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王旭,呂昆,劉麗清,謝明夫
(菏澤醫(yī)學??茖W校,山東 菏澤 274000)
五臟各有陰陽,然而歷代醫(yī)家及醫(yī)藉在論述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時,言及肺氣、肺陰者居多,論及肺陽者尚少[1]。從陰陽互根互用的原理,認為有肺陰必有肺陽,肺陽應是客觀存在的;結合歷代醫(yī)家的論述,肺陽虛證及肺陽實證也是客觀存在的。亦有說肺陽即肺氣,肺陽虛即肺氣虛,筆者認為,兩者終歸有別。下面,筆者就對肺陽理論與臨床的粗淺認識探討如下。
《素問·咳論》解釋寒飲傷肺的機理時說:“其寒飲食人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闭J為外感寒邪,飲食生冷傷肺,寒為陰邪,所傷者唯陽而已。寒有虛實之分,初傷當為實寒,病久失治,傷陽太過,則為虛寒?!鹅`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盛,中外皆傷?!薄端貑枴そ浢}別論》中“合于四時五臟陰陽,度以為常也”明確指出了五臟皆有陰陽?!秱摗け嫣柌∶}證并治》云:“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贝讼祵Ρ碜C兼陽虛誤治而致肺陽虛的治療,法選溫肺復陽,固護衛(wèi)表,湯為甘草干姜湯,李如輝[1]認為此為治療肺陽虛之祖方。唐《大明本草》最早明確提出肺胃陽氣不足之說,指出“人參治療肺陽氣不足”。清·汪汝麟《證因方論集要》曰:“肺陽氣旺則清肅下行歸于腎陰,是氣有所收攝,不復散而上逆?!鼻濉な瘔厶摹夺t(yī)原》曰:“肺陽下歸于腎,得腎之合納,而陽氣乃收藏不越,人之陽降,肺之陽氣歸于腎,如天之陽氣潛藏于地,是即火出地下也。”唐容川《血證論》則指出:“心肺之陽宣,如日月一日”,“肺陽布護,陰翳自消,一切寒怯虛悸之癥自除?!鼻濉じ邔W山《高注金匱要略》指出:“肺中陰陽自和,則下降清華以應甘露”,“肺中之陽主提攜運行之用”。從文獻學的角度佐證了有關肺陽問題的科學性[2]。
陰陽學說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認為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著陰陽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醫(yī)宗必讀·水火陰陽論》曰:“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薄端貑枴乎蝉氛摗匪f的“五臟陽已竭也”、“五陽已布,疏滌五臟”的“五陽”即包括了肺陽生理在內的五臟陽氣之生理、病理,故王冰就此注曰:“五陽,是五臟之陽氣也?!薄端貑枴そ浢}別論》又云:“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编崫崳?]認為,五臟皆分陰陽,肺臟也不例外,陽與陰構成了肺臟的統(tǒng)一,無陽則肺無以生化,無陰則肺無以潤養(yǎng)。若無肺之陽,則無肺之陰,既承認肺陰的存在,就不能否認肺陽的存在。由此可見,肺陽是客觀存在的?!督饏T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治》曰:“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心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在此“肺中冷”已有肺陽虛之端倪;唐《大明本草》中載有“人參治肺胃陽氣不足”,王宗殿[3]認為這是最早明確提出肺陽不足的文獻,“此實開肺陽不足或肺陽虛之先河”;唐·孫思邈《千金藥方·肺虛冷》提出肺陽虛證治,如“治肺癆虛寒……半夏湯方”;宋·錢乙《小兒藥證直決》認為“肺久病則虛冷”;近代醫(yī)家蒲輔周明確提出:“五臟皆有陰陽”;“五臟皆有陰虛陽虛之別,肺陽虛,則易感冒,固衛(wèi)氣虛,抵抗力弱”[4]。有虛必有實,肺陽虛是客觀存在的,肺陽實也應是客觀存在的。從臨床觀察肺陽實并不少見。形寒飲冷束肺,肺陽郁閉;痰飲伏肺,肺陽郁閉;心肝郁悖,肺陽失宣;濁瘀阻肺,肺陽郁閉等,均說明肺陽實證的客觀存在。
歷代醫(yī)籍在論述肺之生理病理或肺病的辨證論治時,多言肺氣或肺陰,很少提及肺陽。究其原因,可能是以肺氣代替肺陽,而將肺氣虛與肺陽虛混同,如《中醫(yī)基礎理論》五版教材提到,肺陽的升散作用,概括為肺氣的宣發(fā)功能,肺的陽氣不足,即指肺氣虛。古代哲學中認為:氣分陰陽,以成天地,天地陰陽之氣升降交感而生養(yǎng)萬物,滲透到中醫(yī)學中,對中醫(yī)學氣學理論中關于人氣分陰陽、臟腑之氣分陰陽理論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氣分陰陽作為一個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基本命題,得到學界較為普遍的認可,這種認可,即是指氣的功能具有陰陽兩種屬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言:“陽化氣,陰成形”,所說的則是陽氣具備陽的功能,可促成氣的彌散狀態(tài);陰氣具備陰的功能,在使其成形的過程中起作用。根據氣分陰陽的哲學思維,中醫(yī)學的氣也應分為陰陽兩個方面。陰氣主涼潤、寧靜、抑制、肅降,陽氣主溫煦、推動、興奮、升發(fā)。如《靈樞·決氣》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其中,“熏膚”即氣中之陽的溫煦作用,“澤毛”、“霧露之溉”則指氣中之陰的濡潤、滋養(yǎng)作用。《難經·三十七難》云:“人氣內溫于臟腑,外濡于腠理?!逼渲械摹皽亍?、“濡”實際上也分別是指陽氣之溫煦和陰氣之濡潤兩方面的功能?!鹅`樞·終始》曰:“少氣者,則陰陽俱不足”,也說明氣分陰陽。人體陰陽二氣的運動有序和諧,平衡穩(wěn)定,則健康無病。如《素問·調經論》說:“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薄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氛f:“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睂O廣仁教授主編的《中醫(yī)基礎理論》遵循中醫(yī)概念的發(fā)生學原理,認為一身之氣可分為陰陽二氣,其所分化的五臟之氣也皆有陰陽之別,并提出“根據中醫(yī)學有關理論,結合臨床實際,確定五臟之陰,五臟之陽的概念內涵,嚴格與五臟之精、五臟之氣的概念相區(qū)別,并建立它們四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即五臟之精化生五臟之氣,五臟之氣分為五臟之陰和五臟之陽,是非常必要的?!惫史侮柌坏韧诜螝猓瑑H是肺氣中的一部分,即肺之陽氣。故肺氣即肺的生理功能活動,是推動和調控著肺的呼吸出入和水液輸布等生理功能的一類精微物質,是對肺臟生理功能的概括;而肺陽與肺陰相對而言,為肺氣的一個方面,是肺氣中具有溫煦、宣發(fā)、推動、熏蒸等作用的部分。
肺陽的生成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首先來自于腎陽,因為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此陽氣與生俱來藏之于腎,充養(yǎng)于肺陽,使肺陽得以生成。如《景岳全書》在論命門元氣在人體的作用時指出:“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其次肺陽賴脾陽之濟養(yǎng),因土能生金,脾為肺母;其三由于陰陽互根互用,肺陽根于肺陰,肺陰可以化生肺陽;其四是天地陽氣所化生,據五行屬性,如五氣之燥、五味之辛、五季之秋中屬陽的部分,亦有助于肺陽的化生。上述四個方面是肺陽生成的主要來源,任何一方出現異常,均會導致肺陽的生成不足或異常。
5.1 主氣、司呼吸,鼓動升宣 肺主一身之氣,首先體現在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其次體現在對全身氣機具有調節(jié)作用。另外,肺主呼吸之氣,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吸清呼濁,吐納故新,實現體內外氣體交換,促進著氣的生成,調節(jié)著氣的升降出入,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一呼一吸必須依賴肺中陽氣提供的動能。故肺主氣、司呼吸的功能均以肺陽為原動力。陽主升散,肺主宣發(fā)肅降,故肺的升宣與發(fā)散功能主要依賴肺陽。只有肺陽的升宣鼓動作用正常,肺才能順利完成氣化,濁氣得以排出,津液和水谷精微才能布散周身,衛(wèi)氣才能宣發(fā)于體表,司腠理的開合。
5.2 演變宗氣 肺依靠肺陽產生肺功能,吸進清氣,與脾胃水谷精氣化合,積于胸中而成膻中宗氣。《靈樞·邪客》曰:“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惫史侮柲俗跉夂铣芍匾獥l件,而宗氣一經生成又是肺司呼吸的物質基礎。故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等莫不與宗氣的強弱攸關。
5.3 溫煦衛(wèi)外《衛(wèi)生寶鑒》曰:“蓋陽為衛(wèi),衛(wèi)氣者,所以溫肌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合?!闭f明陽氣有溫煦功能?!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瓣栒咝l(wèi)外而為固也?!毙l(wèi)氣又稱衛(wèi)陽,其在皮膚分肉腠理之間即為肺陽。肺陽在內溫煦肺、心、胸膈;在外溫養(yǎng)皮毛鼻竅,衛(wèi)護體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5.4 化氣行水,參與水液代謝 肺陽之宣發(fā),“熏膚,充身,澤毛”,主司腠理開合,調節(jié)汗液的排泄。肺陽之溫化,化氣行水,通調三焦水道,使水液不僅宣發(fā)敷布至全身,而且下輸膀胱。故肺為水之上源,水液代謝的完成與肺陽推動、溫煦、升宣的作用密切相關。
5.5 化生血液,朝百脈 肺亦參與血液的化生。《靈樞·營衛(wèi)生會》曰:“中焦亦并胃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狈挝氲那鍤夂娃D輸來的營氣、津液合為血液,此為直接變?yōu)殛幯??!夺t(yī)家秘奧》曰:“宗氣即膻中之陽,此陽屬肺…此氣降下,即為陰血,所謂‘金能生水’是也?!狈侮栂陆涤谀I,使腎水不寒,促進腎精氣化,此為間接生血。又肺為主氣之臟,肺之陽氣有帥血之功,能助心行血。將所化之血宣散布施于臟腑百脈,乃至孫絡,故十二經脈的流注,始自于手太陰也。
5.6 相傳而主治節(jié) 肺有治理調節(jié)一身功能之用,其動力出于肺陽。所謂治節(jié),包括治氣、治水、治血等方面。蓋人之氣貫全身,呼吸平穩(wěn),水之布散、存留、排泄調節(jié)自如,以及助心行血,溉養(yǎng)臟腑百骸,此皆治節(jié)職司,肺陽之用也。
5.7 藏魄 中醫(yī)學將神分為魂、神、意、魄、志,分別藏于“五神臟”?!鹅`樞·本神》曰:“…肺藏氣,氣舍魄?!逼鞘且环N精神活動,其性屬陽。它是人體固有的本能感覺、定向意識和動作。而日常所謂氣魄、魄力,則指人固有的精神風貌、處事能力等,亦多與肺陽有關。
6.1 肺 陽虛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證治 肺陽虛首先見于外感風寒襲肺,可傷及肺陽。寒邪犯肺,輕則肺陽被遏,肺失宣降,重則陽氣受損,津液不得布散,停聚為痰飲。癥見咳喘氣急,胸部脹悶,痰多稀薄色白,兼見頭痛,惡寒,或伴發(fā)熱無汗,苔薄白,脈浮緊。治宜宣肺散寒,方選麻黃湯。其次寒飲伏肺,亦傷肺陽。因寒飲為陰寒之邪,久停于肺,肺陽被耗,日漸虛弱。癥見咳逆依息不得臥,吐白沫痰,反復不愈,每遇寒則加重,甚則引起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膩,脈浮緊。治宜溫肺化飲,方選小青龍湯加減。再者肺氣虧虛,氣耗日久,必損及陽,導致肺陽虛弱。癥見咳吐涎沫,頭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遺尿,舌淡脈虛弱。治宜補肺益氣,方選甘草干姜湯加減。最后若脾、腎陽虛日久,亦可累及于肺。土生金,金生水,肺、脾、腎三臟息息相關,若脾陽虛弱,運化失司,津液停聚為痰飲,累及于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飲久停,則耗傷肺陽。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腎陽不足,無以溫暖肺陽;反之肺陽不足,亦可累及腎陽,從而導致肺腎陽虛。癥見咳喘日久,氣短乏力,呼多吸少,畏寒肢冷,舌淡脈細。治宜溫補脾腎,以助肺陽,方選七味都氣丸加六君子湯。
6.2 肺陽實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證治 肺陽實首先見于感受陽邪有余入侵于肺,如外感風熱、溫邪犯肺,內傷木火刑金等,,導致肺陽郁閉,宣發(fā)失職,或不能行水而停留為痰飲。表現為胸悶、咳喘等,當辛宣為主??蛇x用桑菊飲加減;若為水濕停留則可用越婢加術湯。肺陽(火熱)的亢盛可與肝陽、心陽、相火的獨亢相類比,即肺本身功能反??哼M,證見呼吸急促,高熱汗出,口渴引飲,煩躁,咽干,舌紅,苔少薄黃,脈數。治宜清泄陽熱,瀉肺之實,可選人參白虎湯合瀉白散加減。再者肺主治節(jié),助心行血,心肺通過氣血運行的密切關系而相互影響,如肺陽郁閉不主治節(jié),則不能助心行血,可致心脈瘀滯、心陽閉阻,證見胸悶氣塞或心胸悶痛,或胸痛徹背等。臨床當宣肺、行氣活血,可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綜上所述,肺陽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所以只有對肺陽理論及臨床不斷的探討,才更有助于中醫(yī)理論的不斷完善,同時對臨床某些肺病的診治,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李如輝.歷代文獻少論“肺陽”的原因再發(fā)現[J].河南中醫(yī),1998,18(3):l40一141.
[2] 鄭潔.淺論肺陽及肺陽虛證治[J].江西中醫(yī)藥,1997,28(4):50-52.
[3] 王宗殿.簡述認識肺陽及肺陽虛的歷史過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10(4):66-70.
[4] 中醫(yī)研究院.蒲輔周醫(yī)療經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6:16.