、處理和利用信息的過程,提高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廢舊電池的生態(tài)危害及回收利用》課題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wǎng)查資料搜集有用的化學信息,到社會中調(diào)研廢電池的污染及回收情況,參與廢電池回收宣傳的公益活動,可以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和意識。利用學校實驗室的裝置和藥品來設計一套驗證普通鋅錳干電池的主要成分以及提取二氧化錳、氯化銨及鋅等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運用元素化合物及實驗相關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問題,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學生體會,通過研究性學習,學會如何與小組同學合作學習;通過網(wǎng)上查閱和社會調(diào)查,深知每個人都有義務不隨意丟棄廢舊電池;也調(diào)查到中國廢舊電池的回收機制還有待完善。
3.開設化學專題講座
介紹化學發(fā)展新成就或介紹化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等,擴大學生視野;組織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科技局、環(huán)保局、化工廠等,增強學生對化學的感性認識,體會化學的實際應用。通過一系列科普活動,向學生宣傳化學,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運用化學工具解決相關問題。例如,從化學角度倡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科學的化學資源觀;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學會健康飲食等。有學生說:“現(xiàn)在的我過著低碳綠色的生活:出行自行車,晚上人走燈熄,沖廁所用家里洗衣服的水,上超市帶環(huán)保袋,不亂扔垃圾,少吃油炸食品。”
家庭小實驗是實驗教學的重要形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在化學教學中可以發(fā)揮獨特作用。家庭小實驗首先要求學生能夠從化學角度尋找身邊合適的化學藥品和替代儀器,如作為調(diào)味品的食鹽、白醋、白酒等,消毒用的84消毒液、碘酒、醫(yī)用酒精或雙氧水等,廢棄的各種各樣大小的飲料瓶、食品包裝塑料盒等代替實驗室的燒杯或試管。在實驗準備過程中學生化學應用的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散,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激發(fā)。其次,家庭小實驗在家庭氛圍寬松、時間充裕的環(huán)境下,更有利于學生觀察現(xiàn)象、分析問題并記錄結果,學會有序、可控地操作實驗,實驗過程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展現(xiàn),實踐能力得以逐步增強。高中新課程中有許多可開發(fā)的家庭小實驗,如探究鐵的腐蝕原理、自制化學電池、焰色反應、酸堿指示劑的性質(zhì)、蛋白質(zhì)的性質(zhì)等。
探究蛋白質(zhì)性質(zhì)的家庭實驗中,學生可以從生雞蛋提取出雞蛋清并配成溶液,用激光筆測試是否有丁達爾現(xiàn)象。取蛋白質(zhì)溶液分組做探究實驗:第一組加熱,第二組加入食鹽,第三組加入白醋,若有沉淀則加水,觀察并記錄現(xiàn)象進行分析;還可以灼燒羊毛織物和人造棉織物的樣品,聞氣味的不同。通過探究,學生加深了對蛋白質(zhì)變性、鹽析等性質(zhì)的理解,體會了生活中化學的魅力及應用價值。
探究酸堿指示劑的性質(zhì)的家庭實驗中,學生可以從蔬菜紫甘藍中提取出紫色汁液進行實驗,白開水、食鹽、白醋、橙汁、食用堿、84消毒液、肥皂水等都可成為酸堿性測定的物質(zhì),通過或紫或綠或紅的變色對比,學生在驚奇中認識了紫甘藍水與實驗室的石蕊試液性質(zhì)類似,得出了其遇酸變紅、遇堿變綠的性質(zhì),同時也學會了利用這種生活中的指示劑去測定身邊化學物質(zhì)酸堿性的方法。學生體會:“沒想到廚房里能尋找到化學所帶來的樂趣,當我看到紫甘藍水在不同酸堿性下變色的時候,真的很興奮,我還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那些奇妙的畫面”;“通過家庭小實驗,我有了自己的化學DIY實驗作品,從實驗設計到實驗藥品及裝置,里面都有我的創(chuàng)意,我很滿意”;“家庭小實驗使我對課堂上學到的化學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
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是一個長期積累、逐步發(fā)展的過程?;瘜W來自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教師要不斷激發(fā)喚醒學生的應用意識,鼓勵他們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通過各種教學策略來鍛煉他們的應用性思維和能力。
[1]楊國清.論中學化學中實施STS教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9,(4)
[2]曾開.重視化學“家庭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J].讀與寫雜志,2007,(5)
1008-0546(2011)10-0002-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