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亮 ,馮黎娜
1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200000) 2河南省建筑工程學校(450007)3河南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450007)
關于我國抗震問題研究綜述
孟凡亮1,馮黎娜2,3
1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200000) 2河南省建筑工程學校(450007)3河南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450007)
針對我國長期以來執(zhí)行的“預防為主”的方針和防震減災工作的具體實踐,評價“預防為主”方針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執(zhí)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如:地震區(qū)劃、地震預報等現(xiàn)行防震減災技術一時還難以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如何貫徹防震減災工作中的“預防為主”方針。
防震減災;地震預報;地震危險性
我國城市發(fā)展的“節(jié)地、節(jié)能”政策和土地利用的集約化要求促使城市居住區(qū)空間向高層化、緊湊化發(fā)展。城市居住用地的土地開發(fā)強度和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加之當代城市生活對公共交通、能源、通信以及社會公共服務(如交通、消防、醫(yī)療)的依賴不斷提高,因此從某個角度講,城市居住區(qū)遭受自然災害損失的“風險系數(shù)”呈不斷增大的趨勢。因此許多發(fā)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城市社區(qū)抗震防災應急系統(tǒng)的研究和建設。
建國以來我國境內多次發(fā)生強烈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嚴重創(chuàng)傷。產生這些災害的原因都是遭受地震襲擊的那些地方的建筑物抗震能力低下或根本不足。而造成建筑物抗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設防不足,或者根本就沒有設防,除此以外當然也有設防技術和工程質量的問題;而這一現(xiàn)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qū),特別是在許多強震危險區(qū)還大量存在。迄今為止,我國農村基本上還屬于抗震設防管理的空白區(qū)域。
“預防為主”的宗旨是要將一切可以減輕災害的有效措施做在災害發(fā)生之前,一旦發(fā)生災害性的自然現(xiàn)象時能盡量減少甚至杜絕損失,特別是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的損失。防災措施一般有災前措施和災后措施兩類,要防止和杜絕災害損失就是要突出做好災前措施,災前措施做好了,自然災害的損失就會大大降低,甚至可以不用或少用災后措施。災害發(fā)生后采取的救人、救援和救濟等行動都是災后措施,這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災后措施只是一種補充措施,一種因萬一沒有實施好災前措施或災前措施未能收到應有效果時才無奈采取的措施。絕對不能將災后措施替代災前措施,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如果我們不能首先做好災前措施,就很難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
在汶川地震中得到的一個重要的教訓是,必須提高地震區(qū)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一方面,中小學學生在緊急情況下逃生能力比較低,而且面對這群弱勢群體,我們的社會沒有為學校提供足夠的抗震能力,確保學校必要的地震安全性;另一方面,在地震災害中,學校可以作為臨時的避難場所以及震后的學生復課應該是震后恢復工作的重要內容等等,我們的社會應該為我們的學校提供更安全的校舍,使我們的校舍比一般建筑物有更強的抗震能力。除了學校還有醫(yī)院,一方面也是弱勢群體治療疾病的場所,同時也是地震災害中對受傷的群眾進行生命搶救和救治的必不可缺的重要場所,作為醫(yī)院的建筑物也應該有比一般建筑物更高的抗震能力。我們還應該從汶川大地震中的教訓中懂得,不僅是學校和醫(yī)院,幼兒園、敬老院、療養(yǎng)院以及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生活和工作的場所都應該有比一般建筑物更強的抗震能力。
眾所周知,地震預報是一個世界科學難題。一方面是因為絕大多數(shù)地震發(fā)生在人類目前還無法到達的地球深部,以致我們所能觀察到的有關地震的現(xiàn)象或測量到的信息,幾乎都是間接地經過層層傳遞得到的,在獲得的間接信息中既有與地震直接有關的信息,也包含了大量的、千變萬化的與地震無關的信息。另一方面,一個破壞性的地震震源都是在地殼深部的一個要達到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大小的范圍內,當?shù)卣鹪诘貧ぶ邪l(fā)展和孕育過程中產生的信號傳到地球表面上時,也會在一個非常大的范圍內有所反映,而且不同部位的反應都會有很大的差異,而我們目前觀測的范圍還是十分有限的。
在抗震設防區(qū)設建筑時,應選擇對抗震有利的地基和合理的基礎形式,按抗震要求進行建筑平立面設計。結構體系適宜選用現(xiàn)澆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框-剪結構、剪力墻結構、鋼框架結構及采用基礎隔震等現(xiàn)代技術。設計者可根據(jù)抗震設防烈度大小、地基土質情況、當?shù)乜商峁┑慕Y構材料、施工隊伍的管理及技術水平及當?shù)亟洕鷮嵙M行方案的選擇。我們相信通過加強抗震概念設計,嚴格執(zhí)行我國現(xiàn)行抗震規(guī)范的要求和規(guī)定,建筑不僅能達到預期的抗震設防目標,而且在遭受罕遇地震時有可能達到“大震不壞”的高水準,成為當?shù)刈畎踩目拐鸨茈y所。
[1]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工作總結報告[R].北京: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2008.
[2]《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調查與災后重建分析報告》編委會.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調查與災后重建分析報告[R].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3]CECS160:2004,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建筑工程抗震性態(tài)設計通則(試用)[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