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館長時工資140塊大洋,后來他任教授又漲到200塊,再加上他在別的大學兼課,每月收入至少在250塊至300塊大洋。”李亞中說,“但他去世后家里的財產(chǎn)僅有1塊大洋。由于沒錢安葬,只好舉行公葬,也就是以向公眾募捐的形式安葬。”(據(jù)《北京日報》)
李大釗犧牲時家中僅有一元,留給我們的是一筆精神財富。
古人說的好:“人遺子金滿銀,我教子唯一經(jīng)?!绷謩t徐家財不為子孫謀早就告誡了后人,他曾經(jīng)寫過一副對聯(lián)非常明白:上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下聯(lián):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則增其過。
林則徐在西安的陜西巡撫衙署為三個兒子寫立分書,即《析產(chǎn)鬮書》,對家產(chǎn)進行了分析和處分。說自己為官30余年,沒有時間管理家業(yè),房產(chǎn)只值3萬兩銀子,每個兒子只能分到價值1萬兩銀子的房產(chǎn),現(xiàn)銀則無可分。林則徐的家產(chǎn)價值白銀3萬兩,比起入仕前確有增加,但在封疆大吏中不足以富足。他在分書中囑咐兒子:“產(chǎn)微息薄,非儉難敷,各須慎守儒風,省嗇用度?!彼€告誡:“凡我子孫,當念韓文公所云‘辛勤有此,無迷厥初’之語(意思是講,要記住韓愈的話,辛勞勤儉,才掙下這份家產(chǎn),不要迷惑心智,忘記當初的艱苦),倘因破蕩敗業(yè),即非我子孫矣!”后來有人稱林則徐為“清廉”的榜樣,當之無愧。
方志敏的座右銘:“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庇泻芎玫膯⑹?。胡錦濤讀過《清貧》后批示:“我們紀念和學習方志敏同志,就要像他那樣,一身正氣,清正廉潔,保持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氣節(jié)?!?/p>
李大釗、方志敏之所以有著如此強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是因為李大釗、方志敏反映的不僅僅是革命先烈為了革命事業(yè)而甘于過清貧、樸素的生活,更體現(xiàn)了李大釗、方志敏將清貧作為自己最大財富的高尚革命氣節(jié)。這種革命氣節(jié),在艱苦的年代需要它,在改革開放繁榮的今天同樣需要它。君不見,腐敗高官紛紛落馬,究其原因,哪一個不是因為生活腐化墮落而造成的;哪一個不是因為丟掉了甘于清貧的氣節(jié)而走向自我毀滅的?古今概莫能外,將來這一規(guī)律也不會改變的。
“當官為什么、掌權做什么、身后留什么”。李大釗遺產(chǎn)一元給后人留下了一筆“財富”,是不是也給當今官員一些啟示?
(摘自《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作者: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