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底,著名書法家張錫良先生從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廣西展區(qū)參加作品評選歸來,并向《藝術中國》詳細介紹了十屆國展廣西展區(qū)的評選情況。
第十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分兩個展區(qū):上海和廣西,并且第一次把刻字也納入了國展評選范圍。
廣西展區(qū)總共收到全國投稿(行書、篆書、篆刻、刻字)22000多件,其中行書有14000多件。評選第一步是由18位評委從22000多件作品中評出1200件入選作品。與歷屆國展不同的是,以前分多個組評選,每件作品原件都與評委見面,但不能與每個評委見面。這次是評委會先組織拍照并打印出彩照,初評時分兩個區(qū)域,每個評委都能夠跟作品見面。只要有一個評委認可打鉤初評即可通過,評委認為拿不準的可以打三角形,調原作細看。張錫良認為這是評選改進的一大步,能防止評委因審美不同而造成好作品的遺漏。評委接觸的面寬,也能節(jié)省時間,模式有點類似賓館的自助餐形式。初評超出計劃的有1000多件作品,原件全部展示出來,在原件里再篩掉一些作品,
只留1200件作品。
評選第二步將留下的1200件作品分三個區(qū)展示,全部張掛并進行編號。評委每人發(fā)一個投票機,在1200件里面打出330件行書票、70件篆刻票、50件刻字票,共400多件入展作品。票數過評委數一半的就上,不足的再考慮。
張錫良介紹,值得一提的是“復議程序”,這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作法。400多件入展作品掛出來后,評委花一到兩個小時查看作品,只要其中有任何一個評委提出否定意見,就要進行復議,陳述原因,然后舉手表決通過,表決時評委數超三分之二就通過下作品。評選入展和獲獎時都有提出復議的。
評選第三步是將作品分書體張掛出來,提名獲獎待選作品,每個人打66件作品票,提名后評獲獎。本屆湖南作者進入提名的有3人,最后有兩人獲獎。
張錫良向投稿作者建言:大家要有一個好的的心態(tài)來對待國展,國展肯定要講水平,但不要拿得票的多少來作為衡量入展和獲獎作品水平高低的唯一依據;同時對于作品落選,要常態(tài)化處理,不要怨天尤人,因為任何事情都難以做到盡善盡美。國展的評選是殘酷的,但我們每次都還是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做準備和參與,這也是挑戰(zhàn)自我和促進藝術不斷進步的一種方式。
(鐘全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