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美
(湖北省社科院 宜昌分院,湖北 宜昌 443000)
屈原,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楚國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人。屈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1]。從政當初深得楚懷王的信任,曾擔任左徒(相當于副宰相)的重要職務(wù)。屈原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的第一位詩人。他創(chuàng)造的“楚辭”這一嶄新的文學(xué)形式,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史上從集體詠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全新時代,對我國文學(xué)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對后世的影響,最重要的還是表現(xiàn)在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方面。屈原是我國歷史上的偉大的愛國志士。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追求理想,持正不阿,為了祖國的前途命運,與誤國、賣國的腐朽貴族勢力不屈地斗爭了一生,最后為殉于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至死不離祖國的決心,而投汨羅江自盡。這種深厚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在政治斗爭中堅持理想、寧死不屈的精神,為后世所景仰。千百年來,每逢夏歷五月初五,人們便到江河里賽龍舟,投粽子,以慰忠魂。而屈原用他整個生命鑄成的充滿美好理想和愛國激情的偉大詩篇,更是在人們中廣為傳誦,給反抗強暴,匡扶正義,維護祖國統(tǒng)一、民族尊嚴斗爭中的歷代人民以勇氣和力量;給后世文人以深刻的教誨和啟迪,滋育著一代又一代的進步作家。以至,屈原在中華民族億萬子孫的精神中得到了永生。筆者寫作本文,僅就屈原愛國主義的本質(zhì)特征談?wù)剛€人的認識。
一
屈原,作為我國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愛國者,其愛國主義思想固然具有特定的時代特征、階級屬性和具體內(nèi)容,然而,為何在中國千百年來的滄桑變遷中,具有如此永恒的魅力呢?筆者認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歷史的進步性、深刻的人民性和感情的執(zhí)著性。這與歷史上種種稍存即逝的狹隘民族主義的思潮有著天淵之別。因此,盡管時代變遷,階級沉淪,人類繁衍,其基本精神與那些熱愛祖國,順應(yīng)歷史潮流,為維護民族尊嚴,捍衛(wèi)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獨立忘我奮斗的人們,總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這就是屈原愛國主義精神浩氣長存的奧秘。我們要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凝聚力,以完成實現(xiàn)四化、統(tǒng)一中華的偉大任務(wù),就要從本質(zhì)上認識和把握屈原愛國主義思想的豐富內(nèi)涵。
那么,屈原愛國主義具有哪些本質(zhì)特征呢?筆者認為,屈原愛國主義的本質(zhì)特征,首先表現(xiàn)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追求崇高的理想,是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驅(qū)動力,是民族興旺發(fā)達的凝聚力,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的實質(zhì),就在于追求進步的政治理想。屈原正是如此,他把熱愛祖國與富強祖國、統(tǒng)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這一崇高的政治追求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他一生為之奮斗的崇高理想,就是要在楚國實現(xiàn)“美政”。屈原美政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2]。他主張通過舉賢授能,修明法度,不分貴賤地選拔人才,刷新政治,依法行事,限制舊貴族的特權(quán),使國家強盛。屈原這一開明的政治主張,切中了當時楚國的弊端,順應(yīng)了歷史潮流的發(fā)展趨勢,體現(xiàn)了其愛國主義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大家知道,屈原處于戰(zhàn)國時代的后期,正是七雄紛爭的存亡年代。當時的戰(zhàn)國七雄,要數(shù)秦、楚兩國最為強大。它們互相抗衡,均有統(tǒng)一中國的可能性。關(guān)鍵在于自身的內(nèi)政外交。當時有所謂“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3]的說法,正反映了這種情況。
面對統(tǒng)一中國非秦即楚的態(tài)勢,楚國應(yīng)該富國強兵,與其他諸侯國結(jié)成同盟,以抵御秦國,才是正確的國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既維護楚國的利益,又順應(yīng)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然而,當時楚國的政治被一些毫無遠見,只知茍安享樂的腐朽貴族集團所把持,以至形成“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4]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要拯救楚國的命運,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惟一的出路就在于革新政治,修明法度。屈原的美政,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在他從政期間,一方面奉令起草“憲令”,舉賢授能,修明法度,刷新政治,限制舊貴族的權(quán)益。另一方面兩次出使齊國,合縱抗秦,收復(fù)失地。這一切可以稱得上是屈原愛國主義的壯舉。對楚國的前途和命運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并使楚國的內(nèi)政外交取得了一些成就。屈原《惜往日》中有這樣的詩句: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國富強而立法兮,屬貞臣而日女矣[5]。對屈原推行美政的情形有所追述。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也有所記載。
然而,屈原的政治主張,觸動了腐朽貴族集團的利益,因此“遭讒人而嫉之”[6]。但是,屈原決不屈服權(quán)貴,為了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拯救祖國的前途命運,與腐朽貴族勢力進行了頑強的斗爭。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對此作了記載。講屈原遵楚王之命制訂“憲令”,尚未定稿,上官大夫便“欲奪之,屈平不與”。這說明圍繞憲令的實質(zhì)內(nèi)容,屈原與舊貴族勢力代表人物之間的斗爭是相當激烈的。在這種情況下,貴族勢力便施計打擊屈原。上官大夫在楚懷王面前誣陷屈原,說“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于是,楚王“怒而疏屈平”[7],進而先后兩次流放屈原。這是當時楚國光明與進步同黑暗與倒退兩種勢力的殊死斗爭。屈原雖然官場失意,但卻是進步勢力的代表和化身,是愛國圖強的中流砥柱。由于屈原被疏,進而被逐,而腐朽貴族勢力占了上風,便使得楚國內(nèi)政黑暗,外交失策,以至國土淪喪,懷王客死異邦,國勢衰弱,楚國危在旦夕。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屈原的美政,是楚國生死存亡的生命線。進而說明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為實現(xiàn)美政而斗爭,是屈原愛國主義思想的本質(zhì)特征。
屈原堅貞愛國,追求進步理想,不僅表現(xiàn)在從政期間為實行美政而頑強斗爭,而且表現(xiàn)在失意官場、屢遭放逐的逆境中仍然堅持理想而矢志不渝。這在他再逐江南期間所寫的宏偉詩篇《離騷》中反映得淋漓盡致。詩中有這樣一段情節(jié),講的是詩人的姐姐女媭對他的勸戒。女媭用鯀的故事勸告屈原,說鯀由于過分剛直遭到殺身之禍,被殺害于羽山之下,要屈原凡事隨大流,明哲保身就可以了。屈原則不以為然,為了證實自己行為的正確,他假托到古帝重華那里去陳詞。他向帝舜陳述了歷代興亡的歷史事實和自己的政治主張,強調(diào)只有舉賢授能,遵守法度,才能長久享有天下。這一切果然得到重華的肯定。從而更加使屈原充滿自信,他表示“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8]。這說明屈原即使處于逆境,面對女媭的勸戒,仍能從歷史到現(xiàn)實,對自己的主張進行認真的理性思索,從而在今后出路的選擇中,進一步表白了自己堅持理想、忠于祖國的心跡?!毒耪隆分械摹渡娼穼Υ俗髁朔从?。在這首記述詩人被逐江南歷程和心情的詩中敘述了十分凄苦的流放遭遇?!吧盍骤泌ひ在べ?,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奔词谷绱耍娙巳员憩F(xiàn)出堅持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世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9]詩人任憑人世間黑暗、渾濁,對自己無人理解,仍堅持走自己的路。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甘心吃苦受難。這種崇高的精神,為詩人最后決意“從彭咸之所居”作了堅實的思想鋪墊。
總之,從屈原提出美政的歷史進步性,實施美政的頑強斗爭性,到堅持美政的意志堅定性,集中體現(xiàn)了屈原的愛國主義,是以正義、理想和信念支撐的。把握住屈原對進步政治理想的追求,也就抓住了屈原愛國主義思想的實質(zhì)。
二
屈原愛國主義的另一個本質(zhì)特征,就在于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大家知道,愛祖國與愛人民是密不可分的。祖國是人民生息的國度,而人民則是祖國的重心。歷代進步的思想家、政治家都主張“民為貴”。熱愛祖國,就要同情人民,關(guān)心人民,為了人民。愛國主義的核心,就在于人民性。屈原的愛國主義,把熱愛祖國與同情人民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他立志實現(xiàn)美政,使楚國富強起來,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因此,他的愛國主義具有深刻的人民性。
屈原愛國主義的人民性,具有三個方面的突出特點,這就是敬重人民的英勇頑強;同情人民的深重災(zāi)難;牽掛人民的赤誠之心。
屈原《九歌》中有首具有特殊風格的詩,這就是《國殤》[10]。單從詩人對篇名的匠心,就可以領(lǐng)悟到他對為國犧牲先驅(qū)者的崇敬之情。詩中,詩人以激越的感情,描寫了一場殘酷而壯烈的戰(zhàn)斗場面: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這里,寫的是披堅執(zhí)銳的楚軍將士,在戰(zhàn)車相摩,短兵相接,旌旗蔽空,敵眾若云,矢墜如雨的鏖戰(zhàn)之中,奮勇爭先,沖鋒陷陣。詩中,寫他們面對來勢兇猛的敵人,不但不肯后退一步,反而“援玉袍兮擊鳴鼓”,把戰(zhàn)鼓擂得更響。他們“出不入兮往不返”,“首身離兮心不懲!”表現(xiàn)出視死如歸,誓無反顧,與敵人奮戰(zhàn)到底的堅強決心。詩人以極大的熱情歌頌這些楚國衛(wèi)國將士的英雄氣概,以極大的敬意禮贊這些為國捐軀的英雄: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屈原如此濃墨重彩地歌頌這些為國捐驅(qū)的將士并非是發(fā)一時憫心之感慨,而是其愛國敬民思想的反映。一首《國殤》,可以說是楚國將士為國捐軀的英雄主義精神與屈原愛國敬民的心靈強烈撞擊的結(jié)果。詩人崇敬將士爭先殺敵的勇氣,謳歌將士出而不入,往而不返,首驅(qū)分離,心不悔恨的精神,贊美將士勇猛英武,剛強勿欺,雖死猶生的英雄形象,是對愛國主義的高揚,是對人民群眾在保衛(wèi)祖國斗爭中的作用的高度肯定。這對于一個生活在二千多年前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來說,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在七國紛爭的動蕩時期,本來人民群眾就一直處于沉重的戰(zhàn)亂之中,加之楚國政治黑暗,民眾更是苦難交加。當時,“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11],“民羸餒日已甚矣。四境盈奠,道殪相望”?!氨I賊公行,而弗能禁”[12],平時猶復(fù)“厚賦斂諸臣百姓,見疾于民”[13],戰(zhàn)時則內(nèi)見“征役萬人,且掘國人之墓”[14],外見“掠于郊野,以足軍食”[15]。這一切,反映楚國已經(jīng)到了“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16]的地步。面對這種狀況,屈原對勞動人民深表同情。在《離騷》中,屈原這樣寫道: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革幾羈兮,謇朝誶而夕替![17]
詩人長聲嘆息,揩著眼淚,對人民如此艱難的生活深表同情。詩人為拯救人民于苦難而追求的美好理想遭到阻礙,因為直言進諫詩人也朝夕般地轉(zhuǎn)眼就被取而代之了。當秦將白起攻克郢都,楚王倉惶東遷,百姓四處逃亡時,隨民外逃的屈原,目睹這國破家亡的慘狀,痛心疾首,百感交集。他在《哀郢》中寫道: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18]
詩人激憤地呼號蒼天,責問它為什么向老百姓發(fā)怒降災(zāi),造成人民妻離子散,四處逃亡。他“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痹娙说巧洗蟮踢h眺,看到的是大片富饒可愛的土地和世代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古樸善良的人民,而這一切都要遭到敵人的占領(lǐng)和踐踏,詩人感到無限的痛苦和哀傷。在這里,屈原憂國哀民的思想溢于言表。
尤其可貴的是,屈原在他政治失意的逆境之中,仍然心里牽掛著人民。詩人在《離騷》中寫他在極度的苦悶彷徨中,假托去找靈氛占卜請教出路。靈氛對他說,天下何處無芳草,你何必單單眷戀自己的故鄉(xiāng)呢?勸他離國出走,另去尋找自己可以施展抱負的地方。經(jīng)過一番思考,詩人便決心去國遠游。然而正當他駕飛龍、乘瑤車,在天空翱翔行進的時候,卻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楚國,于是又留了下來[19]。詩人在《九章》中的《抽思》中敘述自己的心境時寫道:
愿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zhèn)。[20]
說自己本來是可以逃開這塊使他受難的國土而去自尋出路的,但是一看到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自己就又冷靜下來,感到絕不能離開。這說明屈原在選擇自己的出路時,心里牽掛的仍然是人民。這種對人民的赤誠之心,說明屈原愛國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總之,屈原敬重人民、同情人民、心系人民的思想,充分表現(xiàn)了其愛國主義具有深刻的人民性。這種深刻的人民性,正是屈原愛國主義的核心之所在。
三
屈原愛國主義的本質(zhì)特征,除表現(xiàn)在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具有深刻的人民性之外,還表現(xiàn)在富有感情的執(zhí)著性。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情感。愛國主義的情感越是深厚執(zhí)著,就越能激發(fā)人們對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人們對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祖國對人民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愛國主義的外在表現(xiàn),就在于感情的執(zhí)著性。屈原愛國主義的情感非常深厚,他那充滿愛國激情的詩篇,動人心弦,感人肺腑。
屈原愛國主義的執(zhí)著性,突出地表現(xiàn)為對祖國的報效之志,對祖國的眷戀之情和對祖國的忠誠之心。
如前所述,屈原在《離騷》、《九章》等詩篇中,向人們展示的就是詩人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的光輝形象。他那種對祖國表現(xiàn)出來的強烈熱愛、深情眷戀和無限忠誠的思想感情,在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在《離騷》中,詩人表現(xiàn)了自己對祖國命運的深切憂慮和矢志獻身于祖國的堅強決心。詩人寫道: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說自己并不計較個人的榮辱禍福,所擔心的只是國家的存亡。
乘騏驥以馳騁兮,耒道夫先路![21]
表示愿意一馬當先,為祖國開辟走向富強的道路。在這里,屈原表現(xiàn)出來的對祖國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真是躍然紙上。
當屈原被疏遠遭放逐,背井離鄉(xiāng)的時候,他仍始終表現(xiàn)出“忍而不能舍”的忠貞之情。他從未對祖國流露過絲毫抱怨的情緒,相反,眷戀祖國的感情卻表現(xiàn)得更加執(zhí)著。在《九章》的《抽思》中詩人寫道:
望盂夏之短夜兮,何晦月之若歲?
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22]
說在放逐的歲月里,夜雖然很短,但自己睜睜地卻睡不著,總覺得這短短的一晝夜竟像似一年,再想起離回郢都的道路實在遙遠,以至每夜夢里九次回到郢都。表達詩人對祖國不能須臾忘懷的強烈感情。同樣,在《九章》的《哀郢》中詩人這樣寫道:
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23]
他說飛鳥還知道最后返回故林,狐貍臨死時還把頭沖著它生身的小山。而我的確無罪而遭放逐,因此日日夜夜怎能忘記故都家園呵!這種對故土深切眷戀的感情真是溢于言表。
尤其是詩人在《離騷》結(jié)束時,奏出了愛國主義的最強音:
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24]
說他正準備去國遠游時,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楚國,這時只見車夫悲傷,馬也留戀,別轉(zhuǎn)向頭就不肯再向前往。從而襯托出詩人不愿離開自己祖國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然而,他和當時黑暗社會既然不能調(diào)和,而國破家亡的楚國現(xiàn)實更使他無路可走,于是便以死來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對祖國的赤誠之心。詩人生不離故土,就是死也希望自己的魂靈仍然留在楚國。在《招魂》中詩人采用幻想的手法,以極為殷切、深情的口吻,一再推崇楚國美富、可愛,形容四方險惡,來勸戒魂靈不要到天上、地下或者四方去,認為魂靈惟一美好、可以安身的地方還是楚國[25]。這種赤子之情真是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總之,屈原對祖國的報效之志、眷戀之情、忠誠之心,生動體現(xiàn)了其愛國主義富有熾烈的感情執(zhí)著性。屈原愛國主義富有的這種感情執(zhí)著性,正是其愛國主義的本質(zhì)特征。
綜上所述,屈原愛國主義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其本質(zhì)特征表現(xiàn)在追求進步的政治理想、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富有感情的執(zhí)著性。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主義在中華大地上發(fā)揚光大,與成千上萬志士仁人的愛國思想?yún)R成炎黃子孫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當前,中華民族正處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新的發(fā)展階段。祖國的統(tǒng)一、民族的團結(jié)、中華的富強,牽系著炎黃子孫的心。21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充滿生機和希望的中國。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屈原愛國主義思想,弘揚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對于實現(xiàn)四化、統(tǒng)一中華,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屈原家鄉(xiāng)的宜昌,我們要把屈原研究不斷深入下去,用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激勵干部群眾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開發(fā)三峽、振興中華作貢獻!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二十四史(1)[M].北京:中華書局,1997:2481.
[2]屈原.離騷[M]//陳子展.楚辭直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41-76.
[3]戰(zhàn)國策:楚一、三[M]//楊冬.尚書·國語·戰(zhàn)國策.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364-374.
[4]戰(zhàn)國策:中山[M]//楊冬.尚書·國語·戰(zhàn)國策.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547.
[5]屈原.九章:惜往日[M]//陳子展.楚辭直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128,219.
[6]屈原.九章:涉江[M]//陳子展.楚辭直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183.
[7]屈原.九歌:國殤[M]//陳子展.楚辭直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113-115.
[8]戰(zhàn)國策(韓)[M]//陳子展.楚辭直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28.
[9]賈誼.新書(春秋)[M]//百子全書(一).長沙:岳麓書社,1993:362.
[10]左傳(宣公十二年)[M].長沙:岳麓書社,1988:131.
[11]屈原.九章:哀郢[M]//陳子展.楚辭直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186,192.
[12]屈原.九章:抽思[M]//陳子展.楚辭直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194,198-199.
[13]屈原.招魂[M]//陳子展.楚辭直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333-358.
湖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