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
胡蘭貴教授系山西省名中醫(yī),師承于著名中醫(yī)學家朱進忠先生。朱老以擅長應用經典,治療疑難病癥而聞名。胡老師在繼承導師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用經方治療疑難怪病,獨樹一幟。
中醫(yī)經典是每一位中醫(yī)名家必讀的著作,要想成為新一代名醫(yī),必須具備深厚堅實的中醫(yī)功底,才能在臨床上立于不敗之地。如何提高臨床療效,必須“熟讀經典、多做臨床、名師指點”。學好經典關鍵是如何將經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簡單地說,就是能夠把經典中的古文,深刻靈活的應用在患者身上,這樣才能提高療效。通過跟胡蘭貴教授侍診,領悟到讀經典,應該在“讀”字上下工夫,透過言簡意賅的原著,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或者站的更高,于無字出,獲得新的感悟。讀經典,要著重領會其精神實質。做臨床就是要將經典用于臨床,才能把經典理論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并有所感悟。
何為主癥?顧名思義是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文中記述的必見癥狀。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在全國優(yōu)秀臨床人才培訓講座上說:“抓主癥用經方是很多名老中醫(yī)常用的治法?!眲⒍芍劾锨拜吘驮洶l(fā)表過《使用經方的關鍵在于抓主證》的文章,劉老在治療煙霧中毒發(fā)熱、嘔吐的病人,根據《傷寒論》379條“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張仲景在《傷寒論》101條指出“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就告誡后人“但見一證”就可應用,嘔是柴胡主證之一,所以“嘔而發(fā)熱”即可按柴胡證治療。又如糖尿病、肝炎、結腸炎是三種不同的疾病,劉老只要見到“口干、口渴、大便溏、脈弦”就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因為口干、口渴、大便溏、脈弦的主證,都是由于邪入少陽,水飲內停所致,故都會獲得很好的療效。
《金匱》云:“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胡蘭貴教授在臨證之際,只要見到咳喘的患者喉中有痰鳴聲,就開具射干麻黃湯,臨床療效顯著?!秱摗?38條“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臨床診療中只要有劍突下按痛的,就可以用小陷胸湯?!秱摗?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只要見到心臟病患者脈結代者,就可用炙甘草湯。
以上這些都是抓主癥、用經方。在繁瑣復雜的癥狀中,只要抓住主癥,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必然迎刃而解。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只羅列幾個癥狀,就遣藥用方的條文隨處可見,歷代醫(yī)家也據此用方,乍一看似乎是原始的對癥處理的經驗,但是這里所言的“抓主癥”,就是抓病機,是辨證論治診療程序的簡化,是臨床經驗的結晶,是千錘百煉后,經過高度濃縮提煉的升華理論。
這一法則,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在全國優(yōu)秀臨床人才培訓講座上說:“抓副癥,進而辨病機,根據病機用方,有時候可以起到柳暗花明、峰回路轉的效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文中記述的或見癥狀或非必見癥狀,叫副癥。臨證用方,主癥雖然說是“必見”的,但是不必俱見,副癥雖說“或見”或“非必見”,但是對病人而言,有時卻可能是他感到最痛苦的主訴癥狀。
《傷寒論》156條“本已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捌淙丝识跓┰?,小便不利”是副癥,張仲景根據副癥選用五苓散治之。胡老師在臨證遇到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病人,經祛風除濕的藥物治療無效時,問診若發(fā)現患者有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的副癥,而選用胃苓湯治之,乃獲奇效。其病機正符合《金匱要略·痙濕喝病篇》中指出的“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之意。心臟病的患者,早搏,用炙甘草湯、生脈散、天王補心丹等專治心臟病的藥物不效,在問診中,發(fā)現患者除心煩、心悸以外,還有胃脘疼痛。根據胃脘疼痛這一副癥,而用黃連湯治之,早搏消失。
中醫(yī)強調整體觀念,臟腑經絡是人體不可分割的整體?!秲冉洝吩?“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故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闭墙浗j內屬臟腑,外絡肢節(jié),四通八達具體體現。古人云:“不明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不明十二經絡,猶如夜行無燭”。臨床實踐證明,依據經脈的循行診斷疾病,可以擴大經方應用的范圍,提高臨床辨證論治的水平。
仲景繼承并發(fā)展《內經》的經絡學說,建立系統(tǒng)全面的六經辨證診療體系,在診斷疾病中,據經認證,據證論治。就六經而言,太陽經受邪則“頭項強痛”,陽明經受邪則“緣緣面赤,額痛鼻干”,少陽經受邪則“胸脅苦滿”,太陰經受邪則“腹?jié)M”,少陰經受邪則“咽痛”,厥陰經受邪則“顛頂痛、吐涎沫”。仲景還將經絡系統(tǒng)運用在疾病的防治中,《金匱要略·臟腑經絡》篇云:“若人能養(yǎng)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y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胡老師在臨證之際,每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腕關節(jié)內側疼痛,或肘關節(jié)疼痛,其疼痛部位均屬手少陰心經所循行的路線,用炙甘草湯治之而獲效。遇肩周炎,頸椎病的病人,根據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循行路線,臨證之際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之也常常獲得奇效。
臨證胡老師根據經脈循行治療陽痿患者。患者,男,28歲,結婚半年,陽勢不舉,或舉而不堅,或者早泄,為此其婦甚不滿意,服用補腎壯陽藥無效。除陽痿之外,癥見:胸滿心煩,舌苔白,脈沉弦滑,沉主氣郁,弦主肝,滑主痰。診為肝郁氣滯,痰濕阻絡。治以疏肝理氣,通絡化痰。用四逆香佛二花湯(柴胡、白芍、枳殼、甘草、香櫞、佛手、玫瑰花、代代花、絲瓜絡各10 g,黃芩6 g)而獲奇效。清·沈金鰲著《雜病源流犀燭》云:“有失志之人,易于傷肝,肝木不能疏達,亦致陰痿不起?!焙蠋熋糠暧龅角橹疽蛩厮碌年栶舻牟∪?,根據足厥陰肝經繞陰器,均用四逆香佛二花湯。
學習《傷寒論》,不僅要重視書中理、法、方、藥的基本知識和內容,同時要從中學習辨證論治的思路與方法,靈活應用經方。其中辨識病機,據病機選方,則是擴大經方應用范圍的又一重要思路和方法?!秱摗?38條云:“傷寒脈微而厥……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張仲景用烏梅丸治療蛔厥,又治久利,正是因為寒熱錯雜、虛實兼見的病機相同。再如,小建中湯既可以治療“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又可以治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是因其氣血兩虛的病機—致。在《金匱要略》中,應用腎氣丸治療的病癥有五,也正是由于其病機相同。可見在主癥不同的情況下,只要病機一致,即可用同一首方劑,這就是中醫(yī)理論中“異病同治”的具體實踐應用。如《傷寒論》173條黃連湯證:“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迸R證之際病人不會說他“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胡老師指出張仲景所指的“胸中有熱”,可以理解為上焦有熱,如:牙痛、口苦、口瘡等都屬胸中有熱;胃脘疼痛既是“胃中有邪氣”,即可用黃連湯。
再如《傷寒論》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辈∪艘膊粫枋鲎约骸皢輪輴汉冷缾猴L,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的癥狀,而臨證之際見到微惡風寒,汗出惡風的鼻炎、鼻竇炎屬營衛(wèi)不和者,均可用本方治之。又如《傷寒論》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毙∏帻垳侵委熆却挠忻絼?,但不是一見哮喘就可用小青龍湯,病人也不會描述自己是“心下有水氣”而表現出的咳喘,也不會說自己是表寒內飲的咳喘,胡老師指出“心下有水氣”即指胃脘痞滿再兼有的咳喘,即可應用小青龍湯治之。
《傷寒論》所提示的辨證思路和靈活用方思路,不僅僅如此,在這里只是舉例說明。因此,學習中醫(yī)經典不僅要學習其辨證常法,同時要從字里行間之中,學習其靈活的辨證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