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于戰(zhàn)國,盛于魏晉,吞噬了數(shù)百萬生命的“服石”之風終于在清代退場。唐太宗李世民、明神宗朱翊、清雍正皇帝胤稹等多位皇帝均死于此。我國醫(yī)學史上的這股逆流究竟有何魔力,讓大家丟掉性命也甘心情愿?
在養(yǎng)生熱復興的當今,“偽專家”張悟本、“達人道長”李一都在爆紅后塵埃落定。不論曾經(jīng)如何轟動一時,沸沸揚揚,他們折騰起的泡沫很快煙消云散,相比歷史上“服石”的養(yǎng)生謬誤,卻是小巫見大巫。
服石,指服用一種名叫五石散的中藥散劑?!笆敝甘娙椤⒆鲜?、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種礦物,此外還有一些輔料。其目的是補虛、長壽、增強性功能,但其如何演變成一場延綿日久的悲劇呢?
大風起兮
“五石散”為東漢名醫(yī)張仲景所發(fā)明,用于治病救人。魏晉時期,在仲景方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五石更生散”“五石護命散”等多種服石方劑,泛稱為“寒食散”。后來將服后須寒飲、寒食、寒衣、寒臥以散熱的方藥,都稱為“寒食散”,故服石又稱為“服散”。 “寒食散”一開始是以鎮(zhèn)驚、美容、補腎輕身行世的。魏晉時代紛爭不斷,戰(zhàn)亂不休,士人經(jīng)常驚恐不安。五石散中的五味主藥和其他附藥均有鎮(zhèn)心、定驚功用,?;俭@恐之癥的人服后有一定效果。后來則作為房中術用藥及補養(yǎng)藥,用于強壯身體,并推廣以治療百病。據(jù)說,服食五石散還有美容延年的功效。根據(jù)記載,一個人初服寒食散后,會面色紅潤,正如嵇康《游仙詩》中云:“采藥鐘山隅,服食改姿容。”當時吏部尚書何晏、玄學家王弼等人都樂于服石,并大力倡導,極力渲染服石之好處。在何晏看來,服用五石散還能使人的大腦因精神興奮和舒暢而“神明開朗”。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在《雜貼》中談到“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輕身行動如飛也”,說明服散后有輕飄欲仙、騰云駕霧之感。有了這些達官名人的倡導,便形成了一代世俗時尚氛圍。
再者,當時社會“崇尚自然之性和個性”,人們的種種放蕩行為,都不再被視為違犯道德規(guī)范而受到指責,進一步促進了服石之風,對魏晉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禍害相隨
服石成風,禍害無窮。據(jù)與何晏同時代的著名針灸學家皇甫謐介紹,他親眼見到一些人,因服石引起舌縮入喉、癰瘡陷背、脊肉爛潰等疾病。他自己也深受其害:“隆冬裸袒食冰,當暑煩悶,咳逆浮腫,苦不堪言?!背霈F(xiàn)了風證、耳聾等風痹疾,悲憤不已而欲伏刃自殺。
據(jù)考證,從魏晉到唐末的數(shù)百年間,服寒食散的人可能有數(shù)百萬,因此而喪生的人也有數(shù)十百萬。因服散等長生藥而死的皇帝,有東晉的哀帝司馬丕,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唐太宗李世民、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等。沉迷服散者不乏王公貴戚、名人學士。白居易在《思舊》一詩中,披露“退之”(即唐代文學家韓愈,字退之)因服食硫磺患病而死:“退之服硫磺,一病訖不痊……”據(jù)五代時人陶谷的《清異錄》記載,韓愈先讓一只小公雞吃拌有硫磺的食物長大,然后去吃這只公雞,每隔一天就要吃一只這樣的雞。開始時,像服“偉哥”那樣確實有一些壯陽效果,但長期服用,硫磺在體內(nèi)積蓄過量,發(fā)生慢性中毒,最終因此而病死。服石服丹一直影響到明清時代,據(jù)考證,明神宗朱翊、明光宗朱常洛、清雍正皇帝胤稹均死于丹藥中毒。
流行向來勢不可擋,下層平民雖是窮困的群體,沒有錢來買五石散,但在“不服石者反遭側(cè)目”的荒唐意識里,他們也裝做“寒衣、寒臥、寒食”(即穿著異常寬大的衣服,仰臥在大路旁的青石板上,吃著冷飯,飲著山泉),一副逼真的散熱模樣。
迷信服石,欲求長生,一時間冤死夭亡者眾,當令今人側(cè)目、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