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講激趣法
初中文言文是初中學生剛接觸到的,如果教者一開始就把文言文呈現在他們面前,他們會有不小的閱讀難度,他們會視文言文閱讀為畏途,進而失去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興趣屬非智力因素,卻是學習初中文言文的先決條件。至少在一節(jié)課開始時,為學生心理上注入一些催化劑,對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認識活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量。我教初中文言文時,十分重視開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作用,煞費心思,創(chuàng)設情趣,以架起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激趣的方法很多,我開講或以“新”引趣。因為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是中學生重要的心理傾向。心理學家研究實驗證明,認知內驅力多半是從好奇的傾向派生出來的。學生的這種心理一旦被激發(fā),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認知內驅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虚_講激發(fā)了興趣,才會使教師發(fā)出的知識“信息”與學生大腦的“接收系統(tǒng)”產生聯(lián)系,成為課堂思維的主體,才會排除其他信號的干擾,形成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如在教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時,我先借助多媒體投影,一輪圓月升起,月光溶溶,一片寧靜而祥和,這時背景音樂貝多芬的《月光曲》緩緩響起,我問:
“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大家想一想,古詩中還有哪些寫月的名句?它們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時,整個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學生搶著舉手。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畎住监l(xiāng)之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美好的祝福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真摯的祝福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對朋友的思念。
我順勢引導說:“一縷月光能勾起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輪月光更能引起文人們對親人的美好祝福,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牽動著那么多人的情腸?”
學生搶著說:“人的雅興?!?/p>
我說:“不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也是寫人的雅興,什么雅興呢?”
接著,引出板書:《記承天寺夜游》
二、曲問引趣法
根據調查,討厭文言文的學生,37%的學生怨背誦多、默寫多,50%左右的學生因老師提問方式太直接,如“這個字是什么意思?”、“那句話如何翻譯?”這種“是不是”、“對不對”式的反復提問,簡單機械,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嘗生自然感到索然寡味。
文言文教學必須記憶,這是由文言文特點所決定的,如何叫學生由被動記憶轉到主動記憶上來,怎樣激起學生聽講文言文的興趣?除了運用一些傳統(tǒng)方法之外,我覺得曲問引趣是一種較理想的方法。曲問,即拐個彎兒提問。凡曲問,常常改換角度,著意引趣。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妻子”一詞的意思,我沒有直接譯出,而是故意設問:“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來到桃花源時,帶來哪些人?”“妻子”、“邑人”?!班牛撬麄儧]有帶子女嗎?為什么不一同帶來呢?”學生一時不能回答,稍一思索后,說:“有,‘妻子’中的‘子’是指‘子女’的意思?!薄皩?,文言文中的妻子是兩個詞,‘妻’指‘妻子’,‘子’則為‘子女’的意思,所以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將他們一家人都帶來了?!庇捎谖以谖难晕慕虒W中常常采用曲問引趣的方法,激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培養(yǎng)了他們善于思考,樂于表達的習慣,誘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聯(lián)系得趣法
由于文言文作品距學生的生活較遠,因此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必須注意縮短文言文與學生之間的差距,課堂內要有時代的活水流淌,時代的信息與學生的思想最容易溝通。因此,根據課文內容作適度的橫向聯(lián)系,或者輯錄報刊雜志重要文章上用到的文言詞匯、文言短語、文言句式,或集錄一些習見的成語、古語。引導學生去咀嚼、推敲,體會文章中的“味”,獲得理趣。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學生的精神就會振奮。如在解釋《捕蛇者說》中“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中的文言虛詞“于”字時,我先將已經學過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中的“于”讓學生比較,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解釋為“在”,我不急于給學生訂正,而是寫出幾個與“于”有密切聯(lián)系的詞語:“青出于藍”、“勇于改過”、“敗于高手”、“日漸于濃”、“業(yè)精于勤”,讓學生從這些詞語中了解到“于”具有多個意義,除了解釋為“在”以外,還作“從、對、被、向、因”講,那么“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中的“于”解釋為“從”學生就會很好地掌握。這樣橫向聯(lián)系,既充實了課堂容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調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