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愛森納赫(Eisenach)的音樂世家,其家族七代人中出了六十多個職業(yè)音樂家。1723年,他被任命為萊比錫圣托馬斯大教堂的唱詩班領唱。他的生活平淡無奇,性格亦無可圈可點之處,親朋好友的回憶也少有留存。
1.不知名的好心人
巴赫年輕的時候總是不畏艱險地去漢堡偷聽管風琴大師雷因肯的演奏(那些老前輩們總是害怕別人學到自己純熟的技巧)。有一次他在漢堡逗留的時間太長,結(jié)果要回呂內(nèi)堡的時候,身上只剩下兩個先令。還沒到家他已經(jīng)餓得頭昏眼花,只好坐在一個酒館旁休息。從廚房里飄出來的陣陣香味,更是讓他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胃口和荷包之間的巨大差距。他的一臉饞相似乎打動了樓上某個先生或小姐。他聽到窗戶打開的聲音,接著有兩個鯡魚頭被扔了下來??吹絹碜岳霞覉D林根的美味,哪怕是殘羹剩飯,他也禁不住開始流口水。于是他急不可耐地撿起了魚頭。當他把魚頭撕開的時候,又有一個大大的驚喜:每個魚頭里面都有一枚丹麥金幣!這個重大發(fā)現(xiàn)不僅可以解他的燃眉之急,而且還能讓他的下一次漢堡之旅體體面面。這個不知名的好心人,無疑從窗戶后面目睹了自己善行的結(jié)果,但也并不想知道這個孩子是誰。
2.一生與亨德爾無緣
巴赫非常崇拜亨德爾,而且一直想和亨德爾見上一面。因為亨德爾也是一名偉大的管風琴演奏家,許多萊比錫的愛樂者都希望看到兩位巨人能夠當面一較高下。但是兩人一直沒有遇到碰面的機會。亨德爾三次從倫敦回到故鄉(xiāng)哈勒,第一次大約是1719年,巴赫還在科騰,離哈勒僅四德里。他一聽到亨德爾到達,便立刻動身去拜訪,但亨德爾就在他到達的當天離開了哈勒。亨德爾第二次去哈勒是在1730年到1740年之間,巴赫在萊比錫,但是生病了。他一聽說亨德爾來了,就立刻派大兒子威廉·弗里德曼(William Friedemann)去邀請他到萊比錫,但是很遺憾,亨德爾不能去。在亨德爾第三次到訪的時候(可能是1752年或者1753年),巴赫已經(jīng)去世了。
3.完美的結(jié)束句
當巴赫走進一間擠滿了人的房間時,一個門外漢正在鍵盤上即興發(fā)揮,他突然從座位上起身,結(jié)果導致彈出了一個不協(xié)和音。巴赫徑直走過主人,沖向大鍵琴,解決了錯音,加上一句完美的結(jié)束句,然后,才跟主人寒暄。
4.木棍的妙用
巴赫非常喜愛和聲,經(jīng)常使用踏板,不過據(jù)說在手和腳都沒空的時候,他還會用嘴銜一根木棍去觸鍵。
5.只要多練,就能彈好
經(jīng)常有人請巴赫演示一些極簡單的樂曲,他通常會說,“嗯,看看我能做什么?!边@時,他會選擇一個簡單的主題開始,但是,當他充分發(fā)展主題之后,別人總會發(fā)現(xiàn)這曲子其實并不簡單。如果大家開始抱怨這曲子還是太難的時候,巴赫會笑著說:“只要多練,就能彈好。你不是跟我一樣有十個健康的手指嗎?”
6.并不和藹的老師
巴赫經(jīng)常在禮拜儀式中大發(fā)雷霆地趕走某個不聽話的學生,接著在晚餐時又再一次將他從餐桌上趕走。這些武斷的舉動有時會犧牲一個教師的尊嚴,所以對于他來說,要讓那些搗蛋的孩子們老老實實地聽話實在是難上加難。
7.挖掘乞丐身上的藝術潛力
一群乞丐經(jīng)常發(fā)出一串不和諧的哀求聲,這讓巴赫很感興趣,他覺得也許這里面包含了某種有趣的音程。首先他裝出想給錢但是又找不到錢的樣子,當乞丐們哀求聲的頻率漸漸升高時,他就拿出一點點錢來降低那些叫聲,如此數(shù)番。最后,他突然拿出一大筆錢——令他非常滿意的是,他制造了一個完整的和聲和一個精彩紛呈的結(jié)束句。
8.杰出的劇院音響效果評論家
1747年巴赫在柏林時參觀了一間新歌劇院。他能夠一眼看出劇院的結(jié)構(gòu)對于音響效果的利弊,而其他人則需要很多經(jīng)驗才能發(fā)現(xiàn)。他被帶到劇院內(nèi)的大廳,來到環(huán)繞大廳的回廊,他看了看天花板,完全沒有做進一步的考察,就說……如果一個人在大廳的一角對著墻小聲說話,另一個人站在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另一頭面對著墻,便可以清楚地聽到這悄悄話,而站在大廳的中心或任何其他的部分都無法聽到。天花板的拱形的方向產(chǎn)生了這種效果,而巴赫一眼就發(fā)現(xiàn)了這特質(zhì)。這種觀察結(jié)果使得巴赫開始嘗試著運用管風琴不同音栓的非常組合,制造前所未聞的音響效果。
9.離開人世
7月28日晚大約八點一刻的時候,他在睡夢中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他被埋葬在萊比錫圣約翰教堂的墓地里,但是沒有任何十字架或墓碑標記他長眠的地點。關于他葬禮的唯一記錄是保存在萊比錫鎮(zhèn)圖書館的一份死亡登記,這樣寫道:“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男,六十七歲,圣托馬斯學校的音樂指導和唱詩班領唱,于1750年7月30日下葬?!?/p>
10.《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重見天日
20世紀杰出的大提琴家巴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這樣回顧巴赫著名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如何重見天日的——
一天我告訴父親我必須為巴佳雷拉(Pajarera)咖啡館找點新的獨奏曲目,于是我們一起開始搜索。有兩個原因使我永遠難以忘記那個下午。第一,我父親給我買了第一把成人大提琴……然后我們來到靠近碼頭的一個音樂老店,開始瀏覽一大摞樂譜。突然我發(fā)現(xiàn)了一捆紙,破破爛爛的,因為年代太久而褪了色。這就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為大提琴而作的無伴奏組曲。我好奇地翻閱著這六首獨奏大提琴組曲,字里行間隱藏著怎樣的魔力和秘密?。∥覐奈绰犝f過這些組曲的存在,沒有一個人——哪怕是我的老師——向我提起過這作品……我趕緊捧著組曲回家,好像它是皇冠上的寶石,一到房間我就開始全心研讀。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那時我才十三歲,而之后的八十年中,我對它的好奇與日俱增。這些組曲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接下來的十二年中,我每天都要研究、練習它們。是的,十二年光陰似箭,直到二十五歲那年我才有勇氣在公眾面前演奏其中一首組曲。直到那時,從未有任何小提琴家或大提琴家演奏過完整的巴赫組曲……它們被認為是學術作品,機械呆板,毫無生氣。想想吧!它們是巴赫的精華,而巴赫就是音樂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