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室的電話鈴聲突然急促地響起,似乎預示著來訪者內(nèi)心何等的焦慮不安?!罢吕蠋煟覂鹤佑殖鍪铝?,怎么辦?”一位媽媽帶著啜泣急切地問道。我聽出來了,這位媽媽來過咨詢室?guī)状?。最近一次是兩周前,?歲的兒子浩浩(化名)和一位任課女老師發(fā)生了沖突,由于不肯認錯道歉遭到老師罰站,最后老師把他媽媽叫到學校,但是絲毫沒有動搖孩子與老師對抗到底的決心。這位媽媽就“如何讓孩子低頭”前來尋求幫助。
再往前回憶,是一個多月前,浩浩怎么都不肯聽媽媽的話,不愿意完成媽媽布置的作業(yè),也不肯練習打鼓,兩人僵持不下,最后鬧得很不開心。這位媽媽來請教“如何樹立母親的權威”。這一次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又是和上次那個女老師鬧矛盾。浩浩在這位老師上課的時候,說了一句笑話,引得全班同學都笑了。老師很生氣,要把他趕出教室,他不肯走,老師就過來拉他,結果他掙扎起來一拳打在老師的臉上,把老師的眼鏡都打掉了,還咬了老師手腕一口。于是班主任和校長都給我打電話?!笨磥磉@次的事件與上次有雷同之處,只是暴力手段升級。在我的建議下,浩浩媽媽答應說服浩浩一同到咨詢室來。我讓浩浩媽媽向浩浩承諾:如果他在咨詢過程中感覺有任何不舒服,想離開可以馬上走。
兩天后,我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浩浩,他用聰明而倔強的眼神打量著我,正在評估我是否值得信任,并且是否有能力幫助他。以下是我們之間的一段對話——
“你好,浩浩,聽說你在學校遇到了麻煩?”
“我沒有錯?!?/p>
“哦,不管誰對誰錯,我們先把事情的經(jīng)過講清楚。我相信你這么聰明,一定可以講得很好?!?/p>
“這個老師很討厭,上次吃中飯的時候,她不準我先吃,要我等同學一起吃,還把我的飯勺給搶走了。憑什么要我等,我動作快先拿到飯盒當然可以先吃。她不講理。前兩天上課的時候,我只是輕輕地講了一句話,她就一定要讓我出去,還動手拉我……”
“后來呢?”
“我不干唄,她沒道理……后來我媽媽就來了?!?/p>
看得出來,浩浩對涉及違反課堂紀律、冒犯老師等不當行為避重就輕,甚至忽略。因為他心里很清楚: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所以浩浩是有是非觀念的。但他堅持認為一切都是由老師的“不講道理”引起的。
經(jīng)過與浩浩媽媽的細談,我確定了以下兩點:第一,從小到大,浩浩的言行舉止一向都是有點出格的,在家里喜歡和大人辯論,在學校愛講笑話逗同學笑??傊?,不是屬于那種乖孩子的類型。第二,浩浩與其他老師相處都比較愉快,雖然他比較叛逆,但因為頭腦靈活,老師們漸漸適應,甚至學會欣賞他的個性化表現(xiàn),唯獨這位新調來的女老師特別不能容忍浩浩不規(guī)矩的言行。另外,我也了解到浩浩接受的是典型的“嚴父慈母”型的家庭教育。嚴厲的爸爸習慣于用“大棒”來壓制孩子的個性,而和善的媽媽則成為孩子“欺負”的對象。所以,幾乎浩浩每次出狀況都是爸爸在外出差的時候。
我告訴浩浩媽媽:不要認為浩浩很兇,很厲害,其實他很需要幫助,同時需要幫助的是那位女老師。浩浩一直都是任性的,除了爸爸的約束之外,他在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中應該說過得很舒適,他的聰明和反叛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個性。然而他遇到這樣一位試圖來改變他的女老師,這對浩浩來說是一種痛苦的挫折體驗。另一方面,那位女老師也不容易,她有固定的“好學生”的標準,并且把這個標準千篇一律地套在每個孩子身上,但是她發(fā)現(xiàn)浩浩不肯如她所愿。所以她也體驗到挫敗感和沮喪感,并且用更大的能量去努力改變浩浩。所以他們兩個人都需要幫助。
于是,我制定了如下三步走的干預計劃。第一步,請浩浩媽媽向校方建議,請這位老師也到咨詢室來進行交流;第二步,對浩浩進行認知行為教育,讓他明白“憤怒的情緒是可以接受的,但因憤怒而出現(xiàn)攻擊行為是不被允許的”;第三步,請浩浩父母一起到咨詢室,對家庭教育的模式進行探討。
在第一步中,浩浩的老師宣泄了她對浩浩的不滿情緒,“這種學生真是沒救了?!蔽姨嵝阉骸捌鋵嵞愫荜P心這個孩子,如果不關心,你就會不理他,不去教育他?!比缓笪矣峙c她溝通了“好學生”的標準,協(xié)助她慢慢從“好學生必須……”等非理性觀念中走出來,用更開放的心態(tài)來面對類似浩浩這樣的孩子。
在第二步中,我充分肯定了浩浩聰明、講道理等許多他引以為傲的優(yōu)點,同時指出他行為上的不當。利用浩浩追求“成熟”的孩子心理,引導他樹立“成熟的人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的觀念。進而我與浩浩討論了當自己很生氣的時候,該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讓自己能很快地平靜下來。浩浩表示他會嘗試著去實踐這些新方法。
在第三步中,我建議浩浩的爸爸學會欣賞教育,媽媽要樹立父母的權威。因為浩浩會模仿爸爸的暴力教育,并且把軟弱的媽媽作為實施對象。即使不是行為暴力,也可能有語言暴力。這些現(xiàn)象已經(jīng)開始在浩浩與媽媽之間出現(xiàn),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家庭的三角關系是孩子在家庭之外待人接物的模板。
在將近兩周的時間內(nèi),這場關于“浩浩打人”的危機化解了。也許浩浩所面對的問題還有很多,但是我相信,浩浩和他的爸爸媽媽都會從中受益。成長問題是問題,更是挑戰(zhàn),解決之后就變成了機會。除了個體教育之外,更為關鍵的是成長環(huán)境。
(作者系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培訓部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
編輯 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