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yī)合璧糾紛少
張世紅 張笑榮
近年來,醫(yī)療糾紛越來越多,讓人眼花繚亂。筆者認為,如果我們的醫(yī)生多一些中西醫(yī)結合的知識,許多糾紛都是可以避免的。
筆者不久前遇到這樣一件事:一個車禍患者,傷及胸部及頭面。開始一段時間治療效果良好。但在最后做面部整容手術,術后近百天,無論如何消炎,手術縫合處就是不愈合,炎癥、浮腫,患者疼痛不止,直至化膿、潰爛。最后官司打到市醫(yī)療糾紛辦公室。
由于醫(yī)患雙方均與筆者熟識,最后被安排處理此事。筆者認為:本例患者受傷不輕,且治療時間較長,前后已達四個月。俗話說:“久病必虛?!泵髑迕t(yī)喻嘉言也有言:“五臟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huán)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這大氣,即《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宗氣”和“中氣”,是人體臟腑正常生理機能的保證。
于是筆者開出張錫純的《升陷湯》。方藥如下:生黃芪30克,知母9克,柴胡6克,升麻3克,桔梗6克。3天后腫消膿去。又方:生黃芪30克,天花粉30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金銀花9克,甘草3克。7天后結疤而愈。
在治療過程中,筆者始終未用外敷的生肌之藥,但是兩個藥方都同時加入了生黃芪?!渡褶r本草經》言生黃芪有生肌排膿毒的作用,“主久敗瘡”。中醫(yī)認為,瘡面長期不愈合的原因就是人的氣虛,無法促使機體愈合。此時可以使用生黃芪,以讓瘡口里面長肉,把膿排出來。
經歷這件事后,筆者深深感受到中西醫(yī)合璧的必要:西醫(yī)擅長于手術治療,而中醫(yī)擅長于調理氣機,活血化瘀。正所謂“氣載血行”,“人活一口氣”,氣足氣順則人體生理功能正常運行,有利于傷口的愈合和疾病的康復。如果一開始就采取由而醫(yī)結合療法,這起糾紛就不會發(fā)生。
老媽的健身計劃
宋尚明(山東蒙陰276200)
老媽在小本本上寫寫劃劃,我探頭過去瞅了一眼,上面寫著“起床后完成走步120圈,吃完飯開電視看各地新聞,九點多鐘去菜市場溜達,中午回來做飯,下午整理筆墨畫畫”。整個一份生活日志。
看看老媽精氣神十足的模樣,反而有種恍然如夢的感覺。多年前,一場沒有徹底治愈的感冒,給老媽留下了咳嗽的病根,此后每當季節(jié)變化,病情便會應時而發(fā)。記憶里的冬天,老媽都是在病床上度過的,一邊是痰盂,一邊是吊瓶。望著老媽幾近虛脫的樣子,全家人都跟著受罪。后來經過檢查,發(fā)現老媽是過敏性支氣管炎,排除了過敏原后,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但身體還很虛弱。為了使自己擺脫病態(tài),老媽給自己定了個健身計劃。先是到馬路上散步,后來又改成室內運動,早晨起床后在室內轉圈走,高抬腳,輕提輕放,雙手夸張地大幅度甩動,老媽把這叫強化訓練。一開始覺得累,后來就輕松了,120圈走下來,腳步仍然輕盈無比,我們買菜、上下樓梯都不在話下。
母親愛看電視健康欄目,對中醫(yī)穴位按摩特感興趣,有個頭疼腦熱、腰疼腿酸的,都給自己按摩一番。母親的按摩方法有:(1)干洗頭法:兩手五指分開放在頭兩側,像梳頭那樣從前向后,從外向內梳抓頭皮;(2)揉太陽穴法:兩手拇指放在兩側太陽穴上,反復按揉;(3)捶打腰法:兩手分別放在同側腰部,自上而下搓揉,然后變掌為拳捶打腰部;(4)搓涌泉穴法:用左手拇、食、中指將左腳趾向上搬翹,用右手掌后側小魚際穴部位前后推搓涌泉穴,據說可降低血壓,養(yǎng)肝明目,治頭痛、頭暈等癥。
食療也被老媽所熱衷,參照中醫(yī)簡易保健養(yǎng)生法推薦的食療配方,她在做稀粥時放入紅棗、枸杞、桂圓等對身體有益的補品,根據不同的季節(jié)燉雞湯、大骨湯加黃芪、蘿卜、黨參等,健康加美味,紅潤的面色逐漸又回到老媽的臉上。老媽經常對人說,很多事情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保養(yǎng)好自己的身體,讓兒女放心,就是對他們的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